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毛轴莎草

毛轴莎草:Cyperus pilosus Vahl, Enum. )是莎草莎草植物细长,秆粗壮,褐色果实或倒卵形,为黑色要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省份,包括云贵高原。匍匐细长。秆生,粗壮,高25-80厘米,锐三稜,平滑,有时秆上部的稜上稍粗糙。短于秆,宽6-8毫米,平张,边缘粗糙;叶鞘短,淡褐色苞片通常3枚,长于花序,边缘粗糙;复出长侧聚繖花序具3-1......
目录

形态特征

匍匐细长。秆生,粗壮,高25-80厘米,锐三稜,平滑,有时秆上部的稜上稍粗糙。短于秆,宽6-8毫米,平张,边缘粗糙;叶鞘短,淡褐色

苞片通常3枚,长于花序,边缘粗糙;复出长侧聚繖花序具3-10个第一次辐射,辐射长短不等,最长达14厘米,每个第一次辐射具3-7个第二次辐射,聚成宽金的轮廓;

穗状花序卵形或长,长2-3厘米,宽10-21毫米,近于无总花梗,具较多小穗穗状花序轴上被较密的黄色粗硬毛;小穗二列,排列疏松,平展,线状披针线形。稍肿胀,长5-14毫米,宽1.5-2.5毫米,具8-24朵小穗轴上具很狭的白色透明的边;鳞片排列稍松,宽卵形,长2毫米,面具不明显的龙骨状突起,绿色端具很短的短尖或无短尖,5-7条,两侧褐色或红褐色,边缘具白色透明的边;雄蕊3,花药短,线状长红色药隔突出于花药端;花柱短,白色,具棕色斑点,柱头3。

坚果或倒卵形,三稜,长为鳞片的1/2-3/5,具短尖,成熟时黑色果期8-11月。

分布范围

产于中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区,多生长于水田边、河边潮湿处。分布于日本越南印度尼泊尔金、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喜马拉雅山区,以及澳洲。

主要价值

成份

含(2E,6E,10E)-3,7,11-三甲基-2,6,10-十二碳三烯二酸二甲酯[di-methyl(2E,6E,10E)-3,7,11-trimethyl-2,6,10-dodecatrienedioate],香附子烯(cyperene),β-芹子烯(β-selinene),α-荜澄醇(α-cadinol),(2E,6E)-合欢醇[(2E,6E)-farnesol],(2E,6E)-合欢酸甲酯[methy(2Z,6E)-farnesate],丁午烯(caryohpyllene),桧(juniper camphor),(2E,6E)-合欢醇乙酸酯[(2E,6E)-farnesyl acetate],棕榈酸甲酯(methyl palmitate),十七碳至二十五碳烷烃(C17-C25 alkanes) .

药用信息

Cyperus pilosus Vahl.

毛轴莎草外形 】:三角草(广西)、三棱草(广东)

【药 】:毛轴莎(suo)草

【来 源】:为子叶植物莎草植物毛轴莎草的全草。

【功 效】:瘀消肿。

治】:用于跌打损伤、水肿等。

性味归经】:辛,温。

【用法用量】:服:汤,3一9克。

【考 】:始载于《中国植物志Ⅱ卷》。

【摘录】 《中华本草》

变种

毛轴莎草(变种)

小穗短,长2.5-3毫米,少,通常仅有4-7朵鳞片两侧苍白色果期6-9月。

产于浙江福建广东四川生长于路旁、溪边等潮湿。分布于尼泊尔印度、马来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紫穗毛轴莎草(变种)

鳞片排列较松,近于端钝,具极短小短尖,深紫色。果期10月间。

产于云南四川;多生长于山坡草地上。

毛轴莎草(变种)

小穗具6-8朵,长3-6毫米,宽1-1.5毫米;鳞片红棕色或深褐色钝,具较宽的白色透明的边,无小短尖。果期6-9月。

产于江西云南生长于水旁、沼泽地。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筋痹

下一篇 脊椎结核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