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证
名词解释
历史沿革
1、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本病为“淋”、“淋閟”。
2、《金匮要略》称其为“淋秘”,将其病机归为“热在下焦”,并对本病的症状作了描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3、汉代华佗《中藏经》根据淋证临床表现不同,提出了淋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
4、《诸病源候论》将淋证的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5、《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将淋证归纳为石、气、膏、劳、热五淋。
6、宋代《济生方》又分为气、石、血、膏、劳淋五种。明清时期,其辨证沦治又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7、《景岳全书》提出:淋证初起,虽多因于热,但由于治疗及病情变化各异,又可转为寒、热、虚等不同证型,从而倡导“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的原则。
8、清·尤在泾在《金匮翼·诸淋》中说:“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煎熬水液,稠浊如膏如砂如石也。”说明各种淋证可相互转化,或同时存在。同时他提出“开郁行气,破血滋阴”治疗石淋的原则。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病因
1、外感湿热 因下阴不洁,秽浊之邪从下侵入机体,上犯膀胱,或由小肠邪热、心经火热、下肢丹毒等它脏外感之热邪传入膀胱,发为淋证。
2、 饮食不节 多食辛热肥甘,或嗜酒太过,脾胃运化失常,积湿生热。下注膀胱,发为淋证。
3、情志失调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膀胱气滞,或气郁化火,气火郁于膀胱,导致淋证。
4、 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 禀赋不足,肾与膀胱先天畸形,或久病缠身,劳伤过度,房事不节,多产多育,或久淋不愈,耗伤正气,或妊娠、产后脾肾气虚,膀胱容易感受外邪,而致本病。
病机
淋证的病位在膀胱与肾,与肝脾相关。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若湿热客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小便灼热刺痛,则为热淋;若膀胱湿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以至小便涩痛有血,乃成血淋;若湿热久蕴,熬尿成石,遂致石淋若湿热蕴久,阻滞经脉,脂液不循常道,小便浑浊不清,而为膏淋;若肝气失于疏泄,气火郁于膀胱,则为气淋;若久淋不愈,湿热留恋膀胱,由腑及脏,继则由肾及脾,脾肾受损,正虚邪弱,遂成劳淋;若肾阴不足,虚火扰动阴血,亦为血淋;若肾虚下元不固,不能摄纳精微脂液,亦为膏淋;若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膀胱气化无权,亦成气淋◦
病理性质有实、有虚,且每见虚实夹杂之证。初起多属实证。淋久湿热伤正,每致脾肾两虚,由实转虚。如邪气未尽,正气渐伤,或虚体受邪,则成虚实夹杂之证。
诊断依据
病证鉴别
1、六种淋证
六种淋证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此外各种淋证又有不同的特殊表现。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症状,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血淋为溺血而痛。膏淋症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
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为癃闭。
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4、膏淋与尿浊
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
1、查尿常规
如尿中白细胞增多为主,多考虑泌尿道感染及炎症,可作中段尿细菌培养、尿亚硝酸盐试验等。
2、结核菌素试验
查尿沉渣找结核杆菌。
考虑为前列腺炎可能。
4、膀胱镜
疑考虑非感染性膀胱炎的可能。
5、其他检查
尿中红细胞增多为主者,多见于泌尿道结石、膀胱癌,应查泌尿道B超,静脉肾盂造影,腹部平片,尿中找脱落细胞,做膀胱镜等。尿混浊怀疑乳糜尿者应查尿乙醚试验,必要时淋巴管造影摄片检查。各项检查无异常者,多为尿道综合征。
