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脊椎椎弓峡部裂

椎椎弓峡部裂,常见病症,可发生于锥体一侧或两侧。其棘突或正常,缺如或椎裂等其他畸症状轻微者,应避过劳,常进仰卧起坐等锻炼,防止滑,或用围或用支架保护。椎于胚胎第七周始出现四个软核(椎体两个,每侧椎弓各一个)。四个软核继续生长,并联成一个软椎。约在胚胎第十周后,又始出现三个原发性化核,包含在原发性软,慢性生长,至出生时仍然是分离的。出生后1~2岁左......
目录

病因病理

椎于胚胎第七周始出现四个软核(椎体两个,每侧椎弓各一个)。四个软核继续生长,并联成一个软椎。约在胚胎第十周后,又始出现三个原发性化核,包含在原发性软,慢性生长,至出生时仍然是分离的。出生后1~2岁左右,椎弓始联,并出现突。3~6岁后椎体与椎弓核融

生长完全的椎,可分为椎体、椎弓、椎、上下关节突、横突与棘突。上下关节突之间有一狭窄区,即为椎弓峡部。如该部化不全,或有潜在的软缺损,即成先天性峡部不连。其缺损区位于上下关节突之间,该椎体与后部椎性联接,与相邻椎体仅靠软组织联系。如该处发育薄弱,再加上某种程度的外伤或劳损,也可导致薄弱的峡部发生骨折。其机理与疲劳骨折相似。

临床表现

可分为三类:

(一)真性椎滑 

即因椎弓峡部不连所致之前滑,此类最多见。

(二)假性椎滑 

无峡部不连,仅由于椎或间盘退性改变,或其他原因所起的椎体轻度前移位,较常见。

(三)后滑较少见。

上述三种滑之共同症状为慢性腿痛,单纯性峡不连多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由于骶部稳定性较差,局部软组织容易发生劳损。出现滑者成年后症状明显,其症状腿痛。疼痛部位和性质各有不同,可以为持续性或间歇性,也有仅在过度劳累时始感疼痛者。疼痛可局限于骶部,也可向髋部、骶尾部或下肢放射,如神经痛,椎管狭窄等,其而产生马尾神经麻痹者,卧床休息后疼痛较轻,自卧位起床时疼痛加重。部活动时部偶有移动感。病人有显著之椎前突,躯干部略前倾,季肋部与髂嵴接近。后突,下垂、骶部凹陷,第5椎棘突显著后突。走不便,有摇摆步态肉痉挛,功能受限,尤以前屈为甚。第5椎棘突部明显压痛。

椎前滑明显的妇女,自椎前缘至耻离减小,宛如扁平盆,生产时影响儿童进入盆。

检查化验

影像所见:

对于椎崩解及轻度滑,临床诊断困难,需X线检查,常用的投影位置为前后位,侧位与斜位。

(一)前后位 

椎弓崩解在前后位上常不易显出,如有明显的峡部缺损,当裂隙之平面与X线平时,可在环阴影之下,见一密度减低的斜阴影。如有明显之滑,可见滑椎体之下缘与下部椎体相重叠,呈新月密度增厚。第5椎横突与椎体前缘相重叠。

(二)侧位 

为两侧椎弓峡部缺损,可在椎弓后下,上下关节突之间,见一斜质密谋减低阴影,其后部高于前部。如缺损为单侧则不容易见到。

如有滑则椎体前移,但轻重不等,有整个椎体完全前移者,也有前移甚微者。多数滑在1/3至1/4左右。间盘有退性变者,椎间隙变窄。

1.测位测量滑

⑴自第1骶椎平面之前缘,画一垂直线,该线应通过第5椎椎体之前下缘。如第5椎向前滑,此线将通过该椎体(Ullman线)。

⑵疑有第5椎向前滑时,可自第5椎的后上下缘,及第4椎体的后下缘至第1骶椎体的后上缘各连一直线,则两线可以相交或平。正常时两线相交之角不大于2°,且在第4椎下缘以下,如两线平离不大于3mm(Ullman线)。有滑时其交点均在第4椎下缘以上,据两线相交角度的大小或平线离的远近可将滑分为三度。

⑶将第1骶椎上缘,分为四等分,正常时第5椎椎体与第1骶椎体后缘,成一连续弧线。有滑时则第5椎体前移,前移1/4者为1°,2/4者为2°,3/4者为3°,全滑者为4°。

2.侧位对诊断的鉴 侧位能鉴真性与假性滑,前者椎的前后径增加;后者无改变,并可见椎间隙变窄,相邻椎体边缘硬化,或样增生等退性病变。

(三)斜位 

左右45°斜位像为显示峡部之最好位置,正常椎弓附件如猎狗,狗嘴表示同侧横突,狗眼表示椎弓,狗为上关节突,狗颈为峡部,狗体为椎,前后狗腿表示同侧与对侧之上下关节突,狗尾为对侧横突。

鉴别诊断

临床认为椎椎弓峡部裂的诊断过程中须同下述疾病鉴

本病需要与机械性暴力作用所致的椎弓骨折相鉴;另外,摄X线侧位能鉴真性与假性椎,前者椎的前后径增加;后者无改变,并可见椎间隙变窄,相邻椎体边缘硬化,或样增生等退性病变。

并发症

病人有显著之椎前突,躯干部略前倾,季肋部与髂嵴接近。后突,下垂、骶部凹陷,第5椎棘突显著后突。走不便,有摇摆步态肉痉挛,功能受限,尤以前屈为甚。第5椎棘突部明显压痛。椎前滑明显的妇女,自椎前缘至耻离减小,宛如扁平盆,生产时影响儿童进入盆。

治疗

单纯峡不连,椎体尚无滑,也无明显临床症状者,应避过劳,常进仰卧起坐等锻炼,减轻椎前突,防止滑,或用围或用支架保护。

椎体虽无滑但有腿痛,或滑甚微尚无神经压迫症状者,卧床休息3~4周后可固定术。

椎体向前滑明显,且有神经压迫症状之少年或滑不超过一年之患者,应令患者双髋屈,仰卧2~4周,待椎体自复位,神经症状消退后,施固定术。

卧床休息,滑神经症状仍无明显改进者,可试手法复位,复位应在麻醉下令患者仰卧,双髋与膝关节并悬吊,将部抬高,靠躯干重力,使滑之椎体复位。

或令患者俯卧,徐徐向下牵拉下肢,使盆离床,然后屈两髋,术者以手掌侧,徐徐用力向下挤压,使骶椎前移,整复滑

卧床休息或和手法整复后,如果滑神经症状恢复或改进,可固定术。固定患椎峡部、上下关节突间关节、椎及棘突。

卧床休息或手法整复后,滑神经压迫症状仍然存在者,应椎前植固定术。术后卧床休养3~4个月,待植神经压迫症状仍未消退时,可切除减压术。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毛野丁香叶

下一篇 毛连菜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