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外髁上骨折。其中伸直型占90%左右。以小儿最多见,多发年龄为5~12岁。当肱骨髁上骨折处理不当时容易起Volkmann缺挛缩或翻畸。虽然各种治疗法都有改进或提高,使危害严重的Volkmann缺挛缩已明显减少,但仍不断发生翻畸,发生率仍然较高,治疗时必须加以注意。中文肱骨髁上骨折 英文:supracondylarfractureofhu......
目录

定义

中文肱骨髁上骨折

英文supracondylarfractureofhumerus

 humeralsupracondylarfracture

所属部位:上肢

就诊科室:

症状体征:发热,身痛

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外髁上骨折。以小儿最多见,约占小儿四肢骨折的3%~7%肘部骨折的30%~40%,其中伸直型占90%左右。多发年龄为5~12岁当肱骨髁上骨折处理不当时是容易起Volkmann缺挛缩或翻畸虽然各种治疗法都有改进或提高,使危害严重的Volkmann缺挛缩已明显减少,但仍不断发生翻畸,发生率仍然较高治疗时必须加以注意。

病因 

(一)无移位肱骨外科颈骨折:

无移位肱骨外科颈骨折包括裂缝型和无移位嵌入型骨折。直接暴力较小,可产生裂缝骨折。跌倒时,上肢伸直外展,手掌触地,两骨折断端嵌入而无移位产生无移位嵌入骨折

(二)外展型骨折

间接暴力造成骨折。跌倒时上肢外展,手掌触地在外科颈处发生骨折骨折近端收,骨折远端外展,外侧皮质嵌插于近侧断端侧,成向、向前成角移位。或者两骨折段断端重叠移位。骨折远端移位在骨折近端侧,成向前、向成角畸

(三)收型骨折

较少见。与外展型骨折相反。跌倒时手或肘着地,上肢收,骨折近段肱骨头外展,骨折远段肱骨收,成向外成角畸

病机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系间接暴力所致。各个类型骨折损伤机制不尽一致。通常将骨折分为伸展型、伸展偏型、伸展桡偏型和屈型。

1.伸展型跌倒时,肘关节呈半屈状手掌着地,地面的反作用力传导至肱骨下端;在肱骨髁上部骨折骨折的近侧端向前移位,远侧端向后移位。骨折线向由后上至前下过移位严重者,骨折近侧端常损伤并对动脉造成损伤。骨折近侧端神经损伤多为正中神经、桡神经

2.伸展偏型

外力自肱骨髁部的前外侧,肱骨髁受力作用,使肱骨髁上骨折的远侧端向侧和后侧移位。质可能部分被压缩,外侧膜有时尚完整。此类骨折移和翻的倾向性大骨折移位时必须加以整复,以避免翻畸

3.伸展桡偏型

外力自肱骨髁部的前侧,骨折后,远侧骨折端向桡侧和后侧移位;这种骨折不易发生翻畸

4.屈

多系肘关节位,肘后着地。外力自下而上,尺骨鹰嘴直接撞击肱骨髁部使之髁上部骨折骨折远侧段向前移位,近侧段端向后移位。骨折线自前上斜向后下

临床表现

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多见于儿童,有外伤史,伤后肘关节局部不能活动,肿胀明显。肘部性三角系存在,表示未位。肘处于半屈位,肘窝饱满。且可在肘窝触到肱骨近折端。如因肿胀、疼痛重无法作仔细检查,应迅速拍X线正、侧位以确定骨折及移位情况。

单纯肱骨小头骨折,则在X线上可以桡骨纵轴线不通过肱骨小头而确诊。在诊断中应注意动脉搏动及正中神经的功能。

检查

肱骨髁上骨折的检查要为以下几种:

1.外伤史: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龄前儿童。   

2.临床表现:以肘部肿胀(多较明显)、剧痛及活动受限为,髁上部位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擦感和反常活动。肘关节性标志肘后三角系正常时,关节正、侧位可显示骨折的类型和移位程度。同时应常规检查有无动脉、正中神经神经神经损伤。   

3.影像检查:常规正、侧位X线即可确诊及分型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骨折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   

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骨折线可为横断,骨折向后成角,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粉碎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多属肱骨髁间骨折骨折线形状可为T型和Y型。

鉴别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要需与关节位鉴,其要点要有以下几点:

1、肱骨髁上骨折(申直型):肘关节可部分活动,肘后三角无变化,上短缩、前正常。

2、关节位:肘关节弹性固定,肘后三角有变化,上正常、短缩。

3、在5~6岁以下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应注意和肱骨远端全骺分离相鉴。因肱骨小头的化中在1岁左右出现,而滑车的化中在10岁左右才出现,故骺全分离在X线骨折线,桡骨纵轴线与肱骨小头系不改,但与肱骨下端系改变,肘部肿胀,环周压痛。

并发症

1.Volkmann缺挛缩是肱骨髁上骨折常见而严重的并症。其早期症状为剧烈疼痛,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末梢环不良手部皮肤苍白发凉,被动伸直屈手指时起剧痛等,应立即将肘伸直,松解固定物及料,短时间观察后运无改善者,应及时探查动脉。痉挛的动脉可用温盐水湿,动脉普鲁卡因。确有管损伤者应修补手术前肿胀加重,筋膜间室压力高者,应切筋膜室减压。

2.肘翻是常见的髁上骨折晚期畸,发生率达30%。对肘翻发生的原因,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如骨折肱骨髁骺线发育不均衡;骨折远折段旋转未矫正;或在复位后由于前的自然旋前位及与上成一向侧的夹角,又导致旋转移位;偏型骨折未能矫正因偏发生率高,故要求对偏型骨折应准确复位或矫枉过正,使之轻度桡偏。在整复骨折复位后1周,拍X线正位痂在骨折、外分布情况预测肘翻发生与否,若预知有肘翻发生,在充分麻醉下手法轻揉折矫正于伸直位固定。翻畸并不影响肘关节的伸屈活动,但影响外观及患者理。畸超过20°以上,伤后1~2年畸稳定则可肱骨髁上外侧楔形术矫正。

3.肘外翻肘外翻很少发生,可见于肱骨外髁骨折复位不良病例。严重时神经炎,应及早神经前移或矫正术。

4.神经损伤正中神经损伤较多见桡神经神经损伤少见,要因局部压迫、牵扯或挫伤,断裂者少见。随着骨折整复大多数于伤后数周可自恢复若伤后8周仍无恢复,可考虑手术探查并作适当处理。

5.肘关节化性炎在功能恢复期,强力被动伸屈肘关节,可导致关节周围出现大量化块,致使关节肿胀动屈伸活动逐渐减少。遇此种情况,应立即停止被动牵拉关节,并应制动数周,以后再重新动练习关节屈伸活动。在儿童很少有手术切除增生组织的必要。

治疗

肱骨髁上骨折的药物治疗尚无特效药,其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要为以下几种:

(一)手法复位小夹固定:

肱骨干各型骨折均可在局麻下或丛麻醉下手法整复,据X移位情况,分析受伤机理,采取复位手法。麻醉后,纵向牵纠正重叠,推骨折两断端复位,小夹固定。长管型石膏亦也固定,但限制肩、肘关节活动。石膏过重造成端分离,影响骨折。无移位肱骨骨折仅用夹石膏托固定。

(二)骨折神经损伤:

骨折无移位,神经多为挫伤,小夹石膏固定,观察1~3月,神经无恢复可手术探查。骨折移位明显,桡神经有嵌入骨折断端可能。手法复位可造成神经断裂应特小心。手术探查神经时,同时作骨折复位固定。晚期神经伤多为压迫或粘连,应考虑手术治疗。

(三)骨折

伤势轻无神经受损,可彻底清创,复位外固定,变放伤为伤。伤情重错位多可彻底清创,探查神经管。同时复位固定骨折

(四)陈旧性肱骨骨折不愈

肱骨骨折无论用石膏小夹固定,因肢体重量悬吊作用很少发生重叠,旋转及成角畸,因牵拉过度造成延迟愈或不愈者多见,用石膏固定尤为常见。治疗肱骨骨折时,要注意骨折断端分离,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已不愈者,应手术固定并植促进愈

药物治疗

1.服药

肱骨髁上骨折,早期瘀滞肿痛。七厘复元汤、一盘珠止痛汤等。若瘀肿较重可服用桃仁汤、大成汤止痛汤等临床加减运用。中期正骨金丹金丹等临床加减运用。后期可用调补、活、补等法治疗。

是老年患者则因其血虚弱、不荣筋,易致肉萎缩,关节不利,故还应加用舒筋活、通利关节的药物。服可选用接灵丹、生补脆汤等临床加减运用。骨折迟缓愈者,应重用接续损药,加土鳖、自然铜碎补之类。

2.外治药

肱骨髁上骨折初期外用弃杖、消瘀止痛膏、双柏;中后期外续筋膏和膏、镇江膏药等;后期解除固定后,可选用海桐皮汤等熏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骨软骨病

下一篇 猫头鹰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