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鲇鱼

鲇鱼 鲇鱼(拉丁:Parasilurus asotus),又称鲶、胡子鲢、黏、塘虱、生仔,是鲇鲇科类动物。鲇鱼周身无鳞,身体表面多黏液,头扁阔,上下颌有四胡须,上较黑,白色而短,不分叉,鳍小,鳍与尾鳍相连;体色通常呈黑褐色或灰黑色,略有暗云状斑块;生活在河湖池沼等处,白昼潜伏水底泥中,夜晚出来活动,吃小、贝类、蛙等。鲇鱼是鲇科中分布最广的类。鲶养丰富,每1......
目录

物种起源

鲇是1758年,由欧洲瑞典植物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第10版中,据采自亚洲的标本,以鲇Silurus asotus的首次被记载。

中国香港“鲇”的文献,美国地衣家赫尔(Albert William Christian Theodore Herre,1868-1962)在1934年于《香港博物者》杂志(Hong Kong Naturalist)增刊第3卷中《一九三一年十月至十二月采集的香港类》(Hong Kong fishes collected in October – December, 1931)一文中,以“副鲇(Parasilurus asotus)”之记载,为首个纪录。

鲇属(Silurus)是在1758年,由欧洲瑞典植物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第10版中,据他采自欧洲,于同着上发表的“欧鲇(Silurus glanis)”作模式种(type species)而建立。

该种的先定同物异(senior synonym)为P. asotus、P. a. asotus、S. asotus,次定同物异(junior synonym)为P. japonicus、P. bedfordi、S. cinereus、S . dahuricus、S. japonicus等。

中国许多古文献均有“鲇”的清楚记载,上周提及,例如“鰋”“鲇”“夷”“弟”“鯷”,早见于《尔雅》(公元前235-213) 、《战国策》(公元前77-6)、《说文解》(122)、《本草图》(1061)、《类篇》(1066)、《唐韵》(751)、《集韵》(1037)、《古今韵会要》(1308)、《本草纲》(1596)、《康熙典》(1716)等。现今,书籍里多以“鲇”作“鲶”,而“鰋”“鲇”“夷”是原用的古,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中有解释得非常清楚: ““”(音夷),“鯷”(音题),“鰋”(音偃),“鲇鱼”,平夷低偃,其涎黏滑,“夷”,夷也,“鰋”,偃也,“鲇”,黏也,古曰“鰋”,今曰“鲇”,北人曰“鰋”,南人曰“鲇””,可见古人称“鰋”因头部扁平,“鲇”因体表黏滑。在日本典中“鲇”是“鲶”的同义古,然而他们却将“鲇”以“训读”(ayu;あゆ)转指为“香(Plecoglossus altivelis)”, “黏”与“念”在日语的“音读”为同音(nen;ねん),故“鲶”是“鲇”被改义后造的可能性很高。现此重新订正“鲶”为“鲇”之同物异,应以原有古“鲇”替回,有“鰋”的采用仍须待考

形态特征

鳍4~5;鳍75~86;胸鳍Ⅰ-9~13;鳍Ⅰ-12~13。鳃耙9~13。游离50~540。体长为体高的4.3~6.1倍,为头长的4.3~5.4倍,为前长的2.8~3.6倍。头长为长的3.1~4.4倍,为眼径的6.6~10倍,为眼间的1.6~2.2倍,为头宽的1.2—1.7倍,为裂宽的1.3~2倍。

体延长,前部略呈短,后部渐侧扁。头纵扁,宽大于头高,钝宽且纵扁。大,次上位,裂呈弧且浅,伸达眼前缘垂直下厚,褶发达,上沟和下沟明显。下颌突出于上颌。上、下颌具绒毛状细齿成弧齿带,中央分离或分离界限不明显;犁骨齿成一条弧齿带,两端较尖,缘中央较窄。眼小,侧上位,为皮膜覆盖。前后孔相离较远,前孔呈短管状,后。颌须较长,后伸达胸鳍基后端;颏须短。鳃孔大。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

鳍短小,约位于体前1/3处、鳍起点垂直上之前,无硬刺。鳍基部甚长,后端与尾鳍相连。胸鳍,侧下位,质硬刺前缘具弱锯齿,被以皮膜,后缘锯齿强,鳍条后伸不及鳍。鳍起点位于鳍基后端垂直下之后,鳍起点小于至胸鳍基后端。肛门鳍起点较鳍基后端为近。尾鳍微凹,上、下等长。

体色随栖息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生活时体呈褐灰色,体侧色浅,具不规则的灰黑色斑块,白色,各鳍色浅。

