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股骨头骨骺骨软骨病

股骨病亦称儿童股骨性坏死,或Legg-Calvè-Perthes病,由此三位者于1910年分描述,简称Perther病。本病随着病变继续进展,疼痛变为持续性。病儿跛明显,臀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屈氏试验阳性,髋屈翻,造成患肢相对变短。随着扁平髋的成,肢体的绝对长度亦较健侧缩短。成年后导致早期产生关节炎。疾病称:股骨病 (Legg-Calve-Pe......
目录

基本说明

疾病称:股骨病 (Legg-Calve-Perthes病)

所属部位:下肢

就诊科室:

症状体征:身痛

基本概述

股骨病属于继发性关节病,其病因系某些因素起的管栓塞,以致化中的全部或部分坏死,并可伴有软紊乱。称Legg-Calve-Perthes病(LCP),简称Perthes病。是最常见的病。好发于3~10岁的儿童,男多于女,其比例为4~6∶1。偶有小于2岁或大于10岁发病者。双侧发病者约占10%,病程需2~4年。本病为骺的性坏死,要侵犯股骨头的骺和股骨的干骺端,偶有影响髋臼者。股骨是系股骨运障碍所致的股骨骺不同程度的坏死,病变愈后往往遗留股骨头扁平状畸,故又称扁平髋。

病因说明

股骨病的原因众说纷纭,但真正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

1.股骨供缺陷 Trurta等的研究发现,4~8岁的儿童只有一条管供应股骨头的液,即外骺动脉,来自干骺动脉供往往被骺阻挡。而外骺动脉又极易受外旋群的压迫而中断供。8岁以后,韧带管也参与股骨头的供,故本病发病率降低。另外,儿童尤其是男童的股骨弓的变异很大,甚至缺如,也是造成股骨头缺的一个原因。

2.关节高压 凡是可起髋关节压力增高的因素

3.其他因素

(1)创伤因素:由于本病多发生在男孩,而髋关节又是活动较多的负重关节,故有者提出创伤说,认为本病是股骨上端多次反复的轻微损伤所致。

(2)环境因素:包括围生期和出生后的生活条件。有者报道,位产儿的发病率是正常产儿的4倍,出生时父母年龄偏大、第3胎以后的儿童、家生活贫困的儿童等均易发本病。

(3)分泌因素:Tiroza Tanara测定了47例患儿的生长因子A(SMA)的含量,发现较正常儿童清中的水平明显为低。SMA的要功能是刺激软生长,故认为SMA水平降低是股骨病的一个促发因素。

(4)遗传因素:Perthes病有一定的家族史,患者的兄弟和第1、2级亲属中的发病机会增加,但有研究尚未找到遗传据。

近年来,凝功能异常被认为是起该病的潜在因素。Gregosiewicz等检测Perthes病患儿浆中α12抗蛋白酶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纤维蛋白溶解作用降低,增加了栓塞的危险性,可能诱发本病。Glueck发现Perthes病患儿中存在抗酶Ⅲ (AT2Ⅲ) 、蛋白C ( PC) 、蛋白S ( PS)等的活性异常和抗活性蛋白C (APCR)阳性,从而提出Perthes病病因的易栓假说,认为易栓症( PC、PS缺陷和APCR阳性等)和低纤溶( t2PA,PA I和高脂蛋白等)与Perthes病的发病密切相

Perthes病与分泌特甲状腺素紊乱的系研究表明,Perthes病患儿虽然甲状腺功能正常,但游离甲状腺素和游离三碘甲状腺素明显增高,而且股骨头受累程度与浆游离甲状腺素水平呈正比。但这些改变,究竟是起本病的原因还是后果仍然不明。也有者提出生长发育迟缓说。Kealey测定Perthes病患儿生长介素A ( SMA)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儿童,间接支持发育迟缓说。

另一些者怀疑Perthes病与遗传有。Wansbrrugh(1959)首先报道本病有遗传倾向。Renwick ( 1972 ) 指出Perthes病患儿的父母有0. 3%、亲兄妹有3.8%、旁系亲属有0. 3%患有同病。Catterall (1970)则注意到Perthes病与体质因素有,但均没有找到明显的遗传据。

