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周围动脉栓塞

周围动脉栓塞(peripheral arterial embolism)指周围动脉被来自某个部位的栓或栓子堵塞,继而造成远端发生急性缺,表现为急性缺性疼痛和坏死,并直接影响生活的自性。除动脉栓塞外,最多见的是下肢动脉(髂、动脉)栓塞,要讨论肢体动脉(髂、动脉)急性栓栓塞。起急性周围动脉栓塞的要原因是动脉栓子(栓或其他类型栓子)心脏是栓子最常见的来源房纤颤或二尖瓣狭窄时......
目录

病因

起急性周围动脉栓塞的要原因是动脉栓子(栓或其他类型栓子)心脏是栓子最常见的来源房纤颤或二尖瓣狭窄流紊乱流速减慢容易成左房栓。其他可栓的心脏病包括梗死,室壁肌病感染性膜炎患者的感染性栓来自二尖瓣或动脉瓣赘生物;远端的栓栓子也可以起源于近端动脉或大动脉病变(如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少见情况是静栓子过未的卵孔进入动脉起栓塞。另外来自钙化瓣膜的钙质碎动脉粥样硬化固醇结晶、恶性肿的癌栓及其他异物都可以成为栓子但极为少见以下情况可在原位动脉栓,约10%的塞性动脉硬化的病例可以发生急性动脉栓塞而塞性管炎与性多动脉炎则罕见在某些液异常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冷沉球蛋白血症中尽管管正常,但液凝固性增加也可以发生急性动脉栓塞动脉的穿透性外伤、置入动脉导管动脉旁路移植,以及非心血管系统疾病如脓毒血症肺炎腹膜炎、结核病溃疡结肠炎等都可能动脉栓塞。

发病机制

来自心脏动脉的栓子随流被运送到某一支动脉,容易嵌顿于动脉分叉处或动脉直径变窄处,从而管阻塞。髂、动脉及其分叉处为好发部位,阻塞部位的远端环障碍或停止,栓子进一步延伸导致远端组织严重缺甚至坏死。栓子的自然结局不同,部分栓子裂成碎,被流冲向远端管;有些栓子可以自溶解;有些栓子机化最后再通。急性动脉栓塞的病理生理是先有局部病理改变然后影响全身动脉管栓塞后动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通过交感神经管中枢反射性起远端管及邻近动脉管痉挛;同时释放5-羟色胺组胺,加重动脉远端组织器官的缺。严重的缺缺氧使组织结构发生退性改变膜变性,大量纤维素沉着。如果管迅速再通恢复液供应这种改变可以逆转而恢复正常。

若长时间的阻塞,则动脉膜下水肿弹力纤维断裂、增厚7天以后,全部成间质水肿纤维素聚成团状或网状。由于流缓慢,动脉壁的退性变动脉膜的破坏栓释放凝因子释放组胺、5-羟色胺、ADP等进一步促进凝作用,继发成并且向两端延伸,不同部位的栓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严重程度及广度取决于被阻塞管的大小、部位及其侧支环情况阻塞的动脉越大,缺程度越重则影响范围越广。当较大动脉阻塞后(如髂动脉)远端急性缺下肢皮肤色改变,感觉运动障碍,搏搏动消失,继而组织细胞的坏死。一般组织细胞坏死发生在栓塞后6h,12h后出现坏栓栓塞不仅影响栓塞部位的远端,而且影响全身动脉栓塞后因液流动力神经体液等因素对原有的病态心脏增加了负担,必然加重了心脏功能不全另外,组织的坏死(尤其是大面积坏死)会造成代谢障碍,如氮质血症高钾血症蛋白尿代谢性酸中毒,严重时功能衰竭一般于栓塞后10~12h始出现。

临床表现

栓栓塞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栓塞的部位、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急性动脉栓塞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湿心脏瓣膜病起的栓塞发病年龄较年轻,冠起者发病年龄较大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中最常见的是下肢髂动脉栓塞,好发部位在髂动脉分叉处及动脉远端。

1、疼痛:疼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大约半数病人于起病后下肢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性质为锐痛,从小腿向足部放射同时有组织的表现

2、感觉异常:患侧肢体在疼痛的同时伴有麻木发凉的感觉栓塞远端皮肤感觉减弱或消失,近端出现感觉过敏针刺感及触痛。如果浅表动脉栓塞栓子所在部位可以有压痛。

3、运动功能障碍:栓塞导致肢体肉急性缺,活动时疲乏无力力减弱严重者瘫痪,被动活动肢体时伴疼痛深反射消失。

4、肢体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由于栓子阻塞了动脉痉挛以及继发性成,栓塞远端的动脉搏动消失如髂动脉栓塞时,动脉动脉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5、皮肤改变:一般于栓塞部位约10cm以下出现缺性皮肤改变表现为皮肤苍白斑样或发绀由于动脉减少或中断而静液的排空皮肤温度较低,有凉感,肢体周径减小。皮肤改变与搏搏动消失并存为组织据。

另外,栓塞发生于侧支环丰富的部位时,症状可以不明显或表现为间歇跛(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即患者在离缩短的同时有缺血证据,休息后症状缓解但如果走路程进性缩短提示病情继续加重。

并发症

该病的常见并发症有患肢的麻木疼痛;间歇跛等,严重可发生患肢的性坏死。

诊断

据患者存在成的基础疾病(如二尖瓣狭窄房纤颤机械瓣植入术)动脉栓塞的病史突发的临床症状和相应的缺体征诊断周围动脉栓塞一般不困难。诊断时需要明确:是否动脉栓塞栓塞的部位皮肤感觉消失的部位。也可以用有创性或无创性检查来实诊断,同时也明确了病变部位范围,并且为选择治疗法提供依据。