生活习性

鲇鱼鲇鱼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的中下层,多栖息在水草丛生、水流缓慢的底层。白天多隐,晚间则十分活跃,习惯于游至浅水处觅食。秋后潜居于深水或污泥中越冬。为肉食性底栖类,常伏身于水草丛生的水底,等候小接近时张吞食,也食类和水生昆虫。在很脏的水里生存的更好,长的很快。

鲇鱼它们大都栖息在热带淡水中,也有一些栖息在海水中。鲇鱼的头部较宽大,四周有几敏感的长触须,有点像涂的胡须(涂是一种特殊的生物),须上有许多味蕾,用来在昏暗的水中觅食。生活在海水中的鲇鱼有一种叫做海鲇。它们身上有着美丽的条纹。它们常常成群地在海底游荡。海鲇的胸鳍上有尖锐的毒刺,蜇人后,人会感到全身疼痛,而且伤很久才能痊愈。昆士兰鲇鱼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它们常常成群地徘徊在珊瑚礁和岸边。大多数时间里,他们都隐藏在珊瑚礁中,守株待兔。一旦,猎物从它们的家门路过,它们就会迅速出击,捉住猎物。昆士兰鲇鱼是一种变性动物。当昆士兰鲇鱼初生的时候,所有的幼都是雄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年后的鲇鱼就逐渐变成雌性了。一群鲇鱼会在同一时间产卵,而水流会使卵逐渐分均匀。鲇鱼的卵会附在一些浮游生物的身上四处流浪。从卵中孵化出来的幼过一段时间就会在珊瑚礁的洞中自立门户。

鲇鱼的最佳食用季在仲春和仲夏之间。在中国南沿海地区有一种鲇鱼,专门诱捕岸上的老。这种鲇鱼白天休息,夜间四处觅食。当它游近岸边,便将尾巴出水面,一动不动地靠在岸边,发出阵阵腥味诱夜间外出觅食的老。狡猾的老见到浮在水面上的尾巴,并不立即咬食,而是先用前爪去拨动几下,此时鲇鱼仍然一动不动,让老误认为是死。老鲇鱼不动,真的以为是死,便放地张咬住鲇鱼尾巴,使劲往岸上拖。这个时候,鲇鱼见老已上了圈套,便使出全身力,尾巴一摆,将老拖入水中,老虽识水性,可以与鲇鱼在水中较量,但无奈力不如鲇鱼,在水里也缺少鲇鱼那种长时间潜入水中的优势,一场生死大搏斗的结果是鲇鱼占上。此时,鲇鱼充分发挥它在水中的优势,用锯齿样的牙齿咬住老往水下拖,老在水下不能换,挣扎一阵后便活活淹死,成为鲇鱼的美食。

世界七大洲,除南极洲之外,到处都有鲇鱼。有几种鲇鱼是海。这类大小差异极大,包括世界最大的淡水──欧鲶,长达5米,重330千克,也包括一种很小的寄生鲇鱼,成体小于10毫米,是最小的椎动物。这个包括35个科,但是分类表还在变动,大约有2855种,相当1/4的淡水,1/10全部纲的种类。

除了电鲇科以外,其他种类在鳍及胸鳍都有硬棘,有些含剧毒。

分布范围

鲇鱼分布于日本(本州、九州、四国)、中国、朝鲜、韩国、蒙古、越南俄罗斯。在中国分布于安徽福建广东贵州河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吉林、辽宁山东浙江,几乎遍布全国各水系。

繁殖饲养

1、选择优良

饲养鲇鱼要保持水质良好,在池消毒完毕放养苗前一周始培肥水质。可在水面上种植一些水浮莲,起到遮阴、防逃及调水质的作用。池水须常更换,一般10~15天须换掉1/3池水。应常观察池水水质的变化,一般水质以黄绿色为宜。若发现苗窜出水面,说明池水过肥水中缺氧,应及时注入新水放掉老水。特是在闷热或雷雨天,要注意勤注新水及时增氧,有条件的还可安装增氧机增氧以防死。注水达0.9米后可用沼渣作池基肥,每平池投放沼渣250克左右。

待池水中出现大量轮虫时放入鲇鱼苗,放养苗应无伤、无病、体健活泼,种规格应在3厘米以上,大小尽量一致,以免互相残杀。在苗投放时,做好体消毒,将1公斤盐用30公斤水稀释后将苗放入盐水中浸泡5分钟可放苗。放苗前可将少量池水放入一容器中,把几条苗放入试养。若苗一天生活正常,则可向池中投放苗。放养时间在晴天为宜,一般亩放养3厘米长鲇鱼苗种6000~1万尾。每隔2~3天,加新水1次,再追施少量化肥。

