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腰部峡部崩裂和脊椎滑脱

椎峡部系指上、下关节突之间的狭窄部分,此处结构相对薄弱。正常椎有生理前凸,骶椎呈生理后凸,、骶椎交界处成为转折点。上椎向前倾斜,下的骶则向后倾斜,因此,骶椎的负重力自然成向前的分力,使5有向前滑移的倾向。正常情况下,5下关节突和周围关节囊、韧带的力量可限制此滑移倾向,从而使5峡部处于两种力量的交点,因此峡部容易发生崩裂,这也是5峡部崩裂最多的理由。峡部崩裂以后,椎弓分......
目录

概述

过去将椎崩裂的原因统归至先天性与外伤性两类;但实际上,真正最为多见的乃是由于退性变所致者,约占全部椎崩裂者的60%以上。 从解剖上来看,椎峡部系指上、下关节突之间的狭窄部分,此处结构相对薄弱,正常椎有生理前凸,骶椎呈生理后凸,,骶椎交界处成为转折点。上椎向前倾斜,下的骶则向后倾斜,因此,骶椎的负重力自然成向前的分力,使5有向前滑移的倾向。但正常情况下,由于受到5下关节突和周围关节囊,韧带的限制,使5峡部正处于两种力量的交点,因此峡部容易发生崩裂,这也是5峡部崩裂最多的理由。 峡部崩裂以后,椎弓分为两部分,上部为上关节突、横突,椎弓、椎体,仍与上柱保持正常联系;下部为下关节突,椎、棘突,与下的骶椎保持联系,两部之间失去性联结,上部因失去限制而向前移位,表现为椎体在下椎体上向前滑移,称为椎滑,系由Killam命

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

椎峡部崩裂的真正原因仍不能肯定,多年来人们进了大量研究,发现先天性发育缺陷和慢性劳损或应力性损伤是两个可能的重要原因,一般认为以后者为,但到前为止尚无定论。

(二)发病机

现将前大多数者认同的原因分述如下:

1.创伤性因素 椎峡部可因急性外伤,尤其是后伸性外伤而产生急性骨折,患者可闻及骨折声,局部休克期过后出现剧痛及活动受限,此种情况多见于竞技运动现场或强劳力搬运工,其发生部位以第4或第5椎为多见,但亦可见于其他椎

2.先天遗传性因素 椎胎生时有椎体及椎弓化中,每侧椎弓有两个化中,其中一个发育为上关节突和椎弓,另一个发育为下关节突,椎和棘突的一半,若两者之间发生不愈,则成先天性峡部崩裂(spondylolysis),又称为峡部不连,局部可成假关节样改变,当走以后,由于站立,负重等因素,可发生移位,尤其是双侧峡部崩裂者,可使上椎向前滑动,称为椎滑(spondylolisthesis),也可因骶上部或5椎弓发育异常而产生椎滑,其峡部并无崩裂,此种先天性病因亦多具有遗传倾向,同一家族发病较多,有文献报道父或母与其子女均患本症者,种族因素也很明显,如因纽特人的发生率高达60%,而一般人的发生率在5%~5.7%,这种人常伴有其他骶部畸,如过渡性骶椎,隐性柱裂等。

3.疲劳性或慢性劳损性因素 到前为止,多数专家认为:大部分患者系因慢性劳损或应力性损伤在椎峡部产生疲劳骨折所致,很显然,椎是极容易遭受损伤的部位,因为人在站立位置时,下椎承受体重的大部分,关节是躯干前屈,后伸活动的枢纽,加上骶椎的生理弧度,使5处于转折点的交界处,所承受的力量最大,特是某些体力劳动者,舞蹈演员及运动员等,每天必须承受较大的负荷,更增加了下部损伤的可能性,从力上分析,已知上段椎传到5的负重力分为两个分力:一个为向下作用于椎间关节的挤压分力;另一个为向前作用于峡部导致位的分力,使结构相对薄弱的峡部容易延长及断裂,本病多因持久反复作用的应力所致,故其实际上是疲劳骨折,当柱前屈时,作用于棘突上的抵抗力使关节突峡部下承受压缩力,而上部则承受牵拉力,与前者相反椎仰伸时,抵抗力作用于下关节突,以致关节突间部承受牵拉力,而上部则承受压缩力(图1),5承受的应力最大,其次是4,故临床上发病率以5最多,4次之。