症状体征

1、股骨病临床表现

股骨病起病隐匿,病程长久,以患髋疼痛与跛症状

(1)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患肢无力、长走后出现无痛性跛。出现疼痛的部位可有沟部、大腿前和膝部。

(2)股骨头坏死期:髋部疼痛明显,伴有痉挛和患肢短缩,痉挛以,而臀肌大腿有萎缩。髋关节活动度不同程度受限,尤以外展、旋活动受限明显。

(3)晚期:疼痛等症状缓解、消失,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或遗留外展及旋转活动受限。

2、股骨病类型

分型的的是为了解病变程度选择治疗法,不论哪种分型法都是以X线所见来判断股骨头受累的范围及程度。现临床上常用分型如下:

(1)Catterall分型:Catterall病理改变,结X线股骨头受累的范围,将股骨头坏死分成4型。对临床选择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已被临床医生广泛接受和应用。

Ⅰ型:股骨头前部受累,但不发生塌陷。和干骺端没有出现病变。愈后也不遗留明显的畸

Ⅱ型:部分股骨头坏死,在正位X线可见坏死部分密度增高。同时在坏死骨侧和外侧有正常的组织呈柱状外观,能够防止坏死骨的塌陷。特是侧位X线上,股骨头外侧出现完整的组织柱,对预后的估计具有很大的意义。此型干骺端发生病变,但由于受伸到前部的样干骺端的正常组织所保护,而免遭损害。新成活跃,而股骨头高度无明显降低。因保持着其完整性,其塑型潜力不受影响。病变中止后,如果仍有数年的生长期,预后甚佳。

Ⅲ型:约3/4的股骨头发生坏死。股骨头外侧正常组织柱消失。干骺端受累出现囊性改变。失去干骺端的保护作用,也遭致坏死性改变?线显示有严重的塌陷,且塌陷的坏死骨块较大。此过程越长,其预后越差。

Ⅳ型:整个股骨头均有坏死。股骨头塌陷,往往不能完全恢复其正常轮廓。此期直接遭受损害,若骺破坏严重则失去正常的生长能力,将严重地抑制股骨头的塑潜力。因此,无论采用任何治疗法,最终结局都很差。虽然,过适当的治疗,则能减轻股骨头的畸程度。

(2)股骨头外侧柱分型:1992年由Hering提出的一种新的分型法。在标准的正位盆X上把股骨骺分成、中、外3个柱状区域。外侧区占股骨头宽度的15%~30%,中区约50%,侧区为20%~35%,作者也将这几个区称为外侧柱(lateral pillar)、中间柱(central pillar)及侧柱(medial pillar)。然后据外侧柱受累的程度将本病分为3型。

本病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及时的诊断治疗与患儿的预后系密切。当5~10岁的儿童出现不明原因的髋部疼痛、跛,且症状持续数周无好转时,应考虑罹患本病的可能。最早的X线征象是关节囊肿胀和股骨头向外侧轻度移位,应摄双侧X线仔细对照,并定期追踪复查。一旦出现骺的密度改变,即可确定诊断。对可疑病例也可做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静注射99Tc后γ闪烁照相,可早期显示坏死区的放射性稀疏或再生区的放射性浓聚。压测定也有助于早期诊断,但临床应用较少。

临床表现

初期症状较为模糊,感到肢体容易疲劳常为最先症状,在负重时髋部有轻度疼痛,但休息后消失,有不明显的跛。髋关节外展及旋转活动在早期就有影响,沿股骨长轴叩击髋部可感到疼痛。髋关节有压痛,疼痛向膝关节放射以致造成误诊为膝部疾病。

