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结核并发窦道
定义
病因
症状
本病患者可以有结核病的典型表现,瘘道处可发现有脓液流出,X线检查可发现椎体破坏明显,有死骨、干酪物质、或流注脓肿等。25%病例窦道分泌物结核菌培养阳性,可视为结核病传染源之一。结合细菌学检查不难诊断。
诊断
检查化验
对本病的检查主要是对脓液进行实验室检查,25%病例窦道分泌物结核菌培养阳性,可视为结核病传染源之一。结合细菌学检查不难诊断。另外经细菌学检查70%病例可发现有继发感染,其中绝大数(83%)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少数系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感染。这是治疗困难,且病变易复发(8.8%)的原因所在。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本病的病情多较严重,受累椎体平均3.1个,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结脑、肾结核、附睾结核、髋关节结核、骶关节结核等。
另外由于病人抵抗力较弱,术后容易并发感染,需积极预防,对于放置引流管的患者,引流口可发生漏气、皮下气肿、渗液及呼吸困难等并发症。
治疗
1.手术适应证和时机的选择
经合理化疗3~4个月窦道仍不愈合,符合以下的条件可考虑手术:
②窦道继发感染得到控制,全身不发热、局部脓液少,细菌培养2~3次均阴性者;
③窦道引流通畅。
2.术前准备
(1)抗结核药物:选择对结核和混合感染同时有效的药物和利福平、奥福星和环丙沙星等制定方案。联合用药2~3个月。
(2)窦道造影:明确窦道的方位,窦道死腔的大小及其与骨病灶和内脏器官关系,为手术设计提供参考。
(3)保证窦道引流通畅,控制继发感染: 手术前扩大窦道,或窦道缩短术保证窦道引流通畅是围手术期处理的重要环节。局部勿用药物冲洗,以免表浅的化脓菌进入病灶深处。
(4)全身支持疗法以改善病人一般状况,增强抵抗力。
3.手术要点
(1)途径的选择 病灶在胸椎者经胸膜外为妥,腰椎或腰骶椎选用腹膜外途径。
(2)较彻底清除骨病灶中死骨、肉芽和干酪特质,尽可能消除窦道的残腔。
(3)术毕应完善止血。
(5)围手术期采用化脓菌敏感的药物4~6周左右以防潜在化脓菌再发。
4.体位
5.麻醉:全麻
6.操作步骤
(1)切口:取决于骨病灶的部位,参考有关章节。窦道最好单独作一切口,尽可能切除窦道口皮肤,皮下,搔刮窦道壁,这些软组织病理切片证明在80%病例中有结核病变,放手术时应加以切除。
(2)显露病灶与:窦道壁相邻的组织或器官如腹膜、肠管、以及神经和血管等一般粘连紧密应小心予以剥离分开,避免损伤,彻底清除骨病灶和窦道中的死骨、干酪、肉芽以及瘢痕组织。应完善止血,用大量盐水或抗菌素溶液冲洗。用可吸收线缝合创口尽可能不留下死腔,必要时用带蒂的肌瓣填充下。病灶放置硅胶管负压引流,皮下放橡皮片引流是防止感染以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7.术后处理
(1)继续服用抗结核1年左右。根据术前普通细菌培养药物试验,选用抗感染药物持结4~6周。
(2)皮下橡皮片引流于术后48~72小时拔除;病灶引流管视局部情况可保持至72~96小时后拔除。
8.窦道的预防
根据我们资料70%窦道病例是自行破溃切开引流和手术后残留原因形成。
应积极预防:
(2)朋肿张力大时应及时穿刺抽脓,必要时重复进行;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