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毛木耳

毛木耳 木耳(拉丁:Auricularia polytricha(Mont.)Sacc.),又、粗木耳、黄木耳、白木耳,是木耳木耳属木腐菌,菌丝对木质素、纤维素的分解能力较强,素有“树上海蜇皮”之美称。 《新华本草纲要》:功效同木耳,化成分同木耳木耳味甘性平,具有补益止咳、止等功效。气虚亏、四肢搐搦、肺虚咳嗽咯血崩漏痔疮等。木耳木耳科(Auricu......
目录

形态特征

木耳木耳科(Auriculariaceae)木耳属。Auricularia polytricha (Mont.)Sacc.,又、粗木耳,又称黄木耳、白木耳,我国南地区称黄、白。生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温暖、潮湿丛,生于枯、枯干上。与黑木耳相比,大、厚、质地粗韧,硬脆耐嚼,且抗逆性强,易栽培

木耳子实体质,浅成不规则,宽2-15μm。有明显基部,无柄,基部稍皱,新鲜时软,干后收缩。子实层生里面,平滑或稍有皱纹,紫灰色,后变黑色。外面有较长绒毛,无色,仅基部褐色,400-1100×4.5-6.5μm。常成束生长

木耳质地比木耳稍硬,适于凉拌,味如海蜇皮,有“树上蛰皮”之美称。

生长环境

生长在柳树,洋槐、桑树等多种树干上或腐木上,丛生。

木耳是一种中高温型类,在春夏至夏秋栽培木耳生活力强,适应性广,具有较强的抗霉能力。放木耳的生产要应抓好出期的通降温工作,防止高温高湿起杂菌污染和流。此外,木耳耐碱性较强,通过适当调高培养料的PH,可以抑制杂菌生长

(1)温度 木耳是一种中高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温度范围地-37℃,适宜温度25~30℃,超过40℃菌丝停止生长。子实体发生温度18~34℃,以22~ 28℃最适宜,在此温度下子实体大量发生,产量高、质量好。其担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2一25℃。

(2)湿度 菌丝体生长要求培养料含水量60%左右,空相对湿度低于70%。若培养料含水量过高,料底积水,菌丝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子实体发育阶段要求较高的空湿度,出菇房空相对湿度应为85%一95%,在此湿度下,子实体发育快,丛大、厚。但空湿度过高,则易遭受杂菌侵染,起流

(3)空 木耳是一种好性真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培养室(棚)空新鲜,氧充足,菌丝生长胜盛,子实体容易成、伸长和。若通不良,二氧化碳积累过多,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受到抑制,还会导致杂菌污染。

(4)光照菌丝体生长阶段一般不需要光照,在原基分化成阶段需要一定的射光。光照强弱对的色质有直接影响,在弱光条件下,色淡,茸毛短、细;光照强,色深,茸毛长、粗。

( 5)酸碱度菌丝生长最适PH为6 0~7 5,PH在4.5以下或8.5以上时,菌丝生长势弱,生长速度慢。子实体生长期间适宜PH为5.2~8.0,最适PH为6.5一7 .0。

分布范围

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蒙古、黑龙江、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广西、广东香港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海南等地区。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药】:木耳

【来源】:为木耳植物毛木的全草。

【功效】:补益,止咳,止

治】:用于两亏,肺虚咳嗽咳嗽咯血吐血、衄崩漏痔疮等。

性味归经】:甘,平。

【用法用量】:服,汤,3-9克。

】:五木耳(《新华本草纲要》)。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南北各地。

【拉丁】:木耳 Auricularia polytricha (Mout) Sacc.

