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骨盆骨折

骨折是一种严重外伤,占骨折总数的1~3%,多由高能外伤所致,半数以上伴有并症或多发伤,致残率高达50~60%。最严重的是创伤休克及盆腔脏器并伤,救治不当有很高的死亡率,可达10.2%。据统计,骨折中50-60%由汽车车祸造成,10-20%是由于人被撞,10-20%为摩托车外伤,8-10%为高处坠落伤,3-6%为严重挤压伤盆是一完整的环,由骶尾和两侧髋(耻、坐......
目录

相关解剖

盆是一完整的环,由骶尾和两侧髋(耻、坐和髂)构成,其前半部(耻、坐支)称为前环,后半部(骶、髂、髋臼和坐)称为后环(图1-1a)。两侧髂与骶构成骶髂关节,并借关节柱相连;两侧髋臼与股骨头构成髋关节,与双下肢相连。盆的两侧耻在前纤维连接构成耻(有4~6毫米间隙);骶髂关节间隙为3毫米,关节韧带撕裂时此间隙增宽。盆负重时的支持作用在后环部,故后环骨折较前环骨折更不稳定;但前环系结构最薄弱处,故前环骨折较后环骨折为多。

盆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要靠后结构的完整(骶髂关节及其韧带)及盆底肉、筋膜来维持,以韧带结构的完整更为重要盆的韧带结构要有五组(图1-1b):(一)、骶髂前、后韧带—稳定骶髂关节盆环的最韧带,(二)、骶结韧带—维持盆的纵向稳定性,(三)、骶棘韧带—维持盆的旋转稳定性,(四)、髂韧带—维持椎与盆间的稳定性,(五)、横韧带—稳定耻

盆是连接柱和下肢的栋梁,具有将躯干重力传达到下肢,将下肢的震荡向上传到柱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管、神经肉的通道。盆对盆腔脏器、神经管等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当骨折发生时,这些器官也容易受损伤。盆腔脏器男女虽有所不同,但其排列次序基本一致,由前至后为沁尿、生殖和消化三个系统的器官。位于前膀胱尿道和位于后直肠极易损伤(图1-2)。

盆腔有骶神经丛,来源于第4~5神经和第1~3骶神经前支,位于骶的前外侧,发出坐神经、阴部神经上、下神经(图1-3a)。盆腔的要是动脉,在骶髂关节由髂总动脉发出后,很快即分为前后支;后支要供应盆壁,也称壁支,分有动脉上、下动脉、阴部动脉;前支除供应盆壁外,还供应盆腔各脏器和外生殖器,也称脏支,分有膀胱上、下动脉直肠动脉子宫动脉。静分为壁静和脏静,前者与同动脉,后者构成静丛,最后都注入髂(图1-3b)。由于盆腔管丰富,盆本身亦为丰富的松质,因而骨折时,常常出很严重。

骨折分类

低能创伤所造成的骨折多为稳定性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跌倒及低速车祸,或未成年人及运动员髂前上棘或坐骨折骨折,前者因缝匠,后者因猛力收缩所致,而高能外力所造成的骨折多为不稳定骨折前国际上常用的骨折分类为:

(一)、Young & Burgess 分类:共四种类型(图1-4)

1、分离型(APC):由前后挤压伤所致,常见分离,严重时造成骶髂前后韧带损伤占骨折的21%;骨折严重程度不同又分为I、II、III三个亚型

2、压缩型(LC):由侧挤压伤所致,常造成骨折(侧后挤压)及半侧旋(侧前挤压),占骨折的 49%;也骨折严重程度不同又分为I、II、III三个亚型

3、垂直型(VS):剪切外力损伤,由垂直或斜外力所致,常导致垂直或旋转向不稳定占骨折的6%;

4:混外力(CM):侧挤压伤及剪切外力损伤,导致盆前环及前后韧带的损伤占骨折的14%。

该分类的优点是有助于损伤程度的判断及对并损伤的估计可以指导抢救判断预后,据文献统计,分离型骨折并损伤最严重,死亡率也最高,压缩型次之,垂直型较低;而在出量上的排序依次是分离型、垂直型、混型、压缩型。

