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桡骨干骨折
名称
概述
病发起因
1.直接暴力:多见打击或机器。伤骨折为横型或粉碎型,骨折线在同一平面
2.间接暴力:跌倒手掌触地暴力向上传达桡骨中或上1/3骨折,残余暴力通过骨间膜转移到尺骨造成尺骨骨折所以骨折线位置低桡骨为横型或锯齿状尺骨为短斜型骨折移位。
3.扭转暴力:受外力同时,前臂又受扭转外力造成骨折跌倒时身体同一侧倾斜前臂过度旋前或旋后发生双骨螺旋性骨折多数由尺骨内上斜向桡骨外下,骨折线方向一致尺骨干骨折线在上桡骨骨折线在下。
成人桡骨干上1/3骨折时附着在桡骨结节肱二头肌及附着于桡骨上1/3旋后肌,使骨折近段向后旋转移位桡骨干中1/3或下1/3骨折时骨折线在旋前园肌抵止点以下由于旋前及旋后肌力量相等骨折近段处于中立位而骨折远段受旋前方肌牵拉,旋前移位,单纯桡骨干骨折重迭移位不多。
病体症状
诊断
检查化验
鉴别诊断
并发症
(1)骨折不愈合:尺桡骨解剖关系复杂,尺桡骨下1/3段以肌腱包绕为主,周围软组织血供差,且尺桡骨上下端均构成关节,做旋前旋后动作时骨两断端以尺骨为轴心作一致的摆动,不承受旋转力,而尺骨的断端可相互扭转,影响骨折的愈合;粉碎性骨折骨质缺损周围软组织损伤严重;骨膜微小血管栓塞致骨膜坏死影响成骨;内固定所有方法和材料欠妥。
(2)感染:主要与受伤后创口暴露时间长,清创不彻底及软组织损伤严重有关。
(3)前臂肌间隔综合征:多为软组织损伤严重,手法复位时手法不当,切开复位时,手术粗暴及未及时积极行各种消肿止血措施等造成肌间隔内压力不断升高,以及外固定时夹板石膏外固定太紧所致。
(4)前臂旋转功能受限:多发于闭合整复病人,骨折端未达到解剖复位,交叉愈合或两骨之间桥连接,骨间膜挛缩软组织瘢痕粘连及上下关节囊缩亦为重要原因。
治疗办法
1复位比较困难要求高复位后容易移位。
(1)儿童青枝骨折 多有成角畸形,可在适当麻醉下,轻柔手法牵引纠正,石膏固定6~8周,亦可用石膏楔型切开法纠正成角畸型。
(2)有移位骨折先纵向牵引纠正重叠和成角畸型,并在持续牵引下,如系上1/3骨折(旋前圆肌止点以上),前臂要置于旋后位;中下1/3骨折(旋前圆肌止点以下),前臂要置于旋转中立位,以纠正旋转畸形然后在骨折处挤压分骨恢复骨间膜的紧张度和正常间隙,最后使骨折端完全对位。复位后用长臂石膏管型固定8~12周,石膏成型后立即切开松解,固定期间要注意观察肢端血循环,防止发生缺血挛缩。肿胀消退后,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注意观察和纠正骨折再移位。
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者或复位后固定困难者;上肢多处骨折,骨间膜破裂者;开放性骨折伤,后时间不长、污染较轻者;骨不连或畸形愈合、功能受限者。
尺桡骨干双骨折需将两骨近远段正确对位,矫正四种畸形,恢复两骨的生理长度。这种骨折复位比较困难,复位后容易移位。但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经验证明,手法正复,适当外固定多数病例可以治愈。单纯尺骨或桡骨骨折治疗相同。
(一)手法复位外固定整复前,根据受伤原理及X片显示骨折类型、部位和移位方向,确定整复步骤及复位手法。
(二)切开复位固定受伤时间不长,伤口污染较轻,手术后不会感染或术后不易固定的开放性骨折;上肢多处骨折,尺桡骨间膜破裂者;手法复位失败或整复后固定困难者;陈旧性重迭旋转畸形愈合骨折,需要手术治疗。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