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
病因
1、直接暴力:重物直接撞击或车轮辗轧,可引起横骨折、短斜骨折或粉碎骨折,两骨折往往均在同一水平,是因腔骨处于皮下,易发生开放性骨折。
2、间接暴力:高处跌下,强烈扭转或滑跌,可引起斜骨折。两骨均骨折时,腓骨的骨折口往往高于胫骨的骨折面,易形成开放骨折。软组织损伤小,出血较少。
发病机理
间接暴力:骨折发生在远离暴力接触的部位,即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或扭转力量在着力点的远方折断。
直接暴力:多见为压砸、冲撞、打击致伤,骨折线为横断或粉碎型;有时两小腿在同一平面折断,软组织损伤常较严重,易造成开放性骨折。有时皮肤虽未破,但挫伤严重,血循不良而发生继发性坏死,致骨外露,感染而成骨髓炎。间接暴力多见为高处跌下,跑跳的扭伤或滑倒所致的骨折;骨折线常为斜型或螺旋型,胫骨与腓骨多不在同一平面骨折。
间接或直接暴力,均可造成两骨折断端重叠、成角或旋转畸形,直接暴力造成者多为胫腓双骨折,间接暴力可造成单一胫骨或腓骨骨折。前者多为横骨折、短斜骨折或粉碎性骨折,骨折缘多在同一平面上,且开放性较多。后者则易造成螺旋形、斜形或粉碎性骨折,骨折缘常不在同一水平缘上,多为闭合性,多见于运动伤或跌落伤。
(1)儿童患肢伸入车轮扭转伤是通过间接暴力所致造成胫腓骨中下段骨折。因胫腓骨中下1/3是三棱形和四方形骨干移行部,此轴细弱为骨折好发部位。儿童在坐车的过程中,其下肢不慎伸入正在转动的车轮内,导致而身体不能随之移动,胫腓骨受到牵拉和向内弯曲,超过胫骨所能承受的负荷,造成骨折。
(2)造成踝部伸入车轮内,随转速传导暴力致胫腓骨中下段骨折,也符合其致伤的外力作用点和发生损伤的部位不在一起的间接暴力骨折的理论根据。
(3)对自行车车轮轧伤致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漏诊病例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主要是临床忽略了全面检查,往往被局部症状,如外表皮肤碾挫伤、出血、肿胀等所掩盖。特别是检查一个不合作的受伤儿童,没有抓住特点,找到其相应较隐蔽的骨折部位压痛点。患儿又不能得到正确提供敏锐的难以忍受的骨折部位,导致X线检查漏摄,部位错摄、少摄、造成漏诊。应值得提出的是因为胫骨干下1/3外侧穿入有营养血管,如果此处骨折伤及营养血管,漏诊时间长者或病情重者,导致的不良后果将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医疗赔偿,给医院的信誉和经济带来一定的损失。
症状诊断
一、临床表现:
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表现成角和重叠移位。应注意是否伴有腓总神经损伤,胫前、胫后动脉损伤,胫前区和腓肠肌区张力是否增加。往往骨折引起的并发症在骨折本身所产生的后果更严重。
二、诊断:
由于胫腓骨位置表浅,一般诊断都不困难,常可在疼痛、肿胀的局部扪出移位的骨断端。重要的是要及时发现骨折合并的胫前后动静脉和腓总神经的损伤。检查时应将足背动脉的搏动、足部感觉、踝关节及拇趾能否背屈活动作为常规记录。对局部损伤比较严重的挤压伤、开放性骨折以及曾有较长时间扎止血带及包扎过紧的伤员,特别要注意观察伤肢有无进行性的肿胀,尤以肌肉丰富处为然,如已发生皮肤紧张、发亮、发凉、起水泡、肌肉发硬、足背动脉扪不出、肢体颜色发绀或苍白等,即是筋膜间隙综合症的表现。应及时是紧急处理。
检查
本病的辅助检查方法多采用X线检查,平片见胫腓骨上有局限骨纹断裂,骨皮质不连续并有切迹者,骨密度增高和骨膜增厚硬化基本上在所有病例中都可以现,骨小梁粗乱排列不整齐,并可见模糊不完全性骨折线,严重病例可签名簿骨骼变形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