鉴别

1、动脉成本病一般发生于动脉本身病变的基础上继发性成。其症状动脉栓栓塞非常相似,但患者起病不如栓塞急骤,病史中常有慢性缺的表现,如间歇跛肢体麻木、甲变肉萎缩,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温度低但感觉障碍平面不如栓塞清晰实验室检查:固醇增高。X线可见动脉壁上有钙化动脉造影可见管壁狭窄不光滑或中断周围有较多的侧支环。

2、深成深成,下肢肿胀明显皮肤发绀但温度正常或略高静扩张,腓肠压痛。但严重水肿压迫动脉产生供障碍时容易与动脉栓塞混淆。动脉栓塞后也容易继发深成。因此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并注意症状的变化过程。3.髂的急性栓性管炎患者可有动脉搏动的减弱并且有类似动脉栓塞的缺性表现但本病患者有明显的水肿、静充盈以及微弱的动脉搏动,有助于鉴

检查

常用的检查法有:

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2、磁共振管造影。

3、管造影或数减影管造影(图1)它可以提供最为详尽准确的病情资料,例如病变部位、范围程度为管成手术或手术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4、电图与X线检查,可以了解原发病情况。

治疗

周围动脉栓塞治疗的的是尽早移除或溶解栓,使管再通,恢复液供应,挽救缺组织细胞,尽可能避免坏死的发生。组织是否坏死与治疗的早晚密切相Shumacker曾报道,发病6h治疗者肢体存活率达95%;12h以治疗者肢体存活率达81%;14~24h以后治疗者,肢体存活率达67%故一确诊应立即治疗。

1、非手术治疗大部分患者需要手术干预治疗,仅少数患者可以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的适应包括:因严重的原发病或其他伴随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同时伴有脏栓塞频繁的临危状态者;动脉以下的小动脉栓塞并有良好侧支环者。

(1)一般治疗:患者绝对卧床取头高脚低位使下肢低于心脏平面同时密切观察患侧肢体皮肤色、皮肤温度、搏波动的变化情况以及生命体征

(2)溶栓治疗:当较小管栓塞或栓塞部位位于不容易接近的地或患者的全身状态不允许手术,并且无溶栓者应尽快采用溶栓治疗溶栓治疗一般对发生于3天以的新鲜栓效果好,而超过7天者效果差;采用区域性动脉导管滴注比全身用药效果好溶栓药物的使用各家采取的量、法有所差异。

链激酶(streptokinase):国外用法为始25万U静注射,继而以10万U/h静点滴72h若动脉给药量约为静用量的1/10,并可与管造影术同时进。国用法:首50万U+5%葡萄糖100ml,30min静滴完维持量60万U+5%葡萄糖500ml+地塞米松5mg,6h滴完,4次/d,用药3~5天。

尿激酶(urokinase):国外用法是首先24万U/h,动脉滴注4h以后12万U/h动脉滴注不超过48h国用法:80万U静注射,2次/d持续1周

③r-tPA:1mg/h或0.05mg/kg动脉滴注。在滴注期间注意观察出的并发症。

(3)抗凝治疗:急性动脉栓塞抗凝治疗的的是防止栓延伸和继发性成(包括继发性深成)住院患者应该立即使用抗凝---肝素(heparin)使用法各家不一有者认为应该静量给药即50mg/次,每6小时1次;也有人认为应该小量多次静给药,20mg/次,每4~6小时1次。在使用肝素时要密切观察酶原时间预防出国外者认为应该静滴注足量的肝素,同时要检测APlT比率(使之维持在1.5~2.5APTT比率标值2.0)据APTT比率来调整肝素用量并张长期预防性华法林(warfarin需要监测INRINR的标值2.5范围2.0~3.0)。

(4)皮腔管成术(PTA):PTA治疗对于动脉局部病变起的急性动脉塞效果良好。单纯PTA的缺点是复发率高随着管支架的使用复发率明显减少。对大管的治疗效果比小管好。PTA治疗后要继续抗凝治疗。

(5)其他用药:①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可以扩容、降低黏度防止成。用法:250~500ml/d静滴注共7天②解痉止痛及管扩张:如山莨菪碱(654-2)、阿托品吗啡类;酚妥拉明、妥拉唑林、罂粟碱等③基因治疗:研究最多的是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利用重组蛋白和基因转导法将蛋白和基因导入机体细胞使之在缺缺氧区域表达VEGF或FGF,刺激管再生。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对肢体动脉栓塞患者采用基因转导和腺病毒转染法进管再生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2、手术治疗

大多数栓栓塞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分为动脉取栓术和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而后者因其操作简便、手术条件要求相对较低手术创伤范围小现已广泛使用并取代了动脉取栓术对于大动脉的栓塞,尤其是动脉分叉处鞍栓,动脉取栓术仍是最有效的法。对于肢体其他动脉的栓塞可选用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

另外在保守治疗中一旦患者出现病情恶化应该立即手术治疗其效果决定于手术治疗的时间若手术失败并发坏,则应肢处理。

预后

急性动脉栓塞的预后取决于受累管的大小患者的年龄、侧支环情况以及恢复再灌注的时间髂、动脉急性栓栓塞取栓术的死亡率10%~15%,肢率5%~20%。

死亡原因要是心脏力衰竭球囊导管取栓术的救治率为95%,存活率为84%。当较大的动脉栓塞时不用外科治疗效果常常不佳;高龄并且曾动脉栓塞性疾病史的患者预后不良。

预防

1、积极治疗和预防栓的原发疾病是防治周围动脉栓塞的键。

2、在进导管插入和手术的过程中,手法要轻柔,防止使管壁上的斑块落或操作时带入异物造成栓栓塞。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米皮糠

下一篇 副乳乳腺癌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