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生活百科   
[0]

五志

五志即怒、喜、思、悲、恐,为中医说的组成部分,据五理论,五志五脏的对应系为志为喜,志为怒,志为思,志为忧,志为恐。指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的变动与五脏的机能有志为喜,志为怒,志为思,志为忧,志为恐(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志即分属于五脏的五种情志活动,即志喜,志怒,志思,志悲,志恐。故以五脏的功能正常与否,则可直接系到喜、怒、思、悲、恐的......
目录

概念

指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的变动与五脏的机能有志为喜,志为怒,志为思,志为忧,志为恐(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解读

五志即分属于五脏的五种情志活动,即志喜,志怒,志思,志悲,志恐。故以五脏的功能正常与否,则可直接系到喜、怒、思、悲、恐的活动变化。而五志喜、怒、思、悲、恐的变化也可影响到相应的脏腑机能活动,如有余则笑不休,由余则怒不止等。同样,过喜伤,过怒伤,过思伤,过悲伤,过恐伤

中医应用

1、脏生情,情调脏

情志属于藏象的一部分,它是脏腑功能外化的一个表现。其与脏腑的系概括起来即是脏生情,情调脏。

(1)为情志之喜。“”。心血充足,道充盈,液在不断滋养濡润全身脏腑组织的同时,也在滋养着,使人的精神思维敏捷。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归属于五脏,但却是在神明功能的统领下正常进的。《类》曰:“分言之,则阳曰魂,阴曰魄,以及意志思虑之类皆也;言之,则藏于,而凡情志之属,惟所统,是为吾身之全也。”、魂、魄、意、志五均为宰,由化出而统属于。正如张介宾在《类·疾病类·情志九》所说:“为脏腑之,而总统魂魄,并赅意志。故忧动于应,思动于应,怒动于应,恐动于应,此所以五志所使也。”是情志思维的宰,通过统领脏腑,血脉,以调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及维持各脏腑之间的平衡协调,适应外环境的需要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情志变化。喜,因其活泼而常表现于外,故有之炎上、活泼、机动之象,属而归属于。喜属良性情绪,可使心气舒缓,有益于的生理功能,正如《素问·痛论》所说:“喜则和志达,卫通利。”

(2)为情志之本,藏魂怒。“舍魂”。贮藏液调量,肝血充沛可藏魂。木为之母,肝血充足以生心血,可助疏泄,利于和畅,情志正常。因此,肝脏对情志产生的作用,一面是通过木相生影响到心血的生成,从而影响的功能;另一面可通过的疏泄调畅情志。《血证论》曰:“木之性乎疏泄,属木,木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若失疏泄,则气机不调,血脉不畅,志亦受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以及情志的调畅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岳广欣等认为七情的正常表达,以肝气的协调为首要前提,肝气和则五志易和,肝气乖则五志乖。由此可认为,为情志之本。怒,因其忽发忽止颇具木之象,故属木而配属于。适当的发怒,可使压抑的情绪得到发泄,是肝气得以疏泄的一种途径,对人体生理、理是有益的。但总体而言,怒属于不良的刺激,可使上逆,阳升泄。

(3)为情志之枢,藏意思。“舍意”。之所藏意,就在于运化水谷,化生营气,以养意。白正勇等提出气机之枢,其情感之思,就是对情感的思考、思虑活动的在转变,情感的在转变,具有调、稳定其它情志的作用,以保正常的情志活动勿太过与不及,这也体现了为枢,中土之在情志活动中起着调衡作用。韩晶杰提出情志的“思调控论”,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中焦有密切系,要基于2个面:一是中焦化生的,是情志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二是中焦的升降斡旋,对于情志之的正常运是一个重要的保。思,是其它情志活动的基础,其它情感变化须通过思而产生,这也是为情志之枢的一个表现,它与喜、悲、恐、怒等情志的系,正与居中属土、灌溉四脏的特点相应,故思属土归属于

(4)为情志之藏志恐。“舍志”。,其封藏的先天之和后天之推动着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中之可舍志,对人的意志和记忆起了重要的充养作用。所化生的元气化为脏腑之,推动着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充足,五脏功能旺盛,五脏才能化五,以生喜怒悲忧恐。海。《素问·微论》曰:“头者,明之府,神明出焉。”情志活动的中枢在五脏而统五志,通过各种感官接受外界刺激,从而产生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不同的反应。马有度认为理是的机能,情绪是的机能,七情就是从而来。的功能异常时,情志也会随之异常,继而导致各种情志病。王新陆认为逆乱为情志致病的基本病机,境遇人事的刺激,首先伤伤则气机逆乱。在这过程中,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着的功能,故称为情志之。恐,由于其发自于且常气机下陷而属水

(5)为情志之藏魄忧。“舍魄”。藏魄在于,影响全身之的生成,以养魄。朝百司呼吸,调着全身的气机的疏泄以调畅情志。液的运亦有赖于布和调充沛,心血才能得到充分滋养,使之清气旺,故曰为情志之。悲,犹如秋扫落之凄凉,毫无生机,气机敛,故属金而。忧,因其向而趋于气机之收敛,亦属金而配属。《素问·宣明五篇》云:“精气并于则悲。悲忧的外在为常常表现为哭泣,而喜极可泣、怒极可泣、过思可泣、惊吓可泣。从某种程度上说,哭泣是各种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发泄,哭泣后原来的情绪得以舒缓,这制了情绪的进一步过度发展,是为情志之的另一表现。