【考】: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抗辐射及抗炎作用

腔注射木耳多糖100mg/kg

1.对液系统的影响

(1)抗凝作用 300%木耳1ml/100g灌,连续20d,实验结果表明,木耳能延长白陶土部分凝活酶时间12.06s,提高浆抗酶Ⅲ活性,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木耳多糖50mg/kg给小静注、腔注射、灌,均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在体外实验中,木耳多糖亦有很强的抗凝活性。

(2)抗聚集作用木耳的磷酸缓冲盐水提取物在试管明显抑制ADP起的聚集,并阻断低于16μmol/L的ADP激活释放5-羟色胺,木耳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水溶性的。人服70g木耳后3h始出现功能降低,并持续24h。木耳菌丝体酸提取物体(大静注10g/kg或灌10g/kg连续15d),体外(25mg/ml,50mg/ml及100mg(菌丝体)/ml)能明显抑制ADP诱导大聚集。醇提取物5g/kg,7g/kg灌,共15d,能明显缩短红细胞电泳时间。木耳酸性杂多糖小腔注射试验结果表明,该多糖具有促进白细胞增加,抗凝和降低的作用,其活性随着多糖分子量和糖醛酸含量降低而增大,即生物活性依赖于多糖在水中的溶解度。

(3)抗成兔木耳多糖18.5mg/kg,可明显延长特异性栓及纤维蛋白栓的成时间,缩短栓长度,减轻湿重和干重,减少数,降低粘附率和液粘度,并可明显缩短豚优球蛋白溶解时间,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纤溶酶活性,结果表明,木耳多糖有明显的抗栓作用。

(4)升白细胞作用小腔注射木耳多糖2mg/只,连续7d,有较好地对抗环磷酰胺起的白细胞下降的作用。

2.对免疫功能的促进作用木耳多糖能增加小指数、半数溶血值(HC50)和玫瑰成率,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转化等。木耳菌丝体250mg/kg,连续7d小腔注射能明显提高外周T淋巴细胞百分率;400mg/kg、 800mg/kg皮下注射,共7d,使环磷酰胺起的半数溶血值HC50减少恢复正常。

3.对核酸和蛋白生物成的影响木耳多糖100μg对人淋巴细胞核糖核酸核糖核酸成有显著促进作用。木耳多糖给小腔注射100mg/kg连续4d,对3H亮氨酸掺入小清蛋白有较弱的促进作用。

4.降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木耳30g/kg,连续灌服20d,木耳多糖28mg/kg,连服8d,均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清三酰甘油甘油三酯)和清总固醇(TC)含量,提高清高密度脂蛋白固醇(HDL-C)与总固醇比值,且有降固醇作用。木耳多糖180mg/kg灌服可防止高固醇起的小固醇血症成。每日在喂固醇同时,加喂木耳2.5g/只,共90d,有降低兔血固醇、过氧化脂质(LPO)、栓素A2(TXA2)的含量,提高前列环素/栓素A2(PGI2/TXA2)比值,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5.延缓衰老作用每日给家兔木耳2.5g/只,共90d,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氧自由基,组织脂褐质,浆过氧化脂质,固醇含量及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作用。提示木耳可能通过降固醇,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脂褐质的成,以维护细胞的正常代谢,显示有延缓衰老作用。运用化发光分析法,研究了2.5%木耳水提取物50μl,800μl,1000μl对H2O2或由酶体系及非酶体系产生的超氧化物自由基(O-2)有清除作用,清除能力与用量之间呈量效系,提示木耳水提取物中含有抗氧化作用的成分。木耳多糖100mg/kg,腔注射,连续7d,可使小在水中平均游泳时间延长50.40%,有增强小疲劳的能力;还能明显降低小组织脂褐质含量;能明显增加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比活力;对小离体中单胺氧化酶B(MAO-B)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强度随浓度增加而加强,并能增加果蝇翔能力。木耳多糖能明显延长果蝇平均寿命,为对照组的1.26倍,木耳多糖40d后,果蝇脂褐质含量有所降低。

6.抗辐射及抗炎作用小腔注射木耳多糖100mg/kg,连续7d对60Coγ射线照射有拮抗作用,使小存活率提高1.56倍,腔注射60mg/只,对大由鸡蛋清起的足肿胀有一定的抗炎症作用。

7.抗溃疡作用木耳多糖以每日70mg/kg灌,连续2d,能明显抑制大应激型溃疡成;以每日165mg/kg灌,连续12d,能促进酸型溃疡的愈,对酸分泌和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影响。

