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毛茛

毛茛 毛茛(拉丁: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是一种毛茛多年生草本植物毛茛须根多数簇生,直立,高30-70厘米,中空,有槽,具分枝,生展或贴伏的柔毛。除西藏外,在中国各省区广布。能治疟疾黄疸头痛痛,湿关节痛等。该草含原白头翁素,有毒,为发泡和杀菌,捣碎外,可疟、消肿及治疮癣。多年生草本,须根多数簇生。直立,高30-70厘米,中空,有槽,具分......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须根多数簇生。直立,高30-70厘米,中空,有槽,具分枝,生展或贴伏的柔毛。基生多数;叶片心形或五角,长及宽为3-10厘米,基部心形截形,通常3深裂不达基部,中裂倒卵状楔形或宽卵菱形,3浅裂,边缘有粗齿或缺刻,侧裂不等地2裂,两面贴生柔毛,下面或幼时的毛较密;叶柄长达15厘米,生展柔毛。下部与基生相似,渐向上叶柄变短,叶片较小,3深裂,裂披针,有尖齿或再分裂;最上部线形全缘,无柄。聚伞花序有多数,疏直径1.5-2.2厘米;花梗长达8厘米,贴生柔毛;萼片,长4-6毫米,生白柔毛;花瓣5,倒卵状,长6-11毫米,宽4-8毫米,基部有长约0.5毫米的爪,蜜槽鳞片长1-2毫米;花药长约1.5毫米,雄蕊多于10枚,心皮离生;花托短小,无毛。果近球,直径6-8毫米;瘦果扁平,长2-2.5毫米,上部最宽处与长近相等,约为厚的5倍以上,边缘有宽约0.2毫米的棱,无毛,短直或外弯,长约0.5毫米。果期4月至9月。

生长习性

生于田沟旁和林缘路边的湿草地上,海拔200-2500米。

喜温暖湿候,日温在25℃生长最好。喜生于田野、湿地、河岸、沟边及阴湿的草丛中。 生长期间需要适当的光照,忌土壤干旱,不宜在重粘性土中栽培

繁殖栽培

繁殖

种子繁殖:7-10月果实成熟,用育苗移栽或直播法。9月上旬进育苗,播后覆盖少许草皮灰及薄层稻草,浇透床土,一般1-2星期后出苗,揭去稻草。待苗高6-8cm时,进移植。20cm×15cm定植。

繁殖管理

定植后每月除草和松土1次,4-5月间生长旺盛时,追施1-2次人粪尿,遇干旱天适当灌水。

病虫防治

病害有病毒病。在高温高湿偶尔少数植株发生病毒,使受害叶片黄萎,发病时可立即拔除病株。虫害有地老虎咬断幼苗,可用毒饵诱杀。

生长期间,有红蜘蛛为害,可用乐果乳2000倍液喷杀。

主要价值

医用价值

入药部位:毛茛植物毛茛的全草及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有毒。入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患处或穴位,使局部发赤起泡时取去;或水洗。

/宜人群:本品有毒,一般不作服。皮肤有破损及过敏用,孕妇慎用。

功能治:疟疾黄疸头痛痛,湿关节痛,鹤膝肿,恶疮,疥癣,牙痛火眼

①《本草拾遗》:恶疮肿疼痛未溃,捣之,不得入疮,令人肉烂。疟,令病者取一握微碎,缚上。子和姜捣涂,破冷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外用治癣癞。

③《江西民间草药》:治头痛,眼生膜,黄疸,鹤膝

④《本草推陈》:外用为皮肤刺激药。治瘰疬,关节炎,关节结核,结核,气管喘息,及一切阴肿毒未溃者。

⑤《重庆草药》:治及蛇咬伤

1、治黄疸:鲜毛茛捣烂,团成(如黄豆大),缚上,夜即起泡,用针刺破,放出黄水。

2、治头痛毛茛,和食盐少许杵烂,于患侧太阳法:将铜钱一个(或用厚纸剪成钱亦可),隔住好肉,然后将药放在钱孔上,外以布条扎护,约一小时左右,候起泡,即须取去,不可久,以免发生大水泡

3、治鹤膝:鲜毛茛杵烂,如黄豆大一团,于膝眼(膝盖下两边有窝陷处),待发生水泡,以消毒针刺破,放出黄水,再以清洁纱布覆之。

4、治牙痛照外治头痛法,,右边牙痛左手,左边牙痛右手。又可以毛茛少许,含牙痛处。

5、治眼生膜:毛茛揉碎,纱布包裹,塞,左眼塞右,右眼塞左

6、治火眼、红眼睛:毛茛一至二棵。取食盐十余粒,捣烂于手上时先垫一铜钱,病右眼左手,病左眼右手,后用布包妥,待感灼痛起泡则去掉。水泡勿弄破,以消毒纱布覆盖。

7、痛:新鲜毛茛洗净,捣烂加红糖少许,调匀,置于有凹陷的橡皮瓶塞(如青霉素瓶塞),倒翻贴在俞、俞2(或配加盲门、梁丘、阿是),约5min,局部有蚁感时即弃去。如发生水泡,不要刺破(可自吸收),偶有感染可用消炎药外