当然,峡部崩裂的产生与峡部的结构,弧度以及承受应力的大小,性质,次数等均相,如峡部变得相对细长,则可能为峡部崩裂的前兆,此称为椎弓崩裂前征(pre-spondylolisthesis),胡景铃在测量椎斜位峡部的高度时,发现689例无峡部崩裂者的峡部其平均高度为9.035mm,而患有峡部崩裂的141例患者的峡部平均高度仅6.824mm,因此,峡部变细可能是产生峡部崩裂的在因素,变细的原因仍可能是先天性原因,当然与后天获得亦直接相,至于应力的大小及性质等均为重要因素,傅士儒调查发现,运动员中患峡部崩裂者80%无明显的外伤史,说明一次急性外伤并非要致病原因。

运动员的训练年限与发生率成正比,以及男性运动员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提示运动可能为致病因素,不同运动项运动员之间的发生率差异悬殊,从事排球和技巧类运动的运动员的发病率高达50%,长跑则无一发病,跳高与跳远运动员的发病率也较高,可见部后伸动作多的运动项的运动员的发病率高,因此,可以认为部后伸动作使峡部遭受的应力最大,此可能为峡部骨折的原因,Lane,Nathan,Newman等明确提出,5下关节突和骶l上关节突压迫峡部,易导致峡部崩裂和椎滑,傅士儒采用标本实验,显示只有在后伸时,下关节突最易碰触峡部,可以说明疲劳骨折确为其发病的重要原因。

4.退变性因素 人体发育成熟后,各种负荷增加,特是某些负荷超过常人者,例如强度较大的翻砂工,搬运工,重运动员及男芭蕾舞演员等,其所承担的重量最后都集中到下部,并再由此向双下肢传导,在此状态下,由于椎本身的生理前凸,4和5椎体向前下倾斜,因此这两个椎,尤其是第5椎的承载力最大,在此段,由上传递的压应力分为两个分力,如前所述,一个作用于椎间关节构成挤压分力,另一个则为作用于关节峡部的位分力,此时,通过上一椎体的下关节突(尖端),压应力集中至下一椎体的峡部,成剪力,易使体积较小的椎弓峡部反复遭受此种剪力而磨损,加之该处组织结构较薄弱,因而易起断裂,本病易发生在劳动强度较大的中年以后。

这种作用于峡部的剪力,其大小与体重,负载力,椎前屈程度及骶角大小等成正比系,在正常情况下,椎间关节起减缓作用,如已退变,尤其是严重狭窄时,则起加剧作用,据这一机制,位于椎下的第4与第5椎的椎弓峡部最易发生崩裂,尤以5更为多见,统计材料表明,4和5椎弓崩裂的发生率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而3以上者罕见。

除前述因素外,在中老年人,由于椎间盘退性变,核水分减少,高度降低,弹性减退,以致椎间隙狭窄和椎间韧带松弛,因而易导致椎不稳而产生椎滑,此时峡部可以正常而无崩裂,但其滑向亦与前者不同,其上椎不仅可以向前滑,也可向后滑,称为反向滑

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早期椎弓崩裂和椎滑者不一定有症状,有不少人系因其他原因拍时无意发现,但如认真了解,亦可有某些诉,要是下部酸痛,其程度大多较轻,往往在劳累以后加剧,也可因轻度外伤始,适当休息或服止痛药以后多有好转,故病史多较长,痛初为间歇性,以后则可呈持续性,严重者影响正常生活,休息亦不能缓解,疼痛可同时向骶尾部,部或大腿后放射,若椎间盘突出症,则可表现为神经症状

痛的原因要是由于峡部崩裂局部的异常活动或纤维组织增生刺激神经末梢所致的性刺激症状;亦可因刺激神经后支的分支,通过前支出现反射痛(窦-椎反射),若椎滑严重,可能压迫神经或马尾神经,但相当少见。

