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腹膜后出血或血肿
病因
1.钝挫性创伤
腹膜后间隙伴有肝、脾、肾、肾上腺、胰十二指肠及其血管的破裂损伤;骨盆骨折伴有直肠、膀胱及输尿管的损伤;腹部钝挫伤,骨盆骨折,直接或间接地损伤腹膜后的血管及其分支。
2.穿透性创伤
子弹或弹片的穿透伤;尖刀或锐物刺伤;骨折后骨茬的穿刺伤。腹膜后出血还可见于腹膜后脏器的病理性破坏出血,包括:a.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b.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白血病、脾功能亢进等由各种原因所致凝血功能低下可引起腹膜的出血;c.抗凝疗法所致的凝血功能低下;d.腹膜后区的手术所致;e.其他:尚有腹膜后肿瘤、血管瘤、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及自发性腹膜后血管破裂(腹部卒中)等。
腹膜后间隙共有3个区,其所含组织和脏器不同,则导致出血的直接原因亦不相同,
1.正中区 内有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胰腺及十二指肠等器官,后背部,前腹部的暴力易使这些器官受损大出血,后背部受压脊柱骨折,骨折端的出血也使其成为血肿。
2.两侧(肾周)区 两侧有肾及肾上腺,升结肠及降结肠,侧方的压砸,碰撞易使肾及结肠受伤。
3.骨盆区 有骨盆骨折和骼总动静脉,髂内外动静脉及其分支,汇入支的血管伤,骨折端出血,血管断裂破裂出血,均可能造成巨大血肿,甚至持续性出血,进行性血肿增大。
发病机制
绝大多数的腹膜后出血和血肿是由腹膜后结构损伤所引起,骨盆骨折和腰椎骨折是最常见的原因,约占2/3,其次是腹膜后血管或脏器损伤,多见于加速行驶的机动车辆创伤腹部,造成腹膜后脏器损伤或血管损伤,如肾,胰和十二指肠的损伤,由于腹膜后为疏松组织,出血易在腹膜后间隙广泛蔓延,形成巨大血肿,并可渗至肠系膜之间,出血量可多达2000~4000ml。
临床表现
腹膜后血肿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且随出血程度、血肿范围有较大差异。腹痛为最常见症状,部分病人有腹胀和腰背痛、合并出血性休克者占1/3。血肿巨大或伴有渗入腹膜腔者可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因腹部大血管(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损伤引起的腹膜后血肿,90%以上由穿透伤所致。由于迅速大量出血,多数病人死于现场,送抵医院经抢救后死亡率亦达70%。进行性腹胀和休克提示本诊断,应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立即剖腹控制出血。
检查
1.普通X线检查或双重对比造影
可以揭示能导致后腹膜腔出血的一些病变,如骨折、腹主动脉瘤、泌尿道或胃肠道疾病、腰大肌轮廓不清及边缘部分中断等。
2.B型超声
能发现血肿及腹主动脉瘤,但血肿与脓肿及其他液体积聚(如尿液)的鉴别常有一定困难。
3.CT检查
能较清楚地显示出血血肿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当增强扫描时衰减值增加,是活动性出血的证据。
4.血管造影和同位素扫描
能提示出血的位置。
5.B型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抽吸以明确诊断。
6.化验检查
初期白细胞稍高或正常,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减低,后期白细胞明显增高,嗜中性粒细胞增高。胰腺损伤时,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均增高。肾挫裂伤时可出现血尿蛋白尿。
诊断
凡有腹痛、腹胀和腰背痛、出血性休克、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的腹部、脊柱和骨盆创伤,均应考虑腹膜后血肿的可能。X线检查,可从脊柱或骨盆骨折、腰大肌阴影消失和肾影异常等征象,提示腹膜后血肿的可能。B型超声和CT检查常能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腹膜后血肿也常伴有腹膜刺激征(肠麻痹、压痛和反跳痛、肌紧张等),这给确定有无腹内脏器伤带来困难。不伴大血管或重要脏器伤的单纯腹膜后血肿,腹膜刺激征出现较晚且轻微,抗休克治疗后多能奏效。诊断性腹腔穿刺常可与腹腔内出血鉴别,但穿刺不宜过深,以免刺入腹膜后血肿内,以致误认为腹腔内出血而行剖腹探查。若诊断不能肯定,严密观察是绝对必要的。
治疗
在处理腹腔脏器伤后,应进一步探查血肿,因该类损伤常累及腹膜后脏器和大血管。上腹部腹膜后血肿常是腹膜后十二指肠或胰腺损伤的特征,应作Kocher切口,向左翻起十二指肠及胰头,探查十二指肠第1、2段,切断Treitz韧带,进一步探查十二指肠第3、4段及全胰腺。对稳定型肾周围血肿不伴休克及大量血尿者,可予非手术治疗。必要时静脉肾盂造影明确诊断,仍不能确诊或出血不止,肾动脉造影不失为诊断肾动脉及肾损伤的精确方法,且可兼行栓塞治疗,控制出血。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应手术探查。
在探查血肿前应作好充分准备,包括输血、血管阻断和修复吻合等。为了良好的显露,可沿左侧结肠旁沟无血管区切开侧腹膜,将降结肠、脾、胃、胰体尾部及左肾一并向右侧翻起。采用胸腹联合切口,可良好显露降主动脉下端和肾以上的主动脉。迅速探明血管损伤情况后,阻断裂口近远端的血流,进行修补。穿透伤常贯穿血管的前后壁,如无法将血管翻转,可先通过前壁裂口修补后壁,然后修补前壁裂口。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