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米饭花

米饭,原:江南越桔,:夏菠、羊豆饭、小三条筋子树、乌饭、早禾酸、早禾子、糯米饭、杨春树、五桐子,拉丁文:Vaccinium mandarinorum Diels. 杜鹃科、越桔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幼通常无毛,有时被短柔毛,老褐色或灰褐色,无毛。叶片厚革质,卵形或长披针端渐尖,基部楔形至钝,边缘有细锯齿,两面无毛,或有时在表面沿中脉被微柔毛,中脉侧脉纤细,在两面稍突......
目录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4米。幼通常无毛,有时被短柔毛,老褐色或灰褐 色,无毛。叶片厚革质,卵形或长披针,长3-9厘米,宽1.5-3厘米,端渐尖,基部楔形至钝,边缘有细锯齿,两面无毛,或有时在表面沿中脉被微柔毛,中脉侧脉纤细,在两面稍突起;叶柄长3-8毫米,无毛或被微柔毛。总状花序腋生和生腋,长2.5-7(-10)厘米,有多数,序轴无毛或被短柔毛;苞片未见,苞片2,着生花梗中部或近基部,线状披针卵形,长2-4毫米,无毛;花梗纤细,长(2-)4-8毫米,无毛或被微毛;萼筒无毛,萼齿三角或卵状三角或半,长1-1.5毫米,无毛;花冠白色,有时带淡红色,微香,筒状或筒状坛口部稍缢缩或放,长6-7毫米,外面无毛,面有微毛,裂齿三角或狭三角,直立或反折;雄蕊藏,药室部有短,药管长为药室的1.5倍,丝扁平,密被毛;花柱藏或微伸出花冠浆果,熟时紫黑色,无毛,直径4-6毫米。期4-6月,果期6-10月。

生长习性

生于山坡灌丛或杂木林中或路边林缘,海拔180-1 600米,在云南高原常见于海拔 1800-2900米的地

米饭花图册米饭花图册

地理分布

产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模式标本采自湖北巴东。

毒性

全株有毒,的毒性最大,亦能产生有毒蜜。有苦味、辛辣味和臭。牲畜中毒昏迷、呼吸麻痹、运动神经末梢麻痹呕吐和朋,痉挛[A-1]。小腔注射0.5g/kg的水提取物后,出现流涎、出汗、四肢外展、爬困难、仰头以及;步态不稳抽搐死亡。