2.体征 通常体征不多,单纯峡部崩裂而无滑者可无任何异常发现,体检时仅在棘突,棘间或棘突旁略有压痛,部活动可无限制或略受限.骶尾部及部其他检查多无异常客观体征。

伴有椎滑者可出现向前凸,向后凸,部下垂及部变短的特殊外观,此时病椎的棘突后突,而其上的棘突移向前,两者不在一个平面上,局部可有凹陷感,骶后突增加,骶棘突间压痛,多呈紧张状态,部活动均有不同程度受限,下肢运动,感觉功能及反射多无异常。

3.症状 大多数病例均有性痛,要是由于局部椎松动所致的性刺激所致,或通过窦-椎神经反射出现假性症状;其特点是平卧后即消失或明显减轻,真正由于神经受挤压而起的严重性受压征在临床上并不十分多见,马尾神经受压者更为少见。

并发病症

严重的峡部崩裂可并发椎滑脱症,压迫神经或马尾神经

检查

无相实验室检查。

1.X线表现 本病的诊断及程度判定要依据X线平检查,凡疑诊本病者均应常规拍摄正位,侧位及左,右斜位,对显示不良者,可重复拍摄,尤其是斜位常因拍摄角度掌握不当而难以如实将病变反映出来。

(1)正位常规拍摄骶段正位一般难以显示椎弓崩裂或椎滑;但在滑明显时,可有滑椎体的重叠线,又称Brailsford弓线,同时可以从正位上观察有无椎间隙退变及有无其他痛的因素,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鉴诊断。

(2)侧位

①单纯崩裂者:在病椎弓后下处显示一条由后上斜向前下的透明裂隙,或是峡部变得细长;先天性因素所致者则出现假关节样外观。

②伴滑者:除上述条状透明裂隙较宽(其宽度与滑的程度成正比)外,尚可发现其他异常,要是椎的移位及松动等,并可加以对比。

A.分度判定:为Meyerding提出,即将下位椎体上缘分为4等分,并据滑的程度不同,分为以下4度。

Ⅰ°:指椎体向前滑动不超过椎体中部矢状径1/4者。

Ⅱ°:超过1/4,但不超过2/4者。

Ⅲ°:超过2/4,不超过3/4者。

Ⅳ°:超过椎体矢状径3/4以上者。

B.Newman分级判定法:除常用的分度外,Newman提出用柱滑分级来判定滑的程度,如所示,将第1骶椎上缘划分10个等分,之后同等再在骶同样划分,其评判分级是依据上椎椎体前缘所处的位置,例如Ⅰ=3+0,Ⅱ=8+6,Ⅲ=10+10,此种分级法定量较为确。

C.Garland征:即沿骶关节面前缘画一垂线,正常情况下5椎体前下缘应在此线之后1~8mm,如位于此线上或其前,则为阳性,表明有滑,该垂直线又可称为Ullmann线。

D.其他:尚可从测量患椎体前缘至棘突表面的离,并与邻对比来判定真性滑或假性滑,前者多明显增宽,后者则基本相似,Bosworth则提出椎离除以下椎上缘矢状径的比值法;此外,亦有人提出依据Meschan夹角度数来判定第5椎滑程度,但前均已少用。

(3)斜位:对本病的判定临床意义最大,当将投照球管倾斜40°~45°拍时,可获得一幅清晰的椎弓峡部图像,并巧成一似哈巴狗样影像,现将该狗样影像各部所代表的性解剖标志列如下:

狗嘴——代表同侧横突。

——上关节突。

眼睛——椎弓纵断面。

狗颈——椎弓峡部或关节突间部。

身体——同侧椎

狗腿——前腿为同侧下关节突,后腿为对侧下关节突。

狗尾——对侧横突。

在椎弓崩裂时,峡部可出现一带状裂隙,酷似在狗颈上戴了一项链(圈),此“项链”愈宽,表示间愈大,椎体滑离也愈多,甚至出现犹如狗头被“砍断”样外观,先天性因素所致者,裂隙两端质密度增加,表面光滑,多出现典型的假关节征,外伤性因素所致者在早期可显示清晰的骨折线,但在后期亦有部分病例成假关节样外观。