辩证要点
治疗原则(要点)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为淋证的基本治则。实证以膀胱湿热为主者,治宜清热利湿;以热灼血络为主者,治以凉血止血;以砂石结聚为主者,治以通淋排石;以气滞不利为主者,治以利气疏导。虚证以脾虚为主者,治以健脾益气;以肾虚为主者,治宜补虚益肾。同时正确掌握标本缓急,在淋证治疗中尤为重要。对虚实夹杂者,又当通补兼施,审其主次缓急,兼顾治疗。
症治分类
症状: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有寒热、口苦、呕恶,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常用中药:瞿麦、扁蓄、车前子、滑石、萆薢、大黄、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
加减:伴寒热、口苦、呕恶者,可加黄芩、柴胡以和解少阳;若大便秘结、腹胀者,可重用生大黄、枳实以通腑泄热;若阳明热证,加知母、石膏清气分之热;若热毒弥漫三焦,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以清热泻火解毒;若气滞者,加青皮、乌药;若湿热伤阴者去大黄,加生地黄、知母、白茅根以养阴清热。
症状:尿中夹砂石,排尿涩痛,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若病久砂石不去,可伴见面色少华,精神萎顿,少气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脉细而弱;或腰腹隐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带数。
常用中药:瞿麦、扁蓄、通草、滑石、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石苇、穿山甲、虎杖、王不留行、牛膝、青皮、乌药、沉香。
加减:腰腹绞痛者,加芍药、甘草以缓急止痛;若尿中带血,可加小蓟草、生地黄、藕节以凉血止血,去山甲、王不留行;小腹胀痛加木香、乌药行气通淋;伴有瘀滞,舌质紫者,加桃仁、红花、炮山甲、皂角刺,加强破气活血,化瘀散结作用。石淋日久,证见神疲乏力,少腹坠胀者,为虚实夹杂,当标本兼顾,补中益气汤加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益气通淋;腰膝酸软,腰部隐痛者,加杜仲、续断、补骨脂补肾益气;形寒肢冷,夜尿清长,加巴戟肉、肉苁蓉、肉桂以温肾化气;舌红,口干,肾阴亏耗者,配生熟地黄、麦冬、鳖甲滋养肾阴。
症状: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疼痛满急加剧,或见心烦,舌尖红,苔黄,脉滑数。
常用中药:小蓟、生地黄、白茅根、旱莲草、生草梢、山栀、滑石、当归、蒲黄、土大黄、三七、马鞭草。
加减:有瘀血征象,加三七、牛膝、桃仁以化瘀止血;若出血不止,可加仙鹤草、琥珀粉以收敛止血;若久病肾阴不足,虚火扰动阴血,症见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显著,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者,宜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用知柏地黄丸加减;肾阴亏耗严重者,加熟地黄、麦冬、鳖甲、旱莲草滋养肾阴;若久病脾虚气不摄血,症见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者,用归脾汤加仙鹤草、泽泻、滑石益气养血通淋。
症状:郁怒之后,小便涩滞,淋沥不宣,少腹胀满疼痛,苔薄白,脉弦。
常用中药:沉香、青皮、乌药、香附、石韦、滑石、冬葵子、车前子。
加减:少腹胀满,上及于胁者,加川楝子、小茴香、广郁金以疏肝理气;兼有瘀滞者,加红花、赤芍、益母草活血化瘀行水。
症状:小便混浊乳白或如米泔水,上有浮油,置之沉淀,或伴有絮状凝块物,或混有血液、血块。尿道热涩疼痛,尿时阻塞不畅;口干,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
常用中药:萆薢、石菖蒲、黄柏、车前子、飞廉、水蜈蚣、向日葵心、莲子心、连翘心、丹皮、灯芯。
加减:膏淋病久不已,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涩痛不甚,形体日见消痩,头昏无力,腰膝酸软,舌淡,苔腻,脉细无力,此为脾肾两虚,气不固摄,用膏淋汤补脾益肾固淫。偏于脾虚中气下陷者,配用补中益气汤。偏于肾阴虚者,配用七味都气丸。偏于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减。伴有血尿者加仙鹤草、阿胶补气摄血。夹瘀者,加参三七、当归活血通络。
症状: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病程缠绵,舌质淡,脉细弱。