对于怀疑可能有动脉损伤的病例要及时行血管彩超检查。因为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查为无创性检查手段,能在床旁进行,操作方便、快捷,并能明确各部位血管内的血流速度及方向,对肢体的血供范围及血管损伤的情况多能有大致的了解,这对于急诊手术方案的及时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仍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必要时可行DSA 检查。但DSA检查的临床应用仍有较多的局限性, 比如:属有创性检查手段;需反复搬动患者,对于全身多发伤患者较为不便及危险;费时,可能耽误救治时机。
鉴别诊断
结合临床及X线表现多可确诊,但疲劳性胫腓骨骨折有时需与骨样骨瘤及青枝骨折、局部骨感染、早期骨肿瘤等鉴别。
3、局部骨感染以骨膜反应骨皮质增厚为主,无骨小梁断裂及骨皮质切迹征,而临床上皮温较高。
4、早期骨肿瘤以花边样或葱皮样骨膜反应为主,逐渐出现骨质破坏、瘤骨及软组织肿块等。
疲劳骨折和以上各种骨疾病虽有相同的局部骨膜反应、骨皮质增厚硬化等表现,但它仍有自身的特点,只要抓住X线特点及临床病史,即可对疲劳性骨折作出正确的诊断。
并发症
胫腓骨骨折,易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尤其不稳定性骨折极易移位。局部外固定往往失败。重定不理想,因力线改变,会引起行走疼痛及并发创伤性关节炎。
在外伤性胫腓骨骨折中,主要是容易合并主要血管损伤,因其多为重大暴力引起的损伤,故其伤情通常较重,并常同时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及内脏器官损伤,胫腓骨骨折合并血管损伤后,肌肉丰富的小腿肌群组织极易受累,因为骨骼肌对缺血较为敏感,通常认为肢体肌肉组织在缺血6~8 小时后就可以发生变性、坏死; 如同时合并有软组织本身的损伤,则其耐受缺血的安全时限就更短暂;而且,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和术后伤口感染所致的脓毒血症亦大大增加了截肢的危险性。
治疗
小腿骨折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小腿长度,对线和持重功能。胫骨的复位与腓骨的复位同样重要,但一般首先满足于胫骨的复位。稳定性横骨折和短斜骨折:闭合手法复位后用夹板或管形石膏体将骨膜绷紧于复位状态。不稳定性长斜骨折和螺旋骨折,可结合骨牵引和小夹板治疗。若闭合手法复位后,仍有成角或缩短,可采用螺丝钉或螺丝钉加接骨板固定。不稳定性横骨折和粉碎骨折,清创缝合后,可先用跟骨牵引,使骨折段的对线改善,复位后石膏固定,也可用髓内钉固定及经皮骨骼穿针外固定。单胫骨骨折及单腓骨骨折较少见,亦宜于处理。
(一)手法复位和外固定:麻醉成功后,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作牵引与反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透视下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整复,复位后可用小夹板或长腿石膏固定。
(二)骨牵引:如斜形、螺旋、粉碎型等胫腓骨折,因骨断端很不稳定,复位后不易维持良好对位,以及肌折部有伤口,皮肤擦伤和肢体严重肿胀,必须密切观察肢体的病例,不能立即以小夹板或石膏夹板固定,最好用跟骨持续牵引。