检查化验

1.X线检查

是临床诊断股骨性坏死的要手段和依据。定期投照双髋关节正位和蛙位X线能反映出病理改变。

(1)滑膜炎期:X线要表现关节周围组织肿胀,同时股骨头向外侧轻度移位2~3mm。这些非特征性改变可持续数周,此间应进X线追踪观察。

(2)股骨骺受累早期:即坏死前期的X线征象,要是骺核比正常者小,连续观察6个月不见增长,说明软暂时性停止。关节间隙增宽,股骨颈上缘呈现凸起(Gage征)。正位2~5mm。随后出现部分骺或整个骺密度增加。

其原因:①与骺相邻的股骨颈失用性质疏松钙,导致股骨骺密度增高;②坏死的小梁被压缩;③早期坏死骨骺的再管化,在坏死的小梁表面有新成,产生真正的密度增加。有作者指出“新月征”(crescent sign)可能是坏死首先出现的X线征象,在蛙位上,可见股骨头的前外侧软下出现一个界限清楚的条密度减低区。

Salter认为“新月征”系关节骨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它不仅是确定诊断的要依据,而且有助于推测股骨头的坏死范围,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和估计预后。

(3)坏死期:X线特点是股骨头前外侧坏死,在正位X线上观察出现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像。如投照蛙位X线,可见致密区位于股骨头的前外侧。此种情多需追踪观察1年,可明确是部分坏死还是全部坏死。如系全部坏死,骺往往呈扁平状畸,但关节造影可见股骨骺仍保留其轮廓。

(4)碎裂期:X线上显示出硬化区和稀疏区相间分布。硬化区是坏死骨小梁被压缩和新成的结果。而稀疏区则是尚未化的富有管的成组织的影像。股骨颈变短并增宽,坏死股骨头相对应的干骺端出现病变。

(5)愈期或后遗症期:此期病变已稳定,质疏松区由正常的小梁填充,因此化的密度趋向均匀一致。但股骨骺明显增大和变。X线上可见股骨头呈卵、扁平状或蘑菇,并向外侧移位或半位。髋臼也出现代偿性扩大,关节间隙增宽。

2.核素检查

既能测定组织的供情况,又可反映细胞的代谢状态。对早期诊断,早期确定股骨头坏死范围以及鉴诊断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多采用静?⑸?99TC,然后进γ闪烁照相。早期表现为坏死区的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再生期可见局部放射性浓聚。Crenshaw等认为患侧与健侧对比如股骨头坏死区的放射性核素稀疏程度低于50%为早期病变,相当于Catterall的Ⅰ或Ⅱ型,或Salter的A型,否则则为晚期,相当于Catterall的Ⅲ或Ⅳ型,或Salter的B型。与X线检查比较,核素检查可以提前6~9个月确定坏死范围,提早3~6个月显示坏死区的管再生。

3.关节造影

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但有作者认为关节造影能够早期发现股骨头增大,有助于观察关节的大体态变化,并且可明确早期股骨头覆盖不良的原因。在愈阶段作关节造影,更能真实地显示关节程度,对选择治疗法具有参考意义。但这是一项介入性检查,有些不能配检查的患儿还需给予麻醉,故关节造影检查不应列入必查项

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有些医院对Perthes病也进该项检查,实践明,该项检查对诊断性改变有重要价值,可以早期作出诊断。缺区表现为低信号区,并能清楚显示股骨头髋臼缘的软区域及其厚度。磁共振成像的髋关节如同关节造影所见,可以明确显示股骨头的态是否正常。磁共振成像对判定缺性病变先于X线检查,且无放射性损伤。但前还不能普遍应用。

相关诊断

在病变初期,X线无阳性发现。股骨病早期的X线表现是股骨化中外移,关节侧间隙增宽(只要有1~2mm的增宽,就有诊断价值,可与健侧比较)。这是因为滑膜炎而使关节压力增高所致,关节囊脂肪垫肿胀。亦有人认为股骨头外移是化中的外移,而不是整个股骨头外移。当股骨头外移后,头的前上1/4部必然会承受过多的载荷,髋臼边缘持续压迫股骨头,造成边缘性压迫骨折

