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慢性劳损性腰背痛

慢性劳损性痛又慢性劳损,是临床上常见的疾患之一,多见于潮湿冷条件下的工作者,患者多部(有时包括部)弥漫性疼痛,以两侧部、椎旁及骶嵴上更为明显。其特点是晨起时疼痛明显,活动数分钟或半小时后缓解,但至傍晚时似乎因活动过多疼痛又复现。病因: 多为急性扭伤的后遗症及累积性慢性损伤所致 发病机制: 其致伤机制要是由于急性扭伤的后遗症及累积性慢性损伤所致,但如加上气温低及......
目录

病因

病因

多为急性扭伤的后遗症及累积性慢性损伤所致

病机制:

其致伤机制要是由于急性扭伤的后遗症及累积性慢性损伤所致,但如加上气温低及潮湿等因素,则更易发生。

1.急性扭伤后遗症 急性扭伤十分多见,过治疗后95%患者虽可痊愈,但是如果早期治疗失误,未获得满意的制动与固定则由于受损的仍处于被牵拉状态,或是由于部的频繁活动而影响组织的正常愈,或由于重手法推拿等操作鶒,使刚刚愈纤维组织又被拉等,均可造成这一不良后果鶒。严重的撕裂伤罐网,即使早期得到理的治疗,也有可能出现这种后遗症这要是由于愈后遗留的大面积瘢痕组织柱正常活动与负荷的承受力较正常组织为差鶒,以致易被牵拉而松弛变性及局部缺,并可成恶性环。因此,对此类病例,在治疗上要特小心,其发生率一般不超过部急性扭伤病例总数的5%。

2.累积性慢性损伤 尚不足以韧带撕裂的外伤,或使长期处于高张力状态下的被迫体位,以汽车司机翻砂工及坑道作业等为多见,可起该处组织及某附着点处的过度牵拉,以致出现断裂前状态。此时局部出现反应性炎症,包括局部供受阻、缺、缺氧及渗出增加等鶒,逐渐起局部组织变性反复不断的慢性劳损可使这一过程日益加重,并易成恶性环。

3.附加因素 温过低或湿度太大可促进上述病理过程的发展,其他诸如分泌紊乱(女性更年期为多见)重病及严重外伤后等,均易诱发本病。

症状

1.弥漫性疼痛 患者多部(有时包括部)弥漫性疼痛,以两侧部、椎旁及骶嵴上更为明显。其特点罐网是晨起时痛剧,活动数分钟或半小时后缓解,但至傍晚时似乎因活动过多疼痛又复现。休息后又好转此与肥大性椎炎相似。

2.多有诱发因素 患者发病多有明确的诱发因素,其中以体力劳动、体育锻炼、过累、受潮及受凉为多见,且于既往病史中多有类似情况发生。

3.点状压痛及皮下结 患者多能用手指明确指出其痛点(一点或数点)。压之除局部疼痛外,尚可沿该痛点处所分布的神经纤维末梢向上传导,反射地出现该处邻近部位疼痛。皮肤较薄者,尚可在痛点处深部触及结样硬块,大小多在5mm×5mm以下。有时亦可触及直径1cm左右的脂肪样结(多伴有放射痛)。

4.其他 包括痛之一般症状,其中以部僵硬、活动受限及肉紧张等多见。

诊断

1.病史 除以往有外伤史外,多具有职业特点可详细询问有无长时间使骶部处于屈状态之工作情况及其持续时间等。

2.化验 红细胞沉降率及抗“O”等均在正常范围以此点可与湿性患者相区

3.X线平 多无阳性所见鶒。

诊断:

要与下表(表1)所列各种疾患相鉴

检查

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沉降率及抗“O”等均在正常范围以此点可与湿性患者相区

其它助检查:

X线平多无阳性所见。

治疗

本病的治疗与骶部纤维织炎基本相似,要强调以下几点

1.消除病因 除了在劳动中注意部体位、避免使处于高张力状态的前屈位外,尚应注意劳动的奏性对非此体位无法操作的工作应选择较为符部生物力的坐姿,并常更换,不宜在一种坐姿下持续过久。每间隔1~2h,做一次工间操或类似课间休息的部活动,对本病的防治十分有效。此外鶒,对候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亦应注意采取相应的对策,并应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中

2.锻炼 对慢性劳损者罐网,增强以骶棘锻炼,不仅可通过增加力来代偿病变组织的功能且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锻炼的式较多,以燕点水(或称蜻蜓点水)式为佳3次/d,每次50下(始时可较少)(图1)。

3.封疗法 封疗法如前所述除注射普鲁卡因外每次可加入氢化可的松O.5ml;4次为1疗程,每次间隔5~7天为宜。大多有效,约50%~70%的患者为显效,甚至完全痊愈。

4.其他 包括理疗、对症用药、草药矿泉等均有一定疗效。对个病程较长、久治无效者,亦可采用石膏围或胸支架制动及固定8~l0周罐网,同时加强锻炼,多可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预防

本病的预防是全位的,从居住条件到劳动姿势等均应考虑会否劳损并应考虑预防慢性痛等的具体问题与措施。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毛枝鱼藤

下一篇 毛枝崖爬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