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性神经痛
定义
概述
灼性神经痛系指在明确的神经损伤后,与损伤神经支配范围相一致的区域内出现的以剧烈灼样疼痛主要症状,表现为痛觉异常(allodynia ,异痛症)、痛觉过敏、交感神经机能障碍、血流障碍、出汗异常、骨、肌肉萎缩,有时表现出水肿性改变的慢性顽固性疼痛综合征。各国学者统计,其发生率不尽相同,1~38%不等。
病因
造成本病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缺血因素
①神经处于疤痕床中。
实验表明缺血可使有髓纤维产生脱髓鞘改变,外露的神经纤维失去其绝缘成分,组织代谢化学物质的刺激如酸性离子、儿茶酚胺等,局部疤痕的绞窄刺激均直接作用到轴突上,产生灼性神经痛。
轴浆的运输需三磷酸腺苷供能,轴浆中的线粒体是供能的根源,必须靠氧代谢,实验表明如用氮化钠或氰化物造成缺氧,轴浆快速运输在15分钟内迅速停止,如氧供应不足,即产生传导异常。有氧时,为正常的感觉纤维传导,传导时间快,定位准,范围适度。缺氧时,正常的感觉纤维快传导受阻,出现需氧量少的慢纤维传导,则慢纤维所传导的痛觉、传导时间长,定位模糊,范围大,性质如灼痛。
2、交感神经的因素
(2)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大量5-羟色胺。
(3)交感神经纤维最终进入中枢的网状结构(抗痛结构)对网状结构产生抑制作用。
(1)战争时间发病率明显高于和平时期。
临床表现
疼痛在神经损伤2周开始,灼性部位广泛,持续时间较长,严重者食宿不安、情绪波动,以致产生病态人格及特殊行为。发病情况:男女之比为5∶1,以20~40岁多见(小儿极少)。好发部位依次为臂丛神经,坐骨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指神经。
诊断
对本病的诊断需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1、时间性 伤后持续数月、数年以上,每日持续数小时甚至无间歇时间。
2、性质 难言的灼性疼痛。
3、范围 超越损伤神经的支配区。
4、程度 轻者影响情绪,重者痛苦不堪,不思食宿,无法忍受。
5、发病情况 男女之比为5∶1,以20~40岁多见(小儿极少)。好发部位依次为臂丛神经,坐骨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指神经。
检查
鉴别诊断
并发症
灼性神经痛是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合并症,其本病引起的并发症较少见。对于一些严重的病例,主要是致使患者食宿不安、情绪波动,以致产生病态人格及特殊行为,应给于注意,有研究表明,治疗时辅以心理治疗将有利患者的康复,也有利于防止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
对本病的治疗主要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1.保守治疗
发病时间短,3个月以内。对情绪波动大者,倾向于保守治疗。
(1)全身封闭疗法:0.5%普鲁卡因500ml静脉封闭,或0.05%普鲁卡因经颈动脉注入150~250ml。
(2)星状神经节封闭,锁骨上,胸锁乳突肌两个头之间注入,注入准确后有Horner征。封闭后,有效者可维持3小时,以后可手术切除星状神经节。
(4)药物、利眠宁10mg,3次/d,泰尔登25mg,3次/d。
2.手术治疗
(1)血管手术:与神经伴行的主要血管损伤,应当修复,血管本身的神经缺氧无疑也是造成灼性痛的因素之一。
(2)神经手术:快刀切除痛性神经瘤,让其固缩在血运丰富的软组织内。
神经瘤切除后,将神经分成两束,两束作端端吻接,有利于轴浆的循环流动平衡。
(3)中枢痛觉神经元手术:尾状核埋置电极等手术。
如何护理
灼性神经痛是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合并症。尽管临床上不常见, 但还是时有发生的, 并且在处理上相当棘手。故应该小心预防神经损伤,对有神经损伤的病人应积极治疗,另有研究发现,治疗时辅以心理治疗有助于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因此积极地安慰病患也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出现烧灼性神经痛并不少见,以老年糖尿病人为多见。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血糖高引起神经营养及代谢障碍,加之某些维生素(如B1、B2、B6等)缺乏,特别是老年病人常伴血管病变,使得局部易发生缺血性改变,这样的多因素最终促成了烧灼性神经痛的发生。
(2)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下肢和肋间神经病多见;
(3)疼痛呈烧灼感,弥漫而持续,或呈阵发性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痛性痉挛;
(5)发作时可有血管一植物神经症状伴随,包括体位性低血压,血管神经性水肿,汗腺分泌障碍等。
预防及减轻糖尿病灼性神经痛,关键在于控制高血糖,研究揭示高血糖确有神经毒性作用,是疼痛发生的根本原因,所以,要及时发现糖尿病并作出相应的处理,控制血糖在满意水平是防止神经病变的关键。针对灼性神经痛的治疗,除积极控制血糖水平外,可给予常规量的B族维生素补充,适当予以镇静及镇痛药物以缓解症状:另外,要做好疼痛肢体的保暖防护,避免受寒而使发作频繁,还要防止过分劳累。注意休息和调整好心理状态以使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