在髋外展位(蛙式位)的X线上更能看得清楚,故有人强调应常规拍外展位关节造影可见股骨侧软增厚,这可能是因化中停止发育侧的软细胞发生增殖所致。X线上显示的化中亦较小,骺密度增高,发育暂时停止。以后,股骨头出现穹样的软下透亮区,只有在外展位X光上才能看清楚,这透亮区表示坏死区的骨折线。当下肢外展时,化中边缘与骺软间的容积骤然增大,之间可能稍有拉,使空进入骨折线而显影,这亦称体征象。骺的前外侧部位是最先坏死(也是最先出现修复)的部位,也只有在外展位时才能看清楚,而在前后位X线上常表现为整个股骨头受累的假象。

股骨始变扁,干骺部增粗,髋部诸出现废用性质疏松现象。随后,修复过程始,在X线上可以看到坏死,吸收以及新沉积并存的现象。股骨头也逐渐恢复其光整的外缘,但如果得病后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此时股骨头已成蘑菇状。为适应股骨头的变,髋臼也变扁变浅,且外不规则。髋臼不能包含全部的股骨头,而发生半位,股骨颈变成宽而短。由于负重线的改变,成年后可早期看到关节炎的表现。近年来CT及MRI(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本病的早期诊断颇有帮助。

鉴别诊断

病需要与下列几种疾病相区

(一)关节结核

常难区,尤其是早期更易混淆。关节结核为局限性、进性、破坏性、炎症性病变,可累及股骨头、髋臼及股骨颈。因关节腔积液而显示关节囊肿胀的X线征象可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股骨病则为软下无菌坏死性病变,以坏死骨密度增高,变及继发髋关节关节炎为要X线表现,不会有明显的关节积液或脓肿成。

(二)髋关节一过性(暂时性)滑膜炎

两者无论从发病年龄及滑膜炎表现面均相似,但病程不同,一过性滑膜炎无异常的X线表现。近年来用99mTc扫描可以有帮助:股骨病的99Tc摄入减少。

(三)克汀病

克汀病患者的骺变可以表现为不规则的钙化点,但其出现时间以及融时间均较正常儿童延迟。由于软障碍而使的长径变短。此外,病儿尚有智力低下等情况可以区

(四)股骨骺滑脱症

两者的临床症状相似。但股骨骺滑脱症的发病年龄较大,髋关节旋及收活动受限(Drehman征)为其特征。

(五)其他:

感染性关节炎、股骨上端骨髓炎等细菌感染性疾病,以及多见于我国东北地区的病等。

并发症

股骨病随着病变继续进展,疼痛变为持续性。病儿跛明显,臀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屈氏试验阳性,髋屈翻,造成患肢相对变短。随着扁平髋的成,肢体的绝对长度亦较健侧缩短。成年后导致早期产生关节炎。

股骨病病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后遗症。要包括:

①大转子上移;

②患肢短缩;

③双头畸;

关节炎。关节炎是本病的一种远期后遗症, 前三种畸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其提前发生;

⑤髋关节位。

治疗措施

起病时,因患儿的髋关节甚为敏感,可先用皮肤牵1~2周,等急性症状消退后再考虑进一步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过去应用长期的髋人石膏固定,由于对小儿发育关节功能影响太大,故前已少用或不用。各种类型的外展支架是前常采用的治疗法,其的是为了:①将股骨头深深的置于髋臼之中;②避免髋臼股骨头的压迫;③使股骨头所受到的压力均等;④保持髋关节良好的活动度。⑤尽可能保持股骨头及正常的髋臼。有一组68例患儿采用外展,旋位支架固定后其优、良率达91%,但平均固定时间为19个月。疗程还是太长。

(二)手术治疗

设想通过手术法来改变股骨化中环,使股骨头与股骨颈之间的供沟通,而采用占孔术,插入或之间的供沟通,但并未取得效果。因有人张采用髋关节滑膜切除术来治疗本病,有一定的效果,但手术作用的机理尚不清楚。也有人用带蒂(瓣或管)植术,管种植术等。近年来在国外比较公认的是作粗隆下或粗隆间术。