常用中药:党参、黄芪、淮山药、莲子肉、茯苓、薏苡仁、泽泻、扁豆衣、山茱萸、菟丝子、芡实、金樱子、煅牡蛎。
加减:中气下陷,症见少腹坠胀,尿频涩滞,余沥难尽,不耐劳累,面色㿠白,少气懒言,舌淡,脉细无力,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若肾阴虚,舌红苔少,加生熟地黄、龟板滋养肾阴;阴虚火旺,面红烦热,尿黄赤伴有灼热不适者,可用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低热者,加青蒿、鳖甲清虚热养肾阴;肾阳虚,加附子、肉桂、鹿角片、巴戟天等温补肾阳。
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
配穴:热淋加委中、行间;石淋加秩边、委阳;气淋实证加肝俞、太冲、期门;气淋虚证取阴陵泉加气海、足三里、脾俞;血淋实证加委中、三阴交、血海、膈俞;血淋虚证去阴陵泉加太溪、复溜、三阴交、膈俞、肾俞;膏淋实证加委中、三阴交;膏淋虚证去阴陵泉加气海、肾俞、三阴交;劳淋去阴陵泉加关元、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转归预后
各种淋证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表现在转归上,首先是虚实之间的转化,如实证的热淋、血淋、气淋、可转化为虚证的劳淋。反之,虚证的劳淋,亦可能兼夹实证的热淋、血淋、气淋。而当湿热未尽,正气已伤,处于实证向虚证的移行阶段,则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候。其次是某些淋证间的相互转换或同时并见。前者如热淋转为血淋,热淋也可诱发石淋。后者如在石淋的基础上,再发生热淋、血淋,或膏淋并发热淋、血淋等。在虚证淋证的各种证型之间,则可表现为彼此参差互见,损及多脏的现象。淋证的预后往往与其类型及病情轻重有关。初起者,病情尚轻,治疗的当,多易治愈。但热淋、血淋有时可发生热毒入血,出现高热神昏等重笃证候。若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不但可转为劳淋,甚则转变成水肿、癃闭。关格等证,或肾虚肝旺,成为头痛、眩晕。石淋因结石过大,阻塞水道亦可成水肿、、癃闭。关格等证。膏淋日久不愈,精微外泄,可致消瘦乏力,气血大亏,终成虚劳病证。
预防调护
1、注意外阴清洁,不憋尿,多饮水,每2-3小时排尿一次,房事后即行排尿,防止秽浊之邪从下阴上犯膀胱。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产后更应注意外阴卫生,以免虚体受邪。
2、养成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饮食宜清淡,忌肥腻辛辣酒醇之品。
3、避免纵欲过度,保持心情舒畅,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临证备要
1、掌握复杂病证的辨证论治:淋证是内科常见病证,临床病人病情复杂多样。同一患者常可发生数种淋证并存,虚实夹杂,甚或兼夹消渴、水肿、癃闭等证。辨证时,既要掌握淋证共性,又要熟悉各淋证的特征,通过病因分析,虚实判别,正确分辨各种淋证兼夹、转化。应用实验室检查作为辅助,明确病因、病机、病位、虚实以及标本缓急。
2、正确采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如劳淋兼夹热淋,劳淋为本,热淋为标,正虚为本,湿热为标,考虑湿热已上升为主要矛盾,诊疗时应以治热淋为急务,采用清热解毒、利尿通淋之治则,待湿热已清,转以扶正为主。另一方面,如有对本证影响不大的兼证存在时,还应抓住主要矛盾。以石淋兼夹血淋而言,石淋是病因,属本证,血淋是石淋的兼证,属标证,如若血淋不严重,不上升为主要矛盾时,治疗仍应以排石通淋为主,止血为辅。只有做到本证除,才能达到标证愈。但出血量多时又当治血为先。因此临证抓住主要矛盾是治疗的关键。
3、正确认识淋证“忌汗”、“忌补”之说:淋证的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如《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说:“淋家不可发汗。”《丹溪心法·淋》说:“最不可用补气之药,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验之临床实际,未必都是如此。淋证往往有畏寒发热,此并非外邪袭表,而是湿热熏蒸,邪正相搏,或因湿热郁于少阳所致,发汗解表,自非所宜。因淋证多属膀胱有热,阴液常感不足,而辛散发表,用之不当,不仅不能退热,反有劫伤营阴之弊。若淋证确由外感诱发,或淋家新感外邪,症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者,仍可适当配合运用辛凉解表之剂。因淋家膀胱有热,阴液不足,即使感受寒邪,亦容易化热,宜避免辛温之品。至于淋家忌补之说,是指实热之证而言,诸如脾虚中气下陷,肾虚下元不固,自当运用健脾益气、补肾固涩等法治之,不必有所禁忌。
