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病因
凡可使筋膜间隙内容物体积增加、压力增高或使筋膜间隔区的容积减小,致其内容物体积相对增加者,均可发生筋膜间隙综合征。常见的原因有:
1.肢体的挤压伤
肢体受重物砸伤、挤压伤或重物较长时间压迫,例如地震时建筑物倒塌压砸于肢体上,醉酒、CO中毒等昏迷病人肢体压于自己的躯干或肢体之下,受压组织缺血,于压力除去后,血液再灌流,使受伤组织主要是肌肉组织出血、反应性肿胀,使间隔区内容物的体积增加,随之压力增高而发病。
2.肢体血管损伤
肢体主要 血管损伤,受其供养的肌肉等组织缺血在4小时以上,修复血管恢复血流后,肌肉等组织反应性肿胀,使间隙内容物增加,压力增高而发生本病。
肢体 骨折,出血流入筋膜间隙内,由于筋膜间隙的完整结构并未受到破坏,积血无法溢出而内容物体积增加,使压力增高而发病,可见于胫 骨折及前臂 骨折等。
外用小夹板或石膏夹板固定,由于固定过紧压力太大,使筋膜间隙容积压缩,损伤组织、肿胀,亦使间隙内容物增加,如不及时放松夹板可发生本病。见于前臂或小腿 骨折。
因外伤或 血友病出血,受肌鞘的限制,出血肿胀,压力增加,呈屈髋畸形,可压迫股神经致股四头肌麻痹。
6.其他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甲亢骨病最多见的为 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也可 骨质疏松并发 骨质增生等。凡有骨质变化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周身乏力、腰腿痛、全身痛或 头痛等症,较一般 甲亢症状明显,少数 甲亢病人可发生骨畸形或病理性骨折。
甲亢病人常有骨脱钙及不同程度的 骨质疏松、骨密度减低,或纤维囊性 骨炎,或四肢变粗,病情较严重时常有骨痛、畸形,甚至骨折。四肢变粗少见,多发生于晚期 甲亢未经治疗的患者,或治疗欠佳者,常累及一、二、五掌骨,X线表现为不规则花边状或近似针状的骨膜新骨,骨干中段变粗呈梭形。
骨质疏松多发生于负重部位,如腰椎及骨盆常有骨质脱钙及骨皮质变薄,骨密度呈一致性减低及骨小梁稀少,骨组织学显示骨的再塑建活动增强,活跃骨吸收面扩大,骨细胞性溶骨吸收活动增强,破骨细胞数增多,合并不明显活跃的新骨形成面扩大,类骨质面增加,钙化前沿正常。骨组织细胞改变类似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既有多核破骨细胞伴相应的成骨细胞活动,又有骨外膜层单核破骨细胞活动。这些表现在 糖尿病、 肢端肥大症、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等也可出现,因此,仍需结合临床特征来诊断甲亢性骨病变。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试验 静脉注射200µg后,促甲状腺激素不增加或增加很少。
(4)血糖 由于甲状腺激素促进糖原异生,部分甲亢患者可出现继发性 糖尿病或糖耐量低减。
(5)血清Ca、P、AKP及骨钙素均升高,反映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周转率增快。血甲状旁腺素和1,25-(OH)2D3下降。
2.辅助检查
诊断
甲亢骨矿物代谢异常的诊断,结合临床表现,可以明确诊断。甲亢时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可支持甲亢诊断。临床上有一系列的甲亢病史及高代谢症群、神经血管兴奋性增强表现,同时伴有甲状腺肿大或突眼等症状与体征,实验室生化检查异常,骨密度减低及骨质疏松等即可诊断本病。
鉴别诊断
甲亢性骨矿物代谢紊乱的诊断应与骨软化、肾性骨 营养不良、甲旁亢、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多发性骨髓瘤、 成骨不全、变形性 骨炎、抗维生素D性 佝偻病、低血磷性(先天性)骨病,转移癌以及维生素D中毒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等疾病鉴别。
并发症
治疗
1.药物治疗
甲巯咪唑(他巴唑)或丙硫氧嘧啶和甲硫氧嘧啶。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应用这些药物时应注意该类药物对骨髓、肝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定期监测血象与肝功能。药物治疗的疗程一般较长,常需1年以上,且复发率高。
2.手术治疗
3.I治疗
适于口服药过敏者;或长期药物治疗反复复发者;或手术后复发者;或甲亢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粒细胞减少以及出血的患者。
4.其他治疗
有低血钾者应及时补钾。
预后
甲亢容易复发,病情较重者抵抗力降低易复发。应坚持治疗,延长用药,防止再复发,防止并发症再发生与加重。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脊椎结核寒性脓肿穿入空腔脏器
下一篇 脊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