8、翼状胬肉毛茛捣碎呈现豆粒大小,手腕部挠动脉关节部,左眼右手,右眼左手,双眼双手,至起水泡止,然后挑破水,外消炎药膏预防感染。

9、急性黄疸毛茛全草洗净捣烂,于手三角下,8~12h起水泡,用针刺破,流出黄水后,用纱布包好。

10、淋巴结结核:鲜毛茛捣烂,视结核大小而上药,每次约15min,

11、牙痛毛茛鲜品适量,捣烂放于患对侧的尖部,10min左右取下。

12、灭蛆:毛茛2.5~5kg,捣烂,放人粪坑(为1个粪坑用量)。

药理作用

毛莨含有强烈挥发性刺激成分,与皮肤接触可起炎症及水泡服可起剧烈肠炎中毒症状,但很少起死亡,因其辛辣味十分强烈,一般不致吃得很多。发生刺激作用的成分是原白头翁素,聚后可变成无刺激作用的白头翁素。原白头翁素在豚离体器官气管回肠)及整体试验中,均有抗组织胺作用。浸在1:100以上浓度时在试管有杀灭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1、抗菌:原白头翁素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和霉菌都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如对链球菌(1:60000),大肠杆菌(1:83000-33000)、白色念珠菌(1:100000)都有抑制作用。

2、抗组胺作用:喷雾呼入1%原白头翁素,可降低豚吸入组胺而致的气管痉挛窒息的死亡率;并可使静注射最小致死量组胺的小免于死亡。豚离体支乞管灌流实验明;1%原白头翁素能对抗0.01%组胺起的气管痉挛;先用1%白头翁素后,在1-2小时可全防止致痉量的组胺对气管的痉挛作用。1%原白头翁素可拮抗组胺对豚离体回肠平滑的收缩作用。

临床应用

防治传染性

一预防:将毛茛捣如泥状,取0.5克左右于列缺药前先在穴位上放置有小孔的纱布1块,小孔对准穴位药后盖1张不吸水纸,外用绷带包好。24~48小时后局部出现疱疹,可涂以龙胆紫,3~4天即自吸收;如在药后8小时左右皮肤出现红赤色时,将药去掉亦可。据1800余人用药后的追踪观察,明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二治疗:取鲜毛茛洗净捣糊,每次用10~20克于列缺,或于胳下或部。10数小时至24小时后观察,如已发泡即除去毛茛,用消毒纱布包扎。水泡过大可用针刺破或用注射器吸出液体。一般只1次。据观察,对缩短病程,消除自觉症状黄疸,促进功能恢复,有较好效果。8例患儿治疗后于1.5~5天黄疸消失,临床症状亦很快消失,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惟肝脏缩小多数不够明显;又有8例黄疸患者,治疗后黄疸指数均迅速降至15单位以下,凡登白试验大部分转为阴性,对传染性炎效果较显著,对其它原因起的黄疸亦能减退,但不巩固。

治疗慢性吸虫病

将毛莨研粉压(每含生药0.8克),日服3次,每次10,儿童酌减,20天为一疗程;或制成浸膏(每含生药0.96克),日服3次,每次6,15天为一疗程。用于早、中期吸虫病患者200余例,治后第2天即复查大便者66例,阴转60例;1个月复查55例,阴转27例;3个月复查57例,阴转41例;4个月复查45例,阴转28例。治程中部分病例出现头昏头痛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纳差、乏力等副反应。

治疗湿关节痛、关节扭伤

毛茛全草2~4两,洗净切碎,捣烂外敫。贴部位视病情而定:湿神经痛可取环跳、市、委中、承山、昆仑等,每次1~3个交替使用;湿关节痛、关节扭伤、跌打损伤以及局限性纤维组织炎,则于局部。贴范围约1个铜元大小。一般药1~4小时,局部有烧灼感时即取下;烧灼感多发生在30~60分钟。用药后1~2日局部红肿疼痛;2日后发生水疱,疼痛加剧,应将水泡挑破,涂龙胆紫。用于湿关节痛,神经痛,肉痛,关节扭伤,跌打损伤,肩周围组织炎等共55例,药1次后,疼痛消失、关节功能正常并恢复重体力劳动者41例;关节功能恢复,但重体力劳动后仍稍感疼痛者8例;疼痛减轻者4例;无效2例。

治疗

毛茛洗净捣烂,加少许红糖调匀,置于有凹陷的橡皮瓶塞(如青霉素瓶塞),翻转贴在俞、俞2(或加盲门、梁丘、阿是),局部有蚁感即弃去。如发泡,不必刺破,任其自吸收。偶有感染,可用消毒料保护。治疗178例,1次用药后,有94%在2个月左右不发,6%无效。

药物研究

毛茛有效部位D1通过抑制管生成拟态相基因Sema4D、VE-Cadherin、MMP2和Integrin β5的表达来抑制人胃癌细胞MGC803细胞粘附、细胞迁移和管生成拟态,提示毛茛有效部位D1是一个抗胃癌管生成拟态的候选药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畸形性骨炎

下一篇 胫骨髁骨折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