8.降糖作用木耳多糖33mg/kg或100mg/kg灌,能明显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糖水平,服多糖后4~7h降糖作用最显著;还能减少糖尿病小饮水量。

9.抗生育作用木耳多糖8.25mg/kg给小腔注射,抗着床和抗早孕效果最明显,终止中期妊娠作用略差些,但对孕卵运输则无效。

10.抗癌、抗突变作用木耳热水提取物对瑞士肉瘤S180抑制率为42.5%~70%,对艾氏腹水癌抑制率为80%。木耳多糖200mg/(kg·d),连续10d有对抗环磷酰胺所致小骨髓微核率增加的作用。

11.抗菌作用木耳中分离的黑刺菌素有抗真菌作用。

12.毒性木耳多糖小腔注射的LD50为789.60±92.19mg/kg。

食用价值

可食用,质地脆,味道特味,前我国已广泛栽培。可药用,其功效与木耳近似。对小白肉瘤180的抑制率为9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80%,其绒毛中含丰富多糖,有防癌抗癌作用。木耳往往出现在香菇段木上,影响产量,被认为是香菇栽培中的一种有害“杂菌”。

木耳具有较高的药物价值,它具有滋阴强壮,清,补,止止痛等功用,是纺织和矿山工人很好的保健食品,又据日本的资料报导,木耳面的绒毛中含有丰富的多糖,是抗肿活性最强的六种药用菌之一(其他为灵芝、云芝、桦褶孔菌、树舌、红栓菌)。不少者认为纤维素是保持人体健康所必需的养素,木耳的质地比黑木耳稍粗,粗纤维的含量也较高,但与其它食用菌相比,其含量也并不高,而且这种纤维素对人体许多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还起了很好的作用。

和黑木耳区别

一、外

木耳的外与黑木耳差不多,但是后呢,却长满了黄色的绒毛,叶片也比黑木耳要厚一些,如果不仔细看,还真是很难分得清楚。

二、感区

同样的做法,黑木耳吃起来嫩嫩的滑滑的,还有一点粘粘的感觉;木耳叶片很厚,比较脆,比较爽

市场上一些地还没有严格区分这两个品种,所以啊,您在买木耳的时候一定得认准了,看看叶片色还有面的绒毛,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木耳

栽培技术

栽培

木耳栽培式大部分选用熟料袋栽式,塑料大棚墙式出模式。省时、省工、操作便,单位面积利用率高。

栽培

木耳属中温偏高型菌类。菌丝生长温度为10-36℃,最适20-31℃;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8-33℃,最适温度为20-25℃,低于18℃,子实体不易成或生长受到抑制;高于35℃,子实体停止生长据其生物特性,结塑料大棚特点,春栽2月上旬制袋发菌,3月底摆袋出;秋栽避高温季,8月中旬制袋发菌,9月底摆袋出,即“冬养菌,春出;夏养菌,秋出”。塑料大棚栽培可比栽培提前和延后15d左右,且不受雨季影响。

栽培

①锯末60%、棉籽壳15%、玉米芯15%、麦麸10%,另加石灰1%、石膏1%、过磷酸钙1%。

玉米芯47%、锯末40%、麸皮10%、过磷酸钙1%、石灰1%、石膏1%。

拌料装料

原料要干、干净、无霉变、无硬杂物等,玉米芯粉碎成0.5cm大小的颗粒,锯末过筛,剔除坚硬的杂物。霉烂变质培养料影响出及产量,不予采用。玉米芯及锯末吸水性差,应提前1d预湿,各种培养料配置齐全后充分搅拌,湿润浸透,培养料含水量60-65%,水分过少,影响菌丝对养物质的水解和吸收,活力降低;水分过多,菌丝生长受到抑制,严重时窒息死亡,PH值5.0-6.5为宜。拌料后闷1d,中间翻料堆一次,使培养料吸水均匀,切勿混杂有干料,否则消毒不彻底而易染杂菌。装袋前把料再翻一遍,使料水分更均匀。栽培袋一般用17×42cm 的聚丙烯袋,采用装袋机,每袋装湿料约1kg。装料要求紧实适中、上下松紧一致。。

