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 动脉狭窄,心血管疾病,是作为液由心脏通向和头其它部位的管的颈动脉,出现狭窄的症状动脉狭窄多是由于颈动脉的粥样斑块导致的颈动脉管腔的狭窄,其发病率较高,在60岁以上人群中患动脉狭窄者约占9%,多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和动脉起始段。动脉狭窄的常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即颈动脉成斑块,当这些斑块增大或破裂时,就会造成动脉狭窄或栓塞,使远端灌注压下降,导致低灌注性梗死。动脉狭窄......
目录

疾病概述

  动脉狭窄的常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即颈动脉成斑块,当这些斑块增大或破裂时,就会造成动脉狭窄或栓塞,使远端灌注压下降,导致低灌注性梗死。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为动脉的起始部。研究显示,动脉狭窄同侧梗塞的发病率高达90%-95%,同时动脉狭窄是进性卒中的重要因素。 动脉狭窄症本身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常不易发现,一些病人可表现因部缺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在早期的临床表现有突然发作的麻木、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上肢或下肢无力、面麻痹和单眼突然发黑等,如发生在语言中枢侧大脑半球,可起语言障碍。这种症状出现仅数分钟,也可数小时,但在24小时完全消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小中”,或称为一过性症(TIA)。严重者将出现梗塞的症状,可起死亡或遗留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偏盲感觉障碍等。反复腔隙性梗塞除偏瘫、失语外,还可发生管性痴呆

疾病病因

  动脉狭窄的病因要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及纤维发育不良等,其他病因外伤动脉扭转、先天性动脉锁、肿动脉动脉周围炎、放疗后纤维化等较少见。在西,约90%的动脉狭窄性病变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在我国,动脉炎也是动脉狭窄的常见病因

疾病病理

  最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总动脉起始段,此外还有动脉虹吸部、大脑动脉大脑动脉等部位。一般认为,颈动脉斑块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一条途径是严重狭窄的颈动脉造成流动力的改变,导致大脑相应部位的低灌注;另一条途径是斑块中微栓子或斑块表面的微栓塞。上述二者机制何者更占优势,前观点尚不一致,但多数认为斑块狭窄度、斑块特征均与血症状之间密切相,二者共同作用诱发神经症状,而狭窄度与症状系可更为密切。

临床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动脉狭窄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存着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头动脉炎造成的动脉狭窄多见于青少年,尤其是青年女性。损伤或放射起的动脉狭窄,发病前有相应的损伤或接受放射照射的病史。临床上依据动脉狭窄是否产生血症状,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两大类。

症状动脉狭窄

  (1)部缺血症状:可有耳鸣、眩晕、黑蒙视物模糊头昏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嗜睡、多梦症状。眼部缺表现为视力下降、偏盲复视等。

  (2)TIA 局部的神经功能一过性丧失,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感觉或运动功能短暂障碍,一过性单眼失明或失语等,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h 完全恢复。影像检查无局灶性病变。

  (3)缺卒中:常见临床症状有一侧肢体感觉障碍偏瘫、失语、神经损伤,严重者出现昏迷等,并具有相应的神经系统的体征和影像特征。

症状动脉狭窄

  许多动脉狭窄患者临床上无任何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有时仅在体格检查时发现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或颈动脉处闻及管杂音。无症状动脉狭窄,尤其是重度狭窄或斑块溃疡被公认为“高危病变”,越来越受到重视。

疾病治疗

动脉狭窄的治疗要包括危险因素的控制、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介入治疗。

危险控制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常常是全身管病变的一部分。因此,控制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是动脉狭窄治疗的基础。要包括:适当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戒烟、少饮理的控制压、糖、脂等。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则要包括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抗聚集药物。临床上常用的为他汀类调脂药物以及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除此以外,药物治疗尚包括针对危险因素如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只能起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尽量减少成,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的的,从而降低事件的发生,并不能从本上去除斑块,或是达到恢复组织流的的。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要指颈动脉膜切除术(CEA)。是前唯一可以达到去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重建正常管腔和流的法。到上个世纪80年代,欧美许多中始对CEA进系统研究,多项多中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显示,CEA对于重度动脉狭窄和症状性中度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现在,北美每年CEA可达到17万,已成为治疗动脉狭窄的首选案。是颈段动脉狭窄治疗的“金标准”。

介入治疗

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设备和器械的进步,颈动脉支架管成术(Carotid Stenting Angioplasty, CAS)逐渐展和普及,并有取代CEA的趋势。颈动脉支架要是以介入技术为基础,采用球囊或是支架扩张颈动脉的狭窄部位,从而达到重建颈动脉流的的。

鉴别诊断

动脉狭窄的诊断要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以及影像检查来确定。要应用于临床的影像检查要包括对管的检查以及对组织的检查两个面;而对于斑块的性质以及液流变的影像研究则为未来的研究向。

管影像检查

要应用于颈动脉管影像检查要包括:颈动脉超声、颅彩色多普勒、CT管成像(CTA)、数减影管造影(DSA)。其中,DSA为检查的“金标准”。

组织影像检查

动脉狭窄导致的组织性改变,要应用于临床的组织检查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平扫及弥加权成像(DWI)。

除此以外,前已有基于核磁共振的应用于临床的斑块性质检查法,要是指多序列核磁显像,利用不同扫描序列核磁共振对于不同组织的敏感性,检测斑块的要成分特点。但在临床上尚未普及。

诊断

对于动脉狭窄的鉴诊断,要包括症状上的鉴以及部位上的鉴症状要与其他病变如:颅占位、癫痫发作以及其他管病等。部位上的鉴要指并其他管狭窄性疾病时需要判断动脉狭窄是否为导致组织的“责任管”。

并发症

  大规模临床资料显示,50%的动脉狭窄增加4%短暂性发作和卒中的危险性。

疾病预防

  据国外研究报道,无症状的严重动脉狭窄(>70%)者1 年卒中的危险达2%~5%,伴有溃疡斑块者每年卒中率达7.5%。伴有卒中发作的动脉狭窄者,1 年卒中复发率达59%,在欧美约35%的缺管病是由动脉狭窄起的。

  1.因为本病最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外伤和放射性损伤等,所以积极治疗和预防原发病是预防本病的键。

  2.发现有明显的动脉狭窄可以做颈动脉皮腔管成术或颈动脉支架成植入术,以消除潜在的栓子来源,防止卒中的发生。

流行病学

  卒中为当今成年人致残的首要病因,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的第三大致死病因卒中给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济和理负担,预防和治疗卒中是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流研究显示,在欧美国家,卒中的年发病率为200/10 万,其中80%为缺卒中,20%为出卒中。在缺卒中患者中,大约有半数存在着同侧颅外段动脉狭窄。在所有卒中患者中,超过20%~25%中的发生与颈总动脉分叉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直接的系。有症状动脉狭窄卒中年发生率为12%,5 年发生率为30%~50%。对无症状动脉狭窄自然病程的研究发现,有83%的患者发生卒中前并无血症状,但约有3/4 卒中患者颅病变的同侧存在着严重的动脉狭窄。虽然我国尚无该面大规模的流调查资料,但国的一组资料表明,我国患者中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动脉狭窄,颈动脉病变与血症状之间亦有密切系。卒中的发生与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资料显示,50%的动脉狭窄增加4%短暂性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卒中发生的危险,75%的动脉狭窄增加10.5%~18%的TIA 和卒中危险,85%的动脉狭窄在6 月后增加35%的TIA 和卒中危险,1 年后TIA 和卒中危险则增加至46%。此外,特殊的类型斑块如软斑块、斑块溃疡及斑块等也能增加卒中的危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