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尺桡骨干双骨折

此种骨折在前骨折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桡骨远端骨折,可发生侧移位、重叠、旋转、成角畸,治疗较为复杂。不同式的暴力所致骨折的类型亦不同:直接暴力多见于打击或机器伤,骨折为横或粉碎型,骨折线在同一平面;间接暴力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向上传导致桡骨中或上1/3骨折,残余暴力通过间膜斜向下传导至尺骨,造成尺骨骨折,故尺骨骨折线较桡骨骨折线低。桡骨骨折多为横或锯齿状,尺骨多为短斜型;扭转暴力跌倒时身......
目录

定义

疾病称:桡骨干双骨折

所属部位:上肢

就诊科室:

症状体征:发热,身痛

病因

  A.直接暴力:多见于打击或机器伤,骨折为横或粉碎型,骨折线在同一平面。

B.间接暴力: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向上传导致桡骨中或上1/3骨折,残余暴力通过间膜斜向下传导至尺骨,造成尺骨骨折,故尺骨骨折线较桡骨骨折线低。桡骨骨折多为横或锯齿状,尺骨多为短斜型。

C.扭转暴力:跌倒时身体向一侧倾斜,前同时受到纵向传导和旋转扭力的作用,发生桡骨螺旋型双骨折骨折线向一致,多有尺骨上斜向桡骨外下。

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畸及压痛,可有擦音及异常活动,前活动受限。儿童常为骨折,有成角畸,而无端移位。有时并正中神经神经神经损伤,要注意检查。

检查化验

  本病据其外伤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初步确诊但还应使用一些助检查的法,帮助进一步诊断X线可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照,应包括肘腕关节以了解有无旋转移位,及上关节位。

鉴别诊断

本病是由于外伤性因素起的损伤,此处的骨折损伤常常可以其它关节骼的损伤,因此需对可能存在的骨折损伤进

1、尺骨骨折

2、桡骨骨折

一般使用X线检查可做出鉴诊断。

并发症

本病常见的并发症及可能原因如下:

(1)骨折不愈

桡骨解剖系复杂,桡骨下1/3段以包绕为,周围软组织供差,且桡骨上下端均构成关节,做旋前旋后动作时两断端以尺骨为轴作一致的摆动,不承受旋转力,而尺骨的断端可相互扭转,影响骨折的愈;粉碎性骨折质缺损,周围软组织损伤严重;膜微小管栓塞,致膜坏死,影响成;固定所有法和材料欠妥。

(2)感染:

要与受伤后创时间长,清创不彻底及软组织损伤严重有

(3)前间隔综征:

多为软组织损伤严重,手法复位时手法不当,切复位时,手术粗暴及未及时积极各种消肿止措施等造成间隔压力不断升高,以及外固定时夹石膏外固定太紧所致。

(4)前旋转功能受限:

多发于整复病人,骨折端未达到解剖复位,交叉愈或两之间桥连接。间膜挛缩、软组织瘢痕粘连及上下关节囊缩亦为重要原因。

(5)压疮:

多发生于整复骨折石膏或分垫挤压所致。局部水肿,皮肤供差亦为重要原因。

治疗措施

  1、复位比较困难 , 要求高 , 复位后容易移位。

(1)儿童骨折 多有成角畸,可在适当麻醉下,轻柔手法牵纠正,石膏固定 6~8周。亦可用石膏楔型切法纠正成角畸型。

(2)有移位骨折 先纵向牵纠正重叠和成角畸型,并在持续牵下,如系上 1/3 骨折(旋前止点以上), 前要置于旋后位;中下 1/3 骨折(旋前止点以下),前要置于旋转中立位,以纠正旋转畸。然后在骨折处挤压分,恢复间膜的紧张度和正常间隙,最后使骨折端完全对位。复位后用长石膏管型固定 8 ~ 12 周,石膏成型后立即切松解,固定期间要注意观察肢端环,防止发生缺挛缩。肿胀消退后,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注意观察和纠正骨折再移位。   

2、放复位、固定

  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者或复位后固定困难者;上肢多处骨折 , 间膜破裂者;放性骨折 , 伤后时间不长、污染较轻者;不连或畸、功能受限者。

治疗用药

  1复位比较困难要求高复位后容易移位   

(1)儿童骨折多有成角畸,可在适当麻醉下, 轻柔手法牵纠正,石膏固定6~8周,亦可用石膏楔型切法纠正成角畸型。   

(2)有移位骨折先纵向牵纠正重叠和成角畸型,并在持续牵下,如系上1/3骨折旋前止点以上),前要置于旋后位;中下1/3骨折旋前止点以下),前要置于旋转中立位,以纠正旋转畸。然后在骨折处挤压分恢复间膜的紧张度和正常间隙最后使骨折端完全对位复位后用长石膏管型固定8~12周石膏成型后立即切松解,固定期间要注意观察肢端环防止发生缺挛缩肿胀消退后,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注意观察和纠正骨折再移位。   

2放复位固定   

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者或复位后固定困难者;上肢多处骨折间膜破裂者;放性骨折伤后时间不长污染较轻者;不连或畸功能受限者。

预防措施

  本病要是由于外伤性因素起除了防止外伤外重点是要预防本病的并发症可有以下的一些预防措施:    (1)复位要求准确尽量达到解剖复位;   

(2)清创及时彻底强调术前术中应用抗生素;   

(3)把握手术适应;  

 (4)骨折固定原则选用固定材料,选用钢的长度应大于干直径的5倍,针长度需超过骨折端8~10cm,才能达到相对牢固的固定;   

(5)质缺损时尽量植自体松质;   

(6)外固定位置固定前旋后20度为佳此时间膜紧张以防挛缩固定也最稳定关节旋后位功能恢复亦最佳;    (7)术中操作轻柔膜剥离尽量少;   

(8)术后适当抬高患肢及理使用脱水消肿,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