本科概况

本科约54属1700余种,分布极广,产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和北半球的亚带。中国分布较多,约15 属550余种,以西南山区为中,遍布全国。 杜鹃科有毒种甚多,中国约9属100种以上,集中于杜鹃亚科(Rhododendroideae)和缑木亚科(Andromedo—ideae)的子属(Criln'odendronW.W.Smith)、米饭属(LyoniaNutt.)、马醉木属(PierisD.Don)和杜鹃属(RhododendronL.)。杜鹃属的有毒种类最多,而且不少种仅为中国所有。中国古代的药专著中早已记载过本科植物的毒性,东汉(公元五年)幻申农本草》中将“羊踯躅”列为大毒“下品”药物。明《本草纲》详细地记载了它的毒性:“大毒。羊食其,踯躅而死,曾有人以其饮,遂至于毙也”。在南农村已用作杀虫农药。杜鹃植物剧毒种类较多,要作用于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人、畜常见中毒症状流涎呕吐腹痛腹泻跳缓慢、头晕呼吸困难、肢端麻痹运动失调,严重中毒时还出现角弓反张昏睡,因呼吸抑制死亡。虽然杜鹃植物的毒性很大,但由于它们多为灌木,大都杂生于山地林中,因此能直接构成危害入、畜的种类并不太多。人的中毒往往只发生在部分可供药用或食用的植物,如大白杜鹃植物,在西南部分地区是民间的传统蔬菜,腌或鲜食,但因加工不当食用可致中毒。又如子,又“半天昏”等植物,草医用于治疗湿腿痛,可因服量过大而中毒蜂蜜中若带入这类植物花粉也能造成不幸的后果“’。常见危害牛、 羊、猪等牲畜的是羊踯躅、小果米饭大白杜鹃等小灌木或常绿灌木,当早春或冬季缺乏饲料,牲畜饥不择食而发生中毒。除上述常见几种植物外,杜鹃科有毒植物大多数是一些不常见的种,大都没有中毒,报道,但毒性测定可以看出它们仍有剧烈毒性,存有潜在危害,如长苞美丽马醉木、尾白珠和蓝果杜鹃等。杜鹃植物的成分过一百来年的研究,特是六十年代以来在成分的分离、结构鉴定和毒理机制等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已确定的重要有毒成分是四环二萜毒素,在所分出的六十多种有毒成分中,绝大多数均属这种结构类型。它们毒性大、数量多、分布广泛,还特集中于某些属或种,并且仅为本科所有,是一类很有特色的天然高毒性化物。也是本科植物分类的一个很有价值的信息。此外,其他成分有挥发油、 黄酮、三萜、酚类和鞣质等。在研究治疗慢性气管炎的草药中发现不少杜鹃植物都有较好疗效,其有效成分挥发油和黄酮,已临床应用。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可将杜鹃植物毒素分为下面三类:一、木藜芦烷类这是一类由C5—C7—C6-C5四环骈而成,具贝壳杉烷(kaurane)(34—1)变型结构母核的二萜,一般统称为木藜芦烷(grayanane)(34—2),也可称为授木烷(andromedane)或全氢奠(perhydroazulene),包括了50余种有多位取代基团、多羟基的极性物,详见表34—1。二、木藜芦酚类包括木藜芦酚A(34—18)、B(34—19)、C、D(34—20)(1eucotholA—C),灰安酚A(34—21)、B(34-22)(8rayanolA、B)和木藜芦烷酚A(grayatholA)(34-23)三种类型的七个化物,均来自植物藜芦[30—33]。木藜芦酚是C6—C6-C6-C5,四环骈的蒽型二萜,也属贝壳杉烷的一种变型结构。灰安酚为具有一个大十元环的三环二萜。三、二萜甙和双苯基黄酮甙二萜甙包括从木藜芦中分出的木藜芦甙A、B、C、D(34—24)(grayanosidcA—D)和从日本马醉木中得到的马醉木甙A、B(34—2,5)(PierosideA、B),这是一类新型的二萜甙[7,19,34]。双苯基黄酮甙有波赖奥甙(Poriolide)(34—26)和异波赖奥甙(isoporiolide)(34—17),均从LeutothoekesiskeiMiq中分出,这是一类的环甙,在天然化物中较为少见[35,36]。杜鹃植物毒素和它们的原植物起的中毒症状相似,但潜伏期短并更具有特征性,要有剧烈流涎、扭体和呕吐等肠中毒症状和颈后倾、运动失调角弓反张呼吸抑制惊厥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同时,很多毒素都有较强的降压和减慢率等心血管系统作用。部分毒素的急性毒性见表34—2。从表34—2中可以看出,杜鹃植物毒素,特是木藜芦烷类毒素的毒性都很大,对小腔注射LD50大都在1mg/kg以下。波赖奥甙有着和木烷类完全不同的结构,但急性毒性也较大。在天然非生物碱毒素中,杜鹃植物毒素的毒性是很人注的。木藜芦烷类毒素是 心脏神经系统毒素。它们直接作用于心脏,既能增加. 的收缩力,也能因对心脏有触发活性而产生快速律失常以至抑制心脏跳动而死亡[38,42]。同时,它们也是一类影响运动系统的高强度梭兴奋,作用于梭某个特定部位,使其传人神经的生物电冲动频率增加,干扰单突触反射和丁—传出神经系统,使中毒 动物出现颈后倾、运动失调惊厥等特殊体态[41]。杜鹃科二萜类毒素作用于膜上碱受体的离子调部位,有可逆地去极化激活作用,特异地增加梭等部位的神经细胞和肉细胞静息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提高细胞膜钠的浓度,从而影响神经冲动的传导。这种机制和海洋动物毒素西加毒素以及箭毒蛙毒素相似,并可以由河豚毒素起非竞争性拮抗而使此种去极化减弱或消失[42-45]。木藜芦烷类毒素的高毒性和特殊作用机制与其化结构有着密切的系,产生高毒性的基本因素是这类毒素分子的立体结构特性,其次是各种取代基团的位置和数,尤其是能改变亲水性大小的羟基、环氧基等的位置和取向对毒性有较大的影响。此外,各种取代基团在体代谢的稳定性对毒性也有一定的影响[37,38,41,43-47]。对杜鹃科有毒植物及其毒素的研究正日趋深入,这一类毒素已作为 神经药理研究的工具而受到重视。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