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病因
症状体征
临床上进入慢性炎症期时,有局部肿胀,骨质增厚,表面粗糙,有压痛。如有窦道,伤口长期不愈,偶有小块死骨排出。有时伤口暂时愈合,但由于存在感染病灶,炎症扩散,可引起急性发作,有全身发冷发热,局部红肿,经切开引流,或自行穿破,或药物控制后,全身症状消失,局部炎症也逐渐消退,伤口愈合,如此反复发作。全身健康较差时,也易引起发作。由于炎症反复发作,多处窦道,对肢体功能影响较大,有肌肉萎缩;如发生病理骨折,可有肢体短缩或成角畸形;如发病接近关节,多有关节挛缩或僵硬。
诊断检查
1.病史
注意发病原因及经过,有无碎骨片从窦道排出,有无创口反复破溃流脓史,了解最后一次发作的时间与病程及经过何种治疗。
2.体检
注意有无肢体畸形、关节挛缩及功能障碍。注意有无窦道及其数目、部位、分泌物性质、周围瘢痕情况,有无急性炎症等。
3.化验
4.X线检查
患区正侧位X线摄片,必要时可行CT或体层摄影,以明确死骨及空洞所在的部位。有窦道者,应行窦道造影,以了解窦道的方向、范围与深度。
X线照片可显示死骨及大量较致密的新骨形成,有时有空腔,如系战伤,可有弹片存在。布劳德氏脓肿X线照片显示长骨干骺端有园形稀疏区,脓肿周围骨质致密。加利氏骨髓炎骨质一般较粗大致密,无明显死骨,骨髓腔消失。
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需与关节结核和其他非感染性关节炎鉴别。关节结核发病较缓慢、病程长、局部症状和功能障碍不如化脓明显,患病关节骨破坏常呈边缘性小缺损,且常上下对称,有较明显的骨疏松,关节间隙呈缓慢狭窄,骨增生不如化脓严重。晚期骨端可破坏严重,关节半脱位或全脱位,且很少发生骨性强直。
其他非感染性关节炎(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以成年人或青年人多见,也大都缺乏急性病程和严重的骨破坏,有关实验室检查可协助鉴别,关节内穿刺抽液检查,可快速作出正确诊断。
并发症
一 、全身并发症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病程迁延,长期反复急性发作,低热和窦道内脓性分泌物的排出,对全身将产生慢性消耗性损害。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是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常见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存在,进不步降低了全身及局部的抗病能力。对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更增添了不利因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中纠正贫血及治疗低蛋白症甚为重要。
(二)全身性淀粉样变
淀粉样变是病理学上组织变性的一种,分全身性与局限性两种。全身性淀粉样变并发于象慢性化脓性骨髓炎这样的长期反复化脓性炎症。病理学表现为全身脏器的细胞间隙、血管基底膜上淀粉样物质的沉积。沉积物实际上是一种蛋白类物质,但具有遇碘变蓝的性质。病变的脏器常发生严重的功能损害。幸运的是,该病在我国罕见。
二 、局部并发症
当骨的破坏严重且广泛,而骨包壳尚未形成,或者骨包壳不牢固时,在外力作用下,即便是比较轻微的外力,也可造成骨折——即病理骨折。因此,在此期间患肢应予以制动,用石膏固定或牵引治疗,以预防病理骨折的发生。待骨包壳完全形成且牢固以后,可拆除固定。
(二)骨不连
病理骨折发生后未进行及时正确的治疗,可发生骨不连。另外,在骨包壳尚未完全形成之前进行手术治疗,摘除大块死骨,亦可造成骨缺损或骨不连。由于局部血循环差,病骨的破坏仍在继续进行,这种骨折愈合十分困难,日久将形成假关节,使整个治疗更加复杂和困难。假关节分两种,一种为接触型,另一种为大块骨缺损型,后者治疗更为困难。
干骺端化脓性骨髓炎,脓肿可通过两个途径进入关节腔合并化脓性关节炎。一是通过骺板血管交通支,脓肿穿破关节软骨直接进入关节,形成化脓性关节炎。这种情况多见于婴幼儿及成人化脓性骨髓炎。另一种情况是干骺端位于关节囊内时(如股骨颈位于髋关节囊内),则脓肿可穿破干骺断骨皮质而进入关节。关节内脓液破坏关节软骨,侵犯软骨下骨质,严重影响关节功能,甚至完全强直。
化脓性脊椎炎尤其是椎弓、椎板破坏后,脓肿、坏死组织及新生的纤维组织可压迫脊髓或马尾神经引起截瘫或神经根受压。这种情况多见于颈段及胸段脊椎。感染亦可波及蛛网膜引起蛛网膜炎。
(五)恶性变
治疗方案
(一)治疗
1.一般情况较差者,应休息、增加营养,以改善全身情况。
2.慢性骨髓炎存在死腔、死骨、异物、硬化骨、硬化瘢痕及窦道者,应行病灶清除术。但死骨摘除等择期性手术,应在炎症已局限(死骨已分离且有足量的新生骨形成)的情况下进行,急性期则应行切开引流术。手术前后引流,外用药物透皮提引,待伤口愈合后改用外敷透皮扩散的药物。
(二)术前准备
1.详细检查并详阅X线片,明确死骨及死腔位置,确定手术切口途径等。
2.术前2~7d开始应用抗生素,用药前应作窦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度测定。
4.必要时准备输血。
(三)手术方法选择
1.病灶清除术
(1)切口长度应以能完全显露死骨及感染骨为度。注意切勿损伤主要神经及血管。
(2)骨膜切开及剥离范围应按病骨及死骨大小和多少而定,不可剥离过多。
(3)彻底切除坏死组织、肉芽组织、窦道及瘢痕组织,摘除所有死骨,引流不畅的死腔应予打开,但不可过多切除正常骨质。
(4)如手术未遗留较大或较深的死腔,软组织条件好,可行一期缝合,并在髓腔内上下各放一根有侧孔的塑料管,分别作为冲洗和负压吸引用,术后用生理盐水或抗生素溶液冲洗7~10d,先后拔除冲洗管和引流管。如清除后有较大或较深的死腔遗留或软组织无法修补者,尚应同时进行消灭死腔或修复创面的手术,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适用于病灶清除后残留较大死腔者。应尽量选择邻近肌肉,但应避免采用肢体的主要屈伸肌,所用肌瓣不应过长,张力不宜过大。邻近无肌瓣可取时,可行吻合血管的游离肌瓣或肌皮瓣移植。
3.松质骨填塞术
在彻底清除病灶后,用髂骨片或其他松质骨填充死腔。此法易招致感染而失败,须慎重采用。一般多使用于局限性骨脓肿病灶清除后,或在病灶清除后局部骨质缺损多不植骨难以支持体重时。
清除病灶后将含抗生素的骨水泥珠充填,水泥珠可逐个拔出,也可在数月后一并取出后再进行植骨。
5.病骨切除术
身体某些部位(如腓骨中上部、髂骨翼、肋骨、尺骨远端等)的慢性骨髓炎,可将病变部分完全切除。
6.截肢术
用药安全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