(三)骨外穿针固定法。
病理治疗
如横骨折、锯齿状骨折、或有小蝶形骨片而易借手法复位的骨折,常较开放性骨折易愈合,对此种骨折,可不需麻醉,只注意纠正患肢的旋转,使小腿悬垂后,胫骨嵴对好髌骨及拇趾及二趾间,以石膏或长腿石膏固定膝关节予轻屈10-15。即可,固定后数日即可扶拐行走。2-3周即可开始去拐练习持重行走。
骨折分类
对不稳定性骨折
或有成角畸形的胫腓骨双骨折,横形或短斜形骨折,应在麻醉下,使骨折复位后,可以小夹板局部外固定,患足置功能位。
对单独胫骨螺旋形骨折,因有腓骨作支架,移位重叠多不明显,只在麻醉或无麻醉下复位,纠正旋转使对缘良好后局部小夹板外固定,或长腿石膏简固定即可。如胫腓骨双骨折呈螺旋形,重叠移位明显者,则应行跟骨骨牵引纠正重叠、短缩及旋转。
(1)只骨折断端刺破皮肤,或外力砸破皮肤,而骨折端无明显移位的横骨折或短斜骨折,经进行充分的清创缝合后,可用石膏固定。
(2)骨折端移位明显且为不稳定性的骨折经充分清创复位后,或用螺丝钉做内固定,术后用长腿石膏固定。 (3)开放粉碎性骨折,清刨后骨折不易复位者,缝合后可行跟骨骨牵引。
(4)开放骨折软织组有缺损者,则应充分清创后可行植皮或皮瓣转移,骨折可用一、二螺丝钉做内固定,亦可进行骨牵引而不做内固定。钢板螺丝钉固定宜慎用或不用。
(一)合并感染或骨髓炎的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由于清刨不彻底等原因,可造成感染引起骨髓炎。一般情况下应先控制感染,有死骨者要清除,伤口愈合6-12个月后,再次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
骨折迟缓愈合或不愈合的治疗:胫骨中下l/3的骨折,迟缓愈合或不愈合者较多。近来因显徽外科的发展,采用复合组织移植或带血管的骨移植等,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二)单纯腓骨骨折单纯腓骨干骨折:罕见。多由直接暴力打击小腿外侧所致。骨折发生在外力作用部位,骨折为横形或粉碎。因有完整的胫骨作为支架,骨折很少移位。
治疗一般不需整复,用石膏托或夹板固定4-6周。轻微骨折只用弹力绷带缠紧,扶手杖行走,骨折即可愈合。 (三)腓骨的疲劳骨折腓骨疲劳骨折:多发生于中下1/3,多见于运动员、战士或长途行走者。发病原因多次重复的较小的暴力作用于腓骨,使其骨小梁不断的断裂,局部修复作用的速度赶不上骨小梁的破坏,终于在无较大暴力的情况下产生骨折,亦称慢性骨折。
临床病症与诊断在运动或长途行走后,局部出现酸痛感,休息后好转,运动、长途行走或工作后则加剧。腓骨下段因软组织很薄,可有肿胀、压痛,有时可出现硬性隆起。
X线片上的改变出现较晚,成人在两周之后,可见一不太清晰的骨折线,呈一骨质疏松带或骨质致密带。在以后陆续的X线片上,有骨膜性新骨形成和骨痂生长。
治疗腓骨疲劳骨折多无移位,确诊后应停止运动、长途行走和工作。症状明显的石膏托固定。
(四)固定术
1.严重的胫骨干开放性骨折伴有广泛的软组织损伤,或需进行植皮或广泛的整形手术。
5.胫骨干骨折经闭合整复治疗,不能达到满意效果,有旋转或成角移位者。
手术效果
胫腓骨骨折的早期治疗有不同观点,大致三种,一、所有骨折均早期作内固定;二、所有骨折均用闭合方法治疗;三、一般用闭合方法,如有特殊指征,也可早期作手术整复和内固定。胫骨下1/3位于皮下,甚至前内侧均处于皮下,且胫骨的血供亦较其他有丰富肌肉包围的骨骼为差,故延迟愈合,不愈合和感染是最常易发生的并发症,切开重定内固定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禁忌症
2.全身有在潜在感染病源。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