(4)动力性侧位:即拍摄侧位椎及骶椎过伸与过屈状态下平,观察椎的稳定性及椎的松动度。

2.CT,MRI检查及脊髓造影 此类检查一般并不需要,依据前述的正,侧,斜位X线平已可以确诊,但在必须与其他疾病鉴诊断或并有神经症状者,仍是必不可少的诊断法。

诊断鉴别

椎峡部不连与椎滑的诊断,依靠临床体征与X线检查二者相一致,即棘突压痛,推挤痛,椎旁压痛,后伸痛的部位,以及下肢神经功能障碍的定位与峡部不连或椎滑的部位相一致,才能确定及腿痛系由峡部不连或椎滑所致,此外临床还需检查有无其他下痛的体征,例如椎间盘突出,韧带扭伤与劳损等,X线有无其他下,需排除其他下痛的原因,才能肯定本病的诊断,并且尽可能明确下列有诊断:

1.滑脱水平的小关节,有无关节炎性改变,如样增生,间隙变窄,边缘硬化或间隙宽窄不等,临床有无早起时痛,阴雨痛等症状

2.有神经或马尾神经受压症状者,其受压的确切部位,此常依靠MRI或脊髓造影确定。

3.滑的程度,骶倾斜的程度。

疾病治疗

治疗概述

就诊科室:柱外科 外科

治疗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2个月

治愈率:30%

治疗费用: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20000元)

(一)治疗   

并不是每一个椎峡部裂或椎滑患者都需要治疗,有相当一部分峡部裂及Ⅰ度椎滑患者并无症状,不需要治疗。   

虽于X线出现,但很多人并无症状,有痛者多为运动员,可非手术治疗,包括限制活动,局部治疗,有的可用围或支具治疗。   

1.儿童和青少年椎峡部裂 于青少年峡部裂的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不缓解者,Ivanic等报道用Morscher设计的钩螺钉治疗,获得较好效果,成人椎峡部裂可用Buck螺钉及其改良法治疗。在青少年还未发育完成时钻入螺钉,有时可发生骨折或者多次打孔致螺钉松,故Marscher设计用Harrington椎钩加上1个螺钉,固定峡部,先将峡部纤维组织清除出创面,植入碎,螺钉自上关节突基底进入,先打好孔,再进入松质骨螺钉,向是向上与椎体软成40°角,向外斜,两侧钉间成20°角,至上关节,勿出外,然后拧紧钉尾之螺帽,使峡部挤紧,由于螺钉在,一般无损伤神经之虞。      

笔者认为未成年峡部裂患者的手术适应为:非手术治疗不愈,峡部裂隙较大,峡部裂伴有该椎不稳定,进性加重者。   

2.成人峡部裂   

(1)非手术治疗:对峡部裂起的下痛,其压痛点在棘间韧带、峡部或椎旁者,可痛点普鲁卡因部物理治疗。对新鲜峡部骨折及儿童患者疑为疲劳骨折者,可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治疗,固定12周。   

(2)手术治疗:对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为青年及中年均可手术治疗,伴有椎间盘突出者,同时摘除突出的椎间盘核。   

以往对峡部不连多包括患椎在的上下3个椎的融术。例如Hibbs椎术,由于游离椎弓的异常活动,植率较低,甚至可有50%不愈。现多放弃此类治疗法,而改用局部治疗使峡部不连愈法。要是局部植治疗,适用于峡部裂和Ⅰ度滑。   

①峡部不连局部植术:本椎椎横突植术:笔者自1958年对椎峡部不连患者,施峡部不连处局部植,即切除峡部不连处纤维痂后,做本椎的横突跨过峡部裂隙至椎的植术,不融关节。35个峡部不连中,峡部愈率为94%。过平均7年多的随诊,痛缓解率为70%。在随诊达21年的6例中,有5例痛消失,正常活动。  

峡部局部植术适用于单纯峡部不连症或Ⅰ度以椎滑脱症,不伴有小关节关节炎及压迫神经者。峡部活动起反射痛,放射至部或后者,如脊髓造影或MRI无神经受压表现,做椎横突植术峡部愈后,反射痛可以消失。伴有椎间盘突出者,可同时行窗法摘除突出的椎间盘。   