2、科投喂饵料

刚孵出的苗完全靠自身的卵黄为养,2天左右卵黄始慢慢消失,仔能够正常进水平游动时,便可下塘口吃食。饲料可用熟蛋黄或小型角类和桡足类浮游生物。将鸡蛋熟,去壳取蛋黄用纱布包好,在盛水的盘中挤压蛋黄,使其蛋黄颗粒水浆全池泼洒。随着体不断长大,可投喂水蚤、蚊幼虫、水蚯蚓、蝇蛆及各种小家苗,或喂些蚕蛹粉、猪血、人工幼苗配饲料等。投喂量以下次投饵前池中略有剩饵为宜,这样可避免因投喂不足导致苗间互相残食。

刚运来的苗,抵抗力弱,且规格不一,若直接放入大塘饲养,则因苗活动范围大,体力消耗多,而且所投入的饵料一时很难吃到,造成白白浪费,还会污染水质。可先集中在小塘养,然后放入大塘饲养。这样既便于管理,又可使苗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并在小塘容易得到充足的食物,促使其快速生长。当鲇鱼苗体长已长到5~7厘米时要抓紧驯食,投喂人工配饵料,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达到45%以上,拉网分池将不同规格的种分,以免相互残食。

当小塘培育的苗达到10~15厘米左右时,便可从塘筛选个头大的种放入大塘饲养,个头小的种仍留在小塘强化培育,使生长平衡,规格一致,避免出现大吃小的现象,从而有效提高苗的成活率和单位产量。

鲇鱼属杂食性类,性贪食,因此要正确掌握投饲量,做到塘有多少投多少料,防止盲投饵。同时,要实分点投喂,撒饵均匀,少量多餐,投足喂饱,防止饥饱不均而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同时,在苗培育初期,应以动物性饲料为,进强化培育,随着生长,逐步转投一些植物性饲料,做到动植物饲料相结。日投饵量应控制在体总重量的5%~8%左右,每隔1周或半个月须调整1次投喂量,使投饵量更趋理。

投料一要定时,每天定时投喂,上午和下午各喂一次;二是定量,每次投饲量以投喂后3~4小时食完为好,每天投饲量约为池总重量的5%左右,可视天摄食情况适当增减。

3、加强繁育管理

鲇鱼繁殖盛期在3~5月间,中、北部较南部慢1个月左右,先选择成熟度良好的雌、雄种,每组分挑选雌3尾及雄1尾放入各组的布斗网中。

鲇鱼繁殖期较易区,此时雌部膨大且柔软,生殖孔红肿,肛门不凹入,用手指轻压部会有淡黄色卵粒排出。

体型瘦长,下部较平坦,生殖孔狭小长,胸鳍通常较同体长雌大,用手指轻压,成熟会排出少量的白色液。

采卵前先用手触摸,检视雌部柔软度并轻轻挤压,如有卵粒产出,即以干导法采卵;倘若没有卵粒产出,须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检查。

先捉取可排卵的雌种,一人以纱布裹住其部,并将生殖孔朝向采卵的瓷器或容器,容器必须干净而无水,另一人捉住雌尾部,顺向肛门轻轻挤压,卵粒即缓缓挤出落入容器

倒入已准备好的精子悬浮液,用羽毛搅拌,并加入干净的水将多余的精子洗去,数次后即完成授卵呈、绿黄色,稍微有红点,直径为1.65~1.8毫米。

卵起初不具黏性,约20分钟后始具有黏性,应在未具黏性前将卵撒布于附卵,一般可用纱窗网等材料,附上并用羽毛轻轻搅动,使卵均匀附着,倘若卵粒附着过密,会影响孵化率。

4、强化疫病防控

病毒性烂鳍病此病危害最大,多在苗放养1个月后,体重50克左右时出现。病体表出现水泡鳍基部充,出现腐烂,严重的全身溃疡,出现大量死直到全军覆灭。可用1万单位白粉药液全池泼洒。

寄生虫病可用0.4万单位晶体敌百虫或0.6~0.7万单位硫酸铜、硫酸亚合剂5∶2全池泼洒。

肠炎病坚持不喂霉烂变质饲料,定期在饲料中添加0.05%~0.1%鲜蒜汁,并在每100公斤饲料中加土霉素粉20~100克,连喂5~7天。

黑体病该病体发黑,消瘦,停食,严重时体常头部向上,垂悬于水表层,直至死亡。检查,在胸鳍侧有一红色斑,鳍条溃烂,在其头的部出现霉斑点,此病苗阶段易感染,饵料不足水质不好最易发病,发病快,传染迅速。应保持水质清洁,不使用未发酵的肥料。用五倍子每立米2~4克,每升30克生石灰水全池泼洒,隔天1次,泼洒2~3次即可。