4、治疗当博采古今有效方药:在淋证治疗中,应博采古今有效之方法。对热淋,其主要病理因素是湿热,但在临床,还可见肝经火旺及心火偏盛者,治疗上以八正散为基础方外,还可配合龙胆泻肝汤或导赤散加减用药。对石淋的治疗,使用利水通淋、排石消坚的中药外,加用行气活血、化瘀软坚中药,疗效更佳。实验研究表明:穿山甲片、王不留行、当归、桃仁等中药具有使结石变脆的药理作用;大黄、川芎、牛膝可增强输尿管蠕动,促进结石排出。因此对于石淋日久不愈者,或石淋兼有瘀象者,可在石韦散的基础上配以理气活血化瘀之品。
文献摘要
1、《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
2、《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淋。”“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其病之状,小便则茎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沙石从小便道出,甚者塞痛令闷绝。”“膏淋者,淋而有肥,状似膏,故谓之膏淋,亦曰肉淋。此肾虚不能制于肥液,故与小便俱出也。”“劳淋者,谓劳伤肾气而生热成淋也。肾气通于阴,其状尿留茎内,数起不出,引小腹痛,小便不利,劳倦即发也。”“热淋者,三焦有热,气搏于肾,流人于胞而成淋也,其状小便赤涩。”“血淋者,是热淋之甚者,则尿血,谓之血淋。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循环府藏,劳甚者则散失其常经,溢渗入胞,而成血淋也。”“寒淋者,其病状先寒战然后尿是也,由肾气虚弱,下焦受于冷气,人胞与正气交争,寒气胜则战寒而成淋,正气胜战寒解,故得小便也。”
3、《丹溪心法·淋》:“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血淋一证,须看血色分冷热,色鲜者,心、小肠实热;色瘀者,肾、膀胱虚冷。……若热极成淋,服药不效者,宜减桂枝五苓散加木通、滑石、灯芯、瞿麦各少许,蜜水调下。”
5、《金匮翼·诸淋》:“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煎熬水液,稠浊如膏如沙如石也。夫散剂利小便,只能治热淋、血淋而已。其膏、沙、石淋,必须开郁行气,破血滋阴方可也。”
6、《景岳全书·淋浊》:“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无容辨矣。但有久服寒凉而不愈者,又有淋久不止及痛涩皆去,而膏淋不已,淋如白浊者,此惟中气下陷及命门不固之证也。故必以脉以证,而察其为寒为热为虚,庶乎治不致误。……治淋之法,大都与治浊相同。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
医案选读
病案一
朱某,女,32岁,工人。
1983年7月因左肾结石,于某院切开取石。1988年以来自觉腰腹部疼痛并出现血尿,经腹部平片检查诊为左肾复发结石1. 1cm x 1. 5cm。同年10月住某院行碎石治疗2次,拍片复查,结石已碎解,呈颗粒状,但未排出。当月转中医结石专科门诊治疗。阅片见左肾区散在的结石并肾盂积水。近月来肾绞痛发作,腰腹胀痛,时有刺痛,小便涩滞不畅,脓血尿,有时尿痛,舌质稍紫,有瘀点,脉弦涩。证属气滞血瘀,以理气化瘀,通淋排石治之。
金钱草30g,海金沙30g,三棱12g,莪术12g,琥珀末6g,乳香6g,没药6g,怀牛膝15g,蜂房30g,青陈皮各10g,桃杏仁各10g,穿山甲12g,石韦30g,白芷2g。
服8剂后,诸症消失,经复查平片结石阴影消失。嘱其饮淡茶水,并服用防石汤。
(田元祥等编.内科疾病名家验案评析.肾石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0)
病案二
陈某,女,28岁,门诊号:72/109008。初诊:1973年4月24日。
患乳糜尿已7月余,尿浑,赤白相杂,甚则如膏,头晕,腰酸乏力,脉虚弦,舌淡红。尿检:蛋白( + +),红细胞( + + + +),找到脂肪滴。脾肾两虚,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司,脂液制约无权,下流则成膏淋。拟调补脾肾而化湿热。
党参12g,黄芪12g,炒白术9g,粉萆薢12g,炒知柏各6g,制熟地15g,小蓟草30g,茜草12g,墨旱莲12g,威喜丸(分吞)9g。15剂。
二诊:5月10日。小便浑浊已减,有不爽感,头晕、腰酸较轻,脉沉细,舌红润。湿热渐化未清,仍应前法出入。
党参12g,黄芪12g,炒白术9g,制熟地15g,怀山药12g,粉萆藓12g,小蓟草30g,墨旱莲15g,泽泻12g,益母草15g,威喜丸(分吞)9g。14剂。
三诊:5月19日。尿清,头晕腰酸亦减,脉弦细苔薄,膏淋已瘥,尿检:蛋白阴性,红细胞未见,脂肪滴未见。仍宜培补脾肾以善后。
党参15g,黄芪12g,炒白术9g,制熟地15g,怀山药12g,山萸肉9g,枸杞子9g,潼白蒺藜各9g,菟丝子12g,威喜丸(分吞)9g。7剂。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