Young & Burgess 骨折分类

(二)、Tile’s /AO分类

A型(图1-5)∶ 稳定,轻度移位,占50-70%

B型(图1-6)∶ 纵向稳定,旋转不稳定,后及盆底结构完整,占20-30%

B1 前后挤压伤,外旋,耻>2.5cm—骶髂前韧带+骶棘韧带损伤

B2. 侧挤压伤

B2.1 侧挤压伤,同侧型

B2.2 侧挤压伤,对侧型

B3 双侧B型损伤

C型(图1-7)∶旋转及纵向均不稳定(纵向剪力伤),占10-20%

C1. 单侧

C1.1髂骨折

C1.2 骶髂关节

C1.3 骨折

C2. 双侧

C3. 髋臼骨折

并发症

(一)、出休克骨折断端的出及后结构损伤造成骶前静丛破裂为休克要原因,大管破裂较少,仅占10-15%,其它原因为放伤气胸、长骨折等。

(二)、 腹膜肿。盆各要为松质,盆壁肉多,邻近又有许多动脉丛和静丛,液供应丰富,盆腔与后肤膜的间隙又系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巨大空隙可容纳出,因此骨折后可起广泛出。巨大腹膜肿可蔓延到区、下或肠系膜。病人常有休克,并可有腹痛腹胀、肠鸣减弱及紧张等腹膜刺激的症状。为了与,可进腔诊断性穿刺,但穿刺不宜过深,以免进入腹膜,误认为是。故必需严密细致观察,反复检查。

(三)、 尿道膀胱损伤。对骨折的病人应常考虑下尿路损伤的可能性,尿道损伤远较膀胱损伤为多见。患者可出现排尿困难、尿道溢血现象。双侧耻骨折分离时,尿道膜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

(四)、 直肠损伤。除非骨折伴有阴部放性损伤时,直肠损伤并不是常见的并症,直肠破裂如发生在腹膜反折以上,可起弥漫性腹膜炎;如发生在反折以下,则可发生直肠周围感染,常为厌氧菌感染

(五)、 神经损伤。多在骨折时发生,组成神经干的S1及S2最易受损伤,可出现臀肌和小腿腓肠群的力减弱,小腿后及足外侧部分感觉丧失。骶神经损伤严重时可出现跟反射消失,但很少出现括约功能障碍,予后与神经损伤程度有,轻度损伤予后好,一般一年可望恢复。

临床表现

(一)、患者有严重外伤史,尤其是盆受挤压的外伤史。

(二)、疼痛广泛,活动下肢或坐位时加重。局部压痛、淤,下肢旋转、短缩畸,可见尿道会阴肿胀

(三)、脐棘可见增大(分离型骨折)或减小(压缩型骨折);髂后上棘可有增高(压缩型骨折)、降低(分离型骨折)、上移(垂直型骨折

(四)、盆分离挤压试验、4征、扭转试验为阳性,但用于检查严重骨折病人。

影像学检查

对于大多数骨折来说,通过正位X线就可以判断骨折的损伤机制,决定最初的急救案,其它的影像检查则有助于骨折分类及指导最终的治疗式。

(一)、X线检查

1、盆正位。常规、必须的基本检查,90%的骨折正位检查发现;

2、盆入。拍摄时球管向头端倾斜40°,可以更好地观察骶骨折、骶髂关节位、盆前后及旋转移位、耻骨折分离等

3、盆出。拍摄时球管向尾端倾斜40°,可以观察骶、骶孔是否有骨折盆是否有垂直移位

(二)、CT

CT是对于骨折最准确的检查法。一旦患者的病情平稳,应尽早CT检查。对于盆后的损伤尤其是骨折及骶髂关节损伤,CT检查更为准确,伴有髋臼骨折时也应CT检查,CT三维重建可以更真实的显示盆的解剖结构骨折之间的位置系,成清晰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对于判断骨折的类型和决定治疗案均有较高价值。CT还可以同时显示腹膜后及的情况。