手术操作:局部或硬膜外麻醉。患者俯卧,下正中切或L,转向一侧髂后上棘,分椎旁出患椎的椎、峡部及上关节突。以Kocher钳夹住患椎游离椎弓,向头尾端摇动,可以看到游离椎弓及峡部的异常活动,峡部常有些纤维痂,有的可见游离小块,将纤维组织切除,使峡部出新创面,在上关节突外侧与横突部之间常有一副突,用凿将副突连同其外面软组织一并凿下,至横突部沿其后面向外推组织,使之成小袋,刮除横突膜,而不使横突上下软组织,以便保持植于横突后面而不向上下移位。椎亦做出粗面,待接受植。   

在L的短脚或另,显髂后上棘,凿取宽O.8cm、长2.5cm。厚O.2cm的松质5及碎数块,将植块分为两份,每1份有2块半及碎2或3块。植时先将碎植于峡部裂隙中填满,再将半植于横突部,使其与椎平面接近,然后将植于横突跨过峡部至椎,每侧2松质椎旁软组织复回原位,不需固定,缝,置负压流48h。10天后拆线,打石膏围,卧床8周后带石膏起床,4个月后除去并摄X线检查,X线显示峡部裂近于消失的时间,大约为8个月。      

②Buck峡部螺丝钉固定并植术:于切除峡部纤维组织后,自下关节突向上向外经过峡部至本椎上关节突,拧入1枚螺丝钉,使峡部固定并于峡部植。6例中5例峡部连接,但1例螺丝太长,出现神经症状,取出螺丝钉后症状消失。另1例螺丝钉落,手术取出。峡部末愈。   

③张力带固定局部植术:成茂华、唐天驷等先用Buck法治疗14例,4有 9例,5有5例,有Ⅰ度滑者12例,无滑2例,结果优10例、良3例、差1例。他们又用1mm钢丝,分套绕峡部裂椎的两侧横突部.交叉在棘突下打结。峡部清理后局部植,治疗18例,4、5各9例,17例有Ⅰ度滑,1例无滑,结果优16例、良1例、差1例,生物测验,张力带钢丝与峡部螺丝钉相等。   

④改良植术:贾连顺、戴力扬等改进植法,将峡部裂处纤维组织清理除去后,凿出新创面,峡部裂隙约3~7mm宽,最大为11mm,关节面和椎做出粗糙面,从后髂取,修剪成适状,植于峡部裂隙中,两侧部盖在关节突和椎上。   

⑤峡部植,螺钉与张力带相结固定:谭军等则将峡部植拉力螺钉与张力带固定相结治疗青少年椎峡部裂,法是将峡部裂处纤维组织切除做出新创面,植入髂块,置入螺钉是在病椎椎下缘棘突外侧缘线约8.0mm处,以尖嘴钳咬去少许皮质,由此钉点向外上约30°角向,在导钻导下,用2.5mm钻头钻入,直视下峡部尾端,植块和峡部头端,最终穿透椎弓与椎体交界处的外上皮质,测出螺丝长度,一般为40.0~45.0mm,丝攻,拧入直径3.5mm钛质拉力螺钉,若采用皮质骨螺钉,则用3.5mm钻头扩孔成加压滑动孔,置入相应螺钉,需注意在钻孔与置入螺钉时。需调整体位,即显病变,钻孔时,在椎前屈位,较易操作,可利用手术台桥,而当置入螺钉拧紧时,则需相反使部后伸,使峡部靠近并固定于生理前突位,将峡部拉紧,再将小条植于峡部表面,用止纱布固定,最后用胸骨缝线,环绕横突基底部后,再环绕螺钉尾部收紧打结。      

3.椎滑   

(1)儿童期椎滑:通常发生于5~骶1处,为典型的Ⅱ度,且常痛(不稳定),畸或步态改变(“盆摇摆”和?痉挛),虽然本病症状可发生于人生的各个时期,但筛选研究显示滑最常发生于5~8岁儿童和青少年中,在过伸活动中发病。爱斯基摩人发病率甚高(>50%)。严重的滑可伴有症状(5)及关节的后凸伴有或不伴有可触及的棘突台阶感和部。椎滑可伴有隐性柱裂、胸椎后凸及Scheucrmann病。   