灭菌

采用常压汽灭菌,温度达到100℃时维持12h停,然后再焖12h即可,装锅时装量不宜过满,要留有余地,使汽充满整个空间,达到灭菌彻底。

接种

菌种严格检查,确保无杂菌感染。采用放式接种法,提前12h将挑选浓白、无杂菌污染的菌种和接种工具一起防入接种帐,点燃两包净美灵烟雾灭菌。接种前将接种帐一侧离地掀起20cm高、2m长的通,换10min,使接种帐药味尽。工作人员穿戴整齐进入接种帐,用75%棉球擦手消毒,以1︰4的比例安排人员,四人将料袋直立并打,一人在灯下将栽培种捣碎并快速分接菌种,接入菌种后,立即收拢袋并轻轻压实,使菌种与培养料充分结,系住袋。再将料袋另一头向上,打接种、系

发菌

发菌好坏与出势、抗逆性和木耳产量密切相。棚地面要撒生石灰粉,造成碱性环境抑制杂菌发生。接种完的料袋就地码成墙垛,一般10个料袋高,垛与垛之间留40cm离,便于通和管理。发菌温度的原则是偏低不偏高,以低温发菌为宜,切忌高温发菌,避免出现烧菌现象,温度以20至25℃为宜,不得超过28℃。菌丝培养期间尽可能不见光,以免菌袋未发透袋上长出质化基斑点,易染杂菌。发菌期间要勤检查,轻拿轻放,防止袋壁破损,发现有杂菌感染者及时清除,以免其它菌袋感染。棚如发现老危害,要及时撒施生石灰,使菌袋表面覆盖一层石灰,即可阻止其危害,或放粘。10d左右倒垛,防止烧菌和菌袋间发菌速度差太大。一般情况40d左右即可发满菌袋,再10d养菌期,让菌丝充分成熟,便始有原基成,及时码成墙垛进管理。

管理

袋前,先将摆袋的地面铺上草苫子,两边比袋宽出10cm,用编织袋铺地,以防止沾上泥沙,质量下降。铺完草苫子及编织袋后,用500倍多菌灵或克霉灵喷洒整个大棚消毒。塑料大棚东西中间留1m走道,南北向摆放袋,呈墙垛式,高10-12个料袋,80cm左右,以便管理和采。摆袋的地面应比走道高,便于排水。

用消毒过的刀袋两端均匀“V”6至8个,径1.5-2 cm,深度以不伤菌丝为度。袋后的前10d,每天喷雾2次保湿,保持地面湿润,空相对湿度80%,有7℃左右的温差,每天通1-2次。在保湿、温差、射光、通的刺激下成。当出现后,以保湿,适当通迅速生长呈漏斗状或杯状幼,每天喷水2~3次。随逐渐长大而增大喷水量,在生长后期,要常观察棚温度,超过30℃、相对湿度高于95%、通不良时,容易出现“流现象”,应加大通量,降温降湿。杂菌发生时,勿用农药,可用石灰浇刷再喷用生物制菌,增强通。 出管理的键是湿度控制,要求“少吃多餐”,勤喷、少喷,干干湿湿,干湿交替,确保湿润无积水。一般小时少喷,大时多喷;阴雨天不喷或少喷,晴天干多喷;一般小时ld1-2次,大时1d2-3次,确保相对湿度在85%-95%。以地面或空间喷水为,喷水最好成雾状,忌向袋直接喷水。

采收转潮

成熟时即可采收。在正常情况下,从出原基到采收一般需15-25d。初生的木耳子实体成杯状,以后逐渐展,长大成状,许多连在一起呈菊花状,直径一般为10-20cm。当充分展、边缘始收缩时可采收。采前应停止喷水ld,让稍干,采摘时不易破碎,尽量选在晴天采,利于晒干。采法是用手捏住基将整丛子实体采下。如果出不齐,可采大留小,先采上面大的、已成熟的,保留下面小的继续生长。采收时必须把采尽,以免杂菌感染或虫害造成烂,影响下批生长采收后,停止喷水3d,让菌丝恢复生长,又进管理。以后过15d左右的水分管理又可采收一次,一般可连续采3-4次。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