(三)、管造影

用于诊断和治疗大管出,可以通过造影发现破裂的大管并通过栓塞管来控制出

疾病治疗

(一)、急救

要是对休克及各种危及生命的并症进处理。骨折并多发伤的占33%-72.7%,休克的发生率高达30%-60%。严重骨折的死亡率为25%-39%,都是由直接或间接骨折起。因此骨折的早期处理一定要的遵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参见第一章)的基本原则,首先抢救生命,稳定生命体征后再对骨折相应的检查及处理。一旦确定休克骨折所导致,就应骨折的抢救流程来进救治(图1-8)。早期外固定对骨折起的休克的抢救十分有意义,有效的外固定式有外固定架-固定前环,C钳(C-clamp)-固定后环,如果缺乏固定器械,简单地用床单、胸带等包裹及固定盆也能起到一定的稳定盆及止的作用,如仍不能维持压,则应采用填塞压迫止管造影动脉栓塞。

治疗时机

1、手术时机:最好在伤后7天以,最晚不超过14天,否则复位难度将大大增加,畸及不愈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

2、骨折分类选择治疗式:AO分类中的A型骨折属于稳定性骨折,一般予以保守治疗,卧床休息4-6周,早期下地走锻炼;B型骨折为前环损伤,仅须固定;C型骨折为后环或前后联损伤,需要盆环前后联固定。

3、手术指征:(1) 复位失败;(2) 外固定术后残存移位;(3) 分离大于2.5cm或耻交锁(4) 垂直不稳定骨折;(5) 髋臼骨折;(6)盆严重旋转畸导致下肢旋转功能障碍;(7)盆后环结构损伤移位>1cm,或耻移位盆后不稳,患肢短缩>1.5cm;(8)无会阴污染的放性后损伤。(9)耻骨折神经管损伤,(10)骨折

4、手术式:

(1)、前固定: 用于固定前环不稳定,常用于分离及耻骨折,手术指征为:a、分离大于2.5cm b、耻交锁 c、耻骨折神经管损伤 d、放耻骨折 e、盆后不稳

要固定式为外固定架、耻重建钢、空拉力螺钉

(2)、后固定:用于固定后环不稳定,常用于骶髂关节分离、骨折等。手术指征为:a.垂直不稳定骨折,b.盆后环结构损伤移位>1cm,c.无会阴污染的放性后损伤 d.髋臼骨折

要固定式为:C钳(C-clamp),骶前钢固定;骶后骶骨螺栓、骶、骶拉力螺钉固定

5、手术入路及固定式:

(1)、外固定架:前固定

外固定架多数情况下是用于不稳定骨折的临时固定,或与其它固定式联应用固定严重不稳定骨折,不作为常规的最终固定选择。常用的固定法是双钉法(图1-9a),即在两侧髂各打入两枚螺纹钉;当病情危急时也可各打入一枚螺纹钉(图1-9b),如考虑长期固定可选择在髂前下棘上(髋臼上缘)打入螺纹钉(图1-9c、d)。置钉前可先用床单等类似物兜紧盆。

手术要点

手术要点(图1-10):①、髂前上2cm小切,②、沿髂向由前向后钻孔,仅钻透外侧皮质,③、置入第一枚5mm螺纹钉,④、置入第二枚螺纹钉,位于第一枚后2-3cm ,⑤、重复1-4步在对侧髂置入螺纹钉,⑥、用短杆连接螺纹钉,⑦、用长杆连接短杆,⑧、调整外固定架复位骨折