①轻度滑:<50%,为明确椎峡部裂或轻度椎滑的诊断,常需扫描或X线断层照相,通常非手术治疗(支具和锻炼)是有效的,具有Ⅰ度滑的青少年患者,一旦症状消失,可恢复正常的活动。对那些不伴有症状的Ⅱ度滑病例,应限制其活动,如体操。本病渐进加重者少见,但危险因素包括年轻发病,女性,>10°的骶滑角(在侧位X线上看该角由骶上缘与5椎体下缘平线的交点构成),严重的滑、上面半球状或严重倾斜的骶(与垂直线成角>30°)。因此,Ⅰ度滑的病人或先天性椎滑有使滑加重的危险,并且由于神经弓是完整的可起马尾神经功能障碍。外科手术治疗为5骶1后外侧融,适用于轻度滑或渐进性滑者,也适用于非术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疼痛的病例。Wiltsc的椎旁入路至椎横突和骶翼的后外侧融已常被应用。在儿童轻度滑的病例中。5神经受累是很少见的,一旦发生则需减压手术。并利用一枚Lag螺钉(Buck)植加张力带钢丝固定(Bradford)或本椎椎横突植术(胥少汀)的手术法来治疗峡部裂。适于滑少于25%以及4或4以上部位峡部裂的年轻病例。   

②Ⅲ度和Ⅳ度的椎滑椎前移(spondyloptosis Ⅴ度):更易神经症状。对滑超过50%的儿童建议予以预防性融,常需在局部4~骶1处双侧后外侧融,不用固定。对持续性无力的患者需神经探查术。柱滑的复位,有20%~30%5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其可慎重地应用于有不能接受的严重畸的病例,或对严重5后凸畸使4至骶后力融块承受张力而难以矫正后凸畸的病例。在手术中和术后几天中,应神经监测以监测术后的神经病变。仅后减压、腓骨椎间融和不复位的后外侧融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Bohlman)。“椎滑危象”是指患者具有严重的滑、加重的疼痛和?紧张,此种病例应复位及固定。吉尔(Gill)的手术法,切除游离的椎弓,在儿童中为且在成人中也很少应用。   

(2)成人椎滑椎峡部裂椎滑者,并不是皆有症状,对有症状者,应先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围或支具等至少3个月,不能缓解者,才考虑手术治疗。手术适应

①Ⅰ度以上椎滑,非手术治疗不愈者。

②进性滑或Ⅱ度以上滑

椎滑并有神经或马尾压迫症状者。   

术前检查,除临床体征检查外,应摄椎前屈后伸侧位,观察滑椎体的稳定性,椎体位移>3mm者,为不稳定,最好MRI检查,观察神经和马尾有无受压,有无椎间盘突出或间盘退变。   

Dai等以MRI检查73例椎峡部裂并有椎间盘突出的患者,MRI观察椎间盘退变程度,发现峡部裂上椎间盘的改变与对照组没有区,而峡部裂下椎间盘退变与患者年龄的症状的时期有,与临床症状和滑程度不相,该作者建议,峡部裂下椎间盘明显退变者应予融。   

手术包括:

①对马尾或神经压迫的解除,应探查峡部纤维痂增生有无压迫或切除椎弓彻底减压;

②滑复位,切除其下椎间盘使复位较易,不切除椎间盘,亦可使Ⅱ度位复位;③融,椎体间植或横突间(后侧)植。   

①减压,复位固定,椎体间植术:对Ⅱ度及以上滑适用此法,俯卧位:A.先将峡部游离椎弓切除,探查神经,去除峡部的纤维增生组织,使马尾及神经完全减压;B.然后安置RF-Ⅱ型或其他椎弓螺钉,以5峡部裂椎滑为例,提拉螺钉安置于5两侧椎弓,角度螺钉安置于骶1双侧块椎弓,视位程度,安置不同角度,安置连接杆后进复位,达到完全复位后,松一侧固定杆;C.进椎间植,从该侧牵硬膜及神经,凿除上下椎体的软创面,进,可取后髂3面皮质块,亦可用切下的游离椎弓的棘突及下关节突修剪后植入,最好植入并排两块,亦可先用BAK或TFC等椎间融器,植于上下椎体的前后径中间,此时再安上RFⅡ型此侧连接杆,调整固定后,缝,置流。   

