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扭伤或半脱位
概述
骶髂关节是髂骨和骶骨的耳状关节面组成的微动关节,骶骨耳状关节面随骨盆的前倾、后仰,沿髂骨的关节面的横轴作一定幅度的旋转活动,可将躯干重力经过骶髂传至两侧下肢,对调整脊柱的重心稳定有一定作用。骶髂关节面上覆有关节软骨,两侧参差不齐的关节面相互交错,借以稳定关节。骶髂关节的前后侧有长短不等的韧带保护,在髂骨粗隆与骶骨粗隆之间有骶骨间韧带加强,因而,骶髂关节只有少量有限的活动、超过生理功能外的扭转活动,则可引起关节扭伤和半脱位。
病因
发病原因
发病机制
骶髂关节扭伤或半脱位的发病原因大多与急性扭伤或长时间在不良体位下劳动有关。当人体直立时,重力中线经骶髂关节前方对其产生一定扭力;当前屈弯腰时,脊柱前倾,骨盆腘绳肌牵拉固定或后旋,易造成骶髂关节扭伤或劳损 此外,妊娠期可因黄体酮的分泌使韧带松弛及体重增加,致使骨盆向前下方倾斜,引起损伤。此外,医源性损伤的原因主要是在对髂后部取骨做植骨手术时,如范围过大,可因破坏了髂腰韧带而引起骶髂关节不稳。
症状
患者大多见于剧烈体育活动、外伤或久坐后,少数患者可无明显外伤史,急性发作期,在下腰部一侧可出现疼痛,大多较为严重 ,放射至臀部或腹股沟区;但一般不会放射到坐骨神经的小腿分布区。患者常取侧卧位或俯卧位,翻身时疼痛加剧。拒绝站立,或是下肢取屈曲姿势。步行时,患侧常呈臀沟下垂状跛行步态。
体格检查时,骶髂关节处可有局限性压痛,直腿抬高患侧受限,并有骶部疼痛。骨盆分离试验 “4”字Patrick试验、对抗性髋外展试验及俯卧提腿(Yeomen)试验等均为阳性,其他凡可促使髂骨旋转的活动均可引起患肢疼痛,但无神经根性放射痛。
检查
X线检查早期常无特异性改变,但后期可出现骶髂关节炎症。
诊断
并发症
1、腰椎退变:骶髂关节劳损患者因脊柱动静力平衡失调,常合并严重腰椎退变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等病,应在治疗骶髂关节疾病的同时积极治疗腰椎疾病。
2、尿道综合征:中老年女性骶髂关节劳损患者常因影响盆腔副交感神经而并发尿道综合征,可在治疗骶髂关节问题的同时采用振法操作于下腹部、擦八髎等操作来解除副交感神经的受干扰状态,恢复正常排尿功能。
3、骶髂关节骨关节炎:骶髂关节劳损患者可因长期关节力学失衡,局部关节软骨过高集中载荷而引起滑膜炎或骨关节炎,即使骶髂关节面恢复正常空间关系,仍会在下肢负重时出现疼痛。可在手法治疗的同时配合局部中药热敷、理疗等方法;对于滑膜炎症者,则可采用骶髂关节封闭术。
治疗
非手术疗法
采取一般保守方法,如卧硬板床休息、理疗、局部按摩、膏药外敷及局部封闭等方法 症状多数可缓解。对同时伴有腰椎或腰骶关节退变或椎间盘突出者,需加以相应处理。
(1)局部封闭:一般用1%普鲁卡因10~20m1(可酌情加入1.5~2ml醋酸氢化可的松)。操作者手持长针头注射针管,在压痛最重处注射,一般位于骶髂后韧带及骶棘肌附着点处。注射针头应深达骨膜下,并可沿髂骨内面深入骶髂关节。注射后数分钟,疼痛大多消失。一般每周注射1次,3~4次为一疗程,但不宜多用。同时可用弹性骨盆带进行骨盆制动。加强腹肌、背肌和臀肌锻炼 避免弯腰、举重物等活动。对有骶髂关节退行性变的患者及分娩后的产妇,应特别注意。
(2)手法按摩:患者俯卧,助手固定骨盆,手术者按正规的按摩手法由轻至重,由点及面对骶髂关节局部及周边肌肉、韧带进行手法按摩。在操作过程中 患者在感到舒服的同时,亦可有骶髂关节复位感。
(3)整复向前扭转错位的位法:患者健侧卧位,身体靠近床边,健侧下肢伸直,患肢屈髋屈膝,患者面对面站立,一手按住患者肩部向后固定其躯体。另一手按住患侧膝部向前向下作最大限度的揿压,由于杠杆作用,可使骶髂关节错动而复位。患者仰位、术者站于患侧,在作髋膝关节屈曲至最大限度的同时,于屈髋位作快速伸膝和下肢拔伸动作。
(4)整复向后半脱位的方法:患者健则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膝关节屈曲至90度,术者站在身后,一手向前抵住患侧骶髂关节,一手握住患肢踝上部,向后扳至最大限度的同时,两用作相反方向的推拉。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站于患侧,一手向下压住患侧骶髂部,一手托住膝前部,两手对称用力,使患下肢后伸至最大限度,然后两手同时作相反方的骤然扳动。在整复时,常可听到复位关节的响声。
推拿治疗骶髂关节损伤效果较好,其作用主要是舒筋通络、活血散瘀、尤以急性期为佳。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有滑利关节、整复错缝的作用,对早期半脱位患者、手法能有立竿见影、立即复位。但对后期患者,病情耽误,这时手法很难复位、因此、对这类患者只要抓住早期治疗,就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手术治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第3腰椎横突过长畸形
下一篇 玛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