髋臼上缘置钉应向后并指向骶髂关节向,应在透视下操作以免打入髋臼。

2)、C钳(C-clamp)图1-11:后固定

直接对骶髂关节加压,用于后不稳定骨折的临时固定,操作简便,可在急诊室进骨折有移位应在牵及下肢旋状态下放置固定架。

手术要点:a.进钉点位于髂前上棘垂线与股骨干纵轴线交点 b.锤击固定钉使之进入髂c.用扳手紧固固定钉并加压

(3)、耻重建钢:用于分离及耻骨折

手术步骤及要点(图1-12-图1-15):体表解剖标志为脐、髂前上棘、耻,切位于髂前上棘上两横指,可延长至髂,固定并的髂骨折或骶髂关节分离。显外斜筋膜,向上下锐性分离外斜筋膜表面脂肪组织,显白线。一侧从耻较常见,有时可见筋膜撕裂。顿性分离,保护头端的腹膜及尾端的膀胱膀胱颈。用电刀在指尖上分离,分离后用压肠保护膀胱用Hohmann 拉钩将牵向外侧,电刀清理耻上支的软组织以便放置钢.旋双下肢可部分复位分离的耻。放置点状复位钳复位耻,复位钳置于的表面,选用5孔重建钢,在钢两头做预弯,钢也要做侧预弯以适的弧度。中间两枚螺钉置于耻体部,外侧螺钉置于耻支,偏放置最靠近耻的螺钉以便加压,第一枚螺钉不拧紧,同样放置对侧第二枚螺钉 两枚螺钉同时拧紧进加压拧紧所有螺钉,达到解剖复位。一般情况下一块钢即可,如需用双钢增强稳定性则一块置于耻部一块置于前。置负压流于耻,仅缝膜边缘而不是全层,以免造成部分坏死 连续缝筋膜,负压流从出。

(4)、骶前钢固定:适应征为骶髂关节位及髂骨折。优点:显简单,直视骶髂关节,易于麻醉监护,可延长切固定并的分离及髋臼前柱骨折(图1-16),缺点是不能用于骨折,有时复位困难。

手术步骤及要点:1.沿髂做前外侧切(图1-17a),2.显骶髂关节时注意避免损伤位于骶髂关节侧1-1.5cmd的L5神经,3.用手法挤压盆或用螺纹钉把持髂复位,复位困难时可用复位钳帮助复位(图1-17b),4.注意骶侧钢只容许有一孔,否则容易损伤L5神经(图1-17c),5.选用两块3孔4.5mm加压钢,呈90度夹角放置于髂盆缘皮质较厚处(图1-17d), 6.直视下平骶髂关节打入骶侧螺钉.

(5)、骶固定:适应征为骶压缩骨折、骶髂关节位、骨折位等。优点为显直接,可同时对骶神经减压,但该入路皮肤坏死感染、神经损伤发生率较高。

手术步骤及要点:①、俯卧位,髂后上棘外侧或侧纵切(图1-18a, 1-19b),②、将从髂后的起点剥离,③、显翼及, ④、臀肌管及神经出坐大切迹,显时谨防损伤,⑤、双侧骨折或严重粉碎不稳定骨折可选用骶固定(图1-18b1-19c),螺钉可以直接固定在质坚固的髂后上,也可选用骶骨螺栓,但固定强度稍差。

(6)、皮骶骨螺钉固定(见髋臼骨折的微创治疗)

术后处理

(一)、预防下肢深静栓。骨折DVT发生率较高35-50%,PE发生率为2-10%,如患者无明显的倾向,可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否则可用弹力袜、下肢运仪防止栓发生。

(二)、预防感染。常规应用静广谱抗菌素,使用48-72小时。骶后切固定的伤较易发生感染及皮肤坏死,应注意观察。

(三)、术后拍。常规正位、入位及出位X线平,骶钉固定则需要CT检查以了解螺钉是否进入骶管。

(四)、功能锻炼。术后应尽早通气和换的功能训练及患肢不负重的功能锻炼。

(五)、负重锻炼:健侧肢体3天后始负重锻炼;B型骨折术后6周始部分负重,C型骨折术后8-10周始部分负重,完全负重一般在术后12周以后。双侧盆不稳定损伤患者术后12周损伤较轻的一侧始部分负重。

(六)、固定拆除:耻及骶髂关节固定可于6-12个月拆除,但不是必须。其他部位固定一般不需拆除

(七)、复查: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复查,了解骨折情况及功能恢复情况。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