术后卧床,用椎间融器者,可早日起床,用围保护,至植,使用植块者应卧床6~8周,然后带围起床。   

减压、复位固定、椎间植法,现在应用较多,认为是较好的选择,但也起一些争论的问题。   

A.减压:切除游离的椎弓,其优点是减压彻底,视野清楚,对神经减压较好,也有利于椎体间植的操作空间,缺点是硬膜后及两侧均暴,为瘢痕所包围。如拟后侧,则缺少关节突作为床,因此应据各例具体情况,CT、MRI横切可显示峡部纤维增生与神经系,可做参考。   

B.复位:对滑椎复位,恢复骶椎序列,有益于柱功能,复位后椎体间接触面积增大,有利于植。但笔者也观察到少数病例术中神经减压已彻底,但复位术后又出现神经牵拉症状,大多在1~2个月间症状消失。此乃因椎向前滑日久,当复位后有可能牵拉在前面的神经,出现牵拉症状。对此,在术中,于复位后探查一下神经,有无紧张,如紧张,可将复位稍稍退回一点,在笔者不全复位的病例中,无神经牵拉症状出现。   

C.椎间植:椎间植椎的运动轴线中生物力理,融的效果较好。特是加了固定之后,融率较高,是否需用Cage,则认识不同,Cage的好处是对椎体之间撑住,术后立刻稳定,有利于早起床活动,也省植量,但有时不能置入2个Cage,而1个Cage在椎体间斜放,也是公认的法,则其融面积较小,而植块植入,面积较大,量较多,融后效果好。   

②减压、复位或不复位后侧:一般切除减压,探查神经,用RF-Ⅱ型复位器,有利于稳定。后侧植,最好包括关节关节位椎和下位椎的横突,由于复位器的位置,覆盖关节突植困难,可关节突间融,加横突植,取后髂长块植,盖于上下横突上,最好以螺丝固定,双侧同样植。单侧横突植,虽已融,但有时未能限制住对侧活动。      

③前路手术:前路椎间植术: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患者仰卧,双髋膝各屈30°。外缘直切,在该外缘直切外与膜及筋膜腹膜外分离,自侧腹膜,显椎体前大管,对5~骶1间滑椎,显岬及5椎体前面,对4、5间滑椎,自动脉及髂总管左侧显4、5椎体,确认推管后,以斯氏针打入椎体,作为牵组织的固定牵器,完成显。   

切除椎间盘:将前面或前左侧面椎间盘切除,并由此将核及大部椎间盘切除,包括上下椎体的软,向后面可切除后纵韧带显出硬膜或保留后纵韧带,侧保留椎间盘的周边部分,上下椎体做出粗面或一槽以接纳植。丁寿勇等用环锯及凿除去,并用环锯取植入。  

用适当器械如金属棍或柱,持续向后压位椎体,5~10min可使位大部或部分复位,于髂处取适当大小块,植于两椎体间,无固定或椎前固定器在向后压迫位椎复位条件下,进固定,或斜植入Cage,缝。术后卧床8周,打石膏围起床,再固定8周,滑椎间隙于切除椎间盘后更不稳定,虽有固定,术后早期站立,椎向前滑移的应力不小,可致固定失败。卧床则无滑椎的应力因素,有利于保持复位,待8周植初步融时,再起床活动。前路手术的并发症为损伤骶前神经丛,发生反流射。      

(二)预后  

无周围神经麻痹椎椎弓崩裂,其治疗效果都比较满意。

预防护理

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1、生活制注意休息、劳逸结,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做到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忌烟

2、饮食应以清淡而富有养为。多吃蔬菜、水果、牛奶、甲等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和易消化的滋补食品。少吃油腻过重的食物;少吃狗肉羊肉等温补食物;少吃不带壳的海鲜、笋、芋等容易过敏的"发物";少吃含化物质、防腐、添加的饮料和零食。忌食过酸、过辣、过咸等刺激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腰椎小关节不稳症

下一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