此手术的优点在于:①在手术后6~8周即可完成治疗;②手术后不需进一步应用支架要或其它限制活动及负重的措施;③术可使股骨上段发生充;④其疗效不比长期的外展支架固定来得差。术的併发症是肢体缩短畸、残留髋翻、不愈关节活动受限等。一般认为在7岁以下手术者疗效好,而且在手术后数年,效果不会不断的好转。股骨骺坏死的愈过程可以缩短。术后下肢平均缩短1.4cm。图片

预防说明

预防股骨头坏死

1、 一定要加强髋部的自我保护意识。

  2、 走路时要注意脚下,小心摔跤,特在冬季雪地走时要注意防滑摔倒。

  3、 在体育运动之前,要充分做好髋部的准备活动、感觉身体发热、四肢灵活为度。

  4、 在扛、重物时,要避免髋部扭伤,尽量不要干过重的活。

  5、 髋部受伤后应及时治疗、切不可在病伤未愈情况下,过多走,以免反复损伤髋关节

  6、 在治疗某些上,特是一些疼痛性时尽量不用或少用激素类药物。

  7、 尽量不要养成长期大量饮的毛病。

预防外伤股骨头坏死

1.伤后6--15天即可接受局部无创直接微介疗法。

  2.伤后即始采用三联阶梯生疗法。

  3.加强养、多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饮食宜清谈有味、容易消化、多汤、肉汤等,多食瘦肉、 、蛋、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4.以不同时期的功能锻炼

  5.避免伤肢负重,时间致病情完全恢复如常人(拍核磁或扫描确认完全正常后),可负重。

预后相关

与发病年龄、病史的长短以及治疗的法正确有否有。一般在5岁以前发病者,预后良好,甚至可以不做任何治疗。

为判断预后和决定治疗法,Catterall据X线表现(前后位及外展位),将本病分成4级。

Ⅰ级:只有骺的前部有病变,关节面无塌陷,受累可完全被吸收,无死骨成,无干骺端的质改变,再生过程可达完全程度(图1)。

Ⅱ级:骺的前、外部有不同程度的受累,股骨头有塌陷但仍能维持骺原来的高度,有死骨成但可以被吸收,干骺端出现囊性变,以后会消失(图2)。

Ⅲ级:只有小部分骺未成死骨,由于在死骨上有新覆盖,在前后位X线上出现“头中有头”的现象,股骨头有塌陷已不能维持原有的高度,干骺端已有增宽(图3)。

Ⅳ级:整个骺均已成为死骨股骨头已呈蘑菇状,干骺端有明显的增宽等质改变,股骨头上已出现再塑,但已难恢复原。(图4)图片

图1 Catterall Ⅰ级

(1)正位示病变仅在 (2)蛙式侧位表现

图2 Catterall Ⅱ级图片

(1)骺及干骺端均已受累 (2)侧位上示两处病变相连

图3 Catterall Ⅲ级

(1)“头中有头”的表现,图片干骺端增粗

(2)侧位示头已失去原来的表现

图4

图片(1)整个股骨头颈受累,伴硬化关节间隙变狭

(2)侧位表现

毫无疑问,Ⅰ、Ⅱ级的预后佳,Ⅲ、Ⅳ级差。Catterall在过进一步研究后还发现,有些患儿不治疗也会恢复;而有些患者一定要及时正确治疗,否则后果严重。他提出了一个所谓“股骨头危险征象”的概念。“危险征象”在临床上包括:肥胖儿童,髋关节活动受限并有收挛缩者;在X线上包括:Gage征,股骨头向外半位、骺外侧出现钙化及有水平向的生长等。如果出现这些征象,就一定要及时治疗,而粗隆间或粗隆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法。如果无“危险征象”者,不管属于哪一组,均可不作治疗。

在治疗始时,股骨头仍保持者。结果良好,头已有变扁者,就不一定能恢复原,愈过程一旦始,股骨头就不会继续变。有人认为病程已达20个月以上者,即使做术,疗效亦不佳。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