2、脏腑与情志的病理联系

情志疾病与五脏系密切,七情过激则伤五脏五脏病变亦可致情志异常。《》认为不同的情志因素对五脏有不同的影响,太过的情志刺激会五脏损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喜伤,思伤,悲伤,恐伤。”病理上,当五脏发生虚实盛衰变化时,往往对外界某种刺激极为敏感,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活动,而有情志异常的相应表现。《灵枢·本》中有:“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1脏腑功能失调起的情志变化

2.1.1在志为喜。从志的功能来分析,可有太过或不及的病理变化。若志功能过亢,则使人喜笑不休;志功能不及,则使人易悲。正如《素问·调论》所说:“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悲。”另一而,由于为情志之,“悲哀愁忧则动,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的功能异常反映在情志上就不仅仅表现为过喜或易悲,还常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志变化。

2.1.2在志为怒。体阴而用阳,若的阴不足,的阳升泄太过,则稍有刺激,极易发怒。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言:“病者,两胁下痛,令人善怒”不藏不养,则易恐易惊,如《灵枢·本》所说:“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失疏泄,气机不畅,还可起郁病理变化。

2.1.3在志为思。临床上脾气的盛衰可直接影响意的活动正常与否,脾虚则易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敏捷及智力下降等症。汤能治健忘就是例。同时属土为情志之枢,的功能盛衰通过化生及气机升降影响各脏腑功能,可其它情志变化。如《素问·机真脏论》曰:“恐则脾气乘矣”。《素同·宣明五》五所并“并于则畏”,马莳注:“脾虚而余脏精气并之,则善畏。”

2.1.4在志为忧。若肺虚时,机体对外界的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素问·宣明五》说:“精气……并于则悲。”

2.1.5在志为恐。惊恐属有病则易惊。如《素问·奇病论》所说:“而不能食,善惊。”精气为一身精气本,阴阳为脏腑阴阳本,肾虚则影响五脏六腑功能,五脏功能不足无以化生五,则会起意识思维的迟钝,情绪淡漠等情志的异常变化。张宗芳认为五脏六腑肾虚则会使五脏六腑失于濡养,导致等腑失调而出现各种异常表现,提出肾虚是产生更年期精神、情志异常的本原因。更为重要的是,有生之功,精气若不足,则海失养,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

2.2情志失调对脏腑的影响

2.2.1扰乱气机。情志致病可通过扰乱气机而影响脏腑功能。《素问·痛论》曰:“怒则上,喜则缓,悲则消,恐则下,惊则乱,思则结。”过怒则肝气上逆,升,出现面红目赤呕血甚而晕厥;过喜则心气,出现不守舍,失神狂乱;过悲则耗伤,意志消沉;过恐则不固,泄于下,出现二便失痠痿软,遗精;过惊则无所倚,无所依,虑无所定;过思则伤,致气机郁结,出现心悸失眠纳呆腹胀、便溏。

2.2.2耗伤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过激的情志活动可耗损脏腑的,从而起脏腑功能的异常。过喜伤,耗伤心血;大怒伤不藏肝血亏虚;忧思伤失健运,生不足;悲哀伤消耗,不生;惊恐伤,消耗精血同源,精血两伤。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可通过影响脏腑功能从而影响到生化而耗伤。正如《论·胃虚传变论》所云:“饮食失温不适,乃伤,此因喜、怒、忧、恐耗损元,资助与元不两立,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2.2.3直接伤脏。情志致病,可直接伤及脏腑。不同的情志刺激,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其伤脏的规律一般中所说的五脏五志的模式,“怒伤,喜伤,思伤,忧伤,恐伤”。但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志亦可伤多脏。比如张景岳认为四脏皆能病怒。另外,皆可病于思;可病于恐;四脏可病于忧;可病于悲;可病于惊。总体而言,情志所伤病,以三脏最为多见。吴丽丽等研究了1040例情志病医案,认为情志病的病位在五脏要是,尤以为多,在六腑要涉及。严灿等通过多年的大样本人群调查研究,发现在情志致病中系最为密切。

2.2.4多情交织对脏腑的影响。于多情交织伤脏,甚则和其它因素,如风寒、饮食相杂致病的描述,见于《》的条文中。如《灵枢·寿夭刚柔》曰:“风寒,忧恐忿怒伤。”《灵枢·贼风》曰:“卒然喜怒不,饮食不适,温不时,腠理而不通。”《灵枢·版》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阴气不足,阳有余,营气,乃发为。”《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现代研究发现,多情交织伤脏在临床上更为常见。周通过研究古代情志病医案发现,情志诱因中以多种情志因素混诱发的达55.5%。张慧通过研究清代情志相性疾病医案,发现在46236例情志相性病医案中,以2种或2种以上的情志混致病为多。说明情志致病相当复杂,往往是多种情志的相为病。由于多情致病的复杂性以及个体的多样性,多情致病的伤脏规律也较为复杂。乔明琦等在研究中提出了“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的说,认为情志刺激并非致病之始因,起情志刺激的“社会事件”才是情志致病的始发因素,由情志刺激所致始发病要为肝气上逆和肝气郁结两。汤朝晖认为情志致病与两脏系密切,要影响到疏泄和两个面,而思亦是发情志病键环。从五脏与情志的系分析,多情交织致病所涉脏腑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五脏所恶

下一篇 下焦如渎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