病病浮于水面,部朝天,有一,不能下沉。要由于池中施放过多未发酵的有机肥料,或池中水质老化,水中蓝、绿藻类过多,在强光下使水中气体过于饱和,误食所致。池水透明度过小时,不宜放苗;发病后迅速注入新水,并投以充足的活饵料,可使部分苗排出,恢复正常;每水深1米,用1.5~2公斤食盐对水后全池泼洒,有一定疗效。

主要价值

中医理论及食疗作用

中医认为,鲇鱼性温、味甘,归膀胱;具有补滋阴、催乳、、利小便之功效

食经《食》:“虚损不足,令人皮肤肥美。”

南北朝·陶弘景:”鲇鱼肉不可鹿肉食,令人筋甲缩。”宋·苏颂:“鲇鱼肉不可牛肝食,令人患,噎涎,不可野猪肉食,令人吐泻。”

《本草纲》:“鲇鱼荆芥。”

《随息居饮食谱》:“鲇鱼,甘温,微毒。、肛痛,不宜多食。余病悉忌。”

1、香菜鲇鱼鲇鱼尾,芫荽60g。将菜塞入,稍加香油,用小熟。本鲇鱼补脾利尿以消肿,芫荽、香油均在于调味。用于脾虚水肿,小便不利。

2、鲇鱼鸡蛋羹鲇鱼1尾,鸡蛋2个。鲇鱼切块,汤至烂熟,取汁,打入鸡蛋,熟,以食盐生姜调味食用。 源于《吉林草药》。本鲇鱼补脾,催乳;鸡蛋能滋阴,用以增强鲇鱼的作用。用于产后乳汁不足。

忌食

虽然鲇鱼养丰富,但有痼疾疮疡者慎食。此外,鲇鱼不宜与牛羊油、牛肝鹿肉野猪肉、野鸡、中药荆芥同食。

养分析和功效

鲇鱼

鲇鱼养丰富,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特体弱虚损、养不良之人食用。除鲇鱼子有杂味不宜食用以外,全身是宝,鲇鱼贵的养佳品,早在史书中就有记载,可以和鱼翅、野生甲相媲美,它的食疗作用和药用价值是其他类所不具备的,独特的强和益寿作用是它独具的亮点。

功效:鲇鱼含有的蛋白质和脂肪较多,对体弱虚损、养不良之人有较好的食疗作用。鲇鱼是催乳的佳品,并有滋阴、补中气利尿的作用,是妇女产后食疗滋补的必选食物。适人群:适一般人食用;尤其以老、幼、妇女产后及消化功能不佳的人最为适用;同时适用于男性壮阳。适用量:每次150~200克。

鲇鱼的最佳食用季在仲春和仲夏之间。鲇鱼不仅像其他一样含有丰富的养,而且肉质细嫩、美味浓郁、刺少、、易消化,特老人和儿童。

食物养成分

食物鲇鱼
含量参考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103 千卡
蛋白质17.3 g
脂肪3.7 g
固醇163 mg
饱和脂肪酸0.8 g
多不饱和脂肪酸0.5 g
单不饱和脂肪酸1.1 g
50 mg
22 mg
195 mg
351 mg
42 mg
0.03 mg
2.1 mg
0.09 mg
0.53 mg
27.5 μg
维生素B1(硫胺素)0.03 mg
维生素B2(核黄素)0.1 mg
烟酸烟酰胺2.5 mg
维生素E0.54 mg

动物保护

保护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录》(IUCN 2010年 ver 3.1)——无危(LC)。

巨型鲇鱼

合并图册2014年9月,布尔克哈特(JochenBurkhard)和哈特尔(PatrickHattemer)来到西班埃布罗河(Ebro)钓。两人捕获两条同样巨大的鲇鱼过测量,哈尔特捕获的鲇鱼体长达到了2.15米,布尔克哈特的鲇鱼也达到了2.14米。

2015年4月20日,两波兰渔民在该国西部的奥得河,捕获一条巨型鲇鱼,长约4米,重达200多公斤。 令人意外的是,波兰人在剖后发现一具尸体,以及德国纳粹时期的金属材质的军章。过对鲇鱼中遗的研究得出结论,这年轻军官死于75年前。他隶属于德国党卫军,死于德军侵略波兰时期。

鲇鱼效应

相传,挪威人从深海捕捞的沙丁很难活着上岸,抵港时如果仍然活着,卖价就会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百计想让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归失败。后来有位老渔翁发现了一个成功的秘密:鲇鱼效应。原来鲇鱼是沙丁的天敌,在沙丁群里适量地放入一些鲇鱼,就可以人为地制造一种紧张空,沙丁一见到鲇鱼就惊恐万状、四处逃窜,于是生命力大为增强,成活率大大提高。这样一来,一条条活蹦乱跳的沙丁被运回了渔港。后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肾小球肾炎

下一篇 双重输尿管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