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烧伤感染

烧伤后,皮肤作为人体抵御微生物入侵的天然屏障被破坏而出现细菌感染。常见细菌为金黄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弗氏枸橼酸杆菌、硝酸盐阴性杆菌以及其他肠道阴性杆菌,严重烧伤还可能出现毒菌,感染厌氧菌和病毒感染。烧伤后皮肤做为人体抵御微生物入侵的天然屏被破坏,而且坏死的皮肤组织又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的“培养基”。因此,烧伤创面极易感染近年来,由于烧伤休克救治水平的提高,休克死亡率明显下降而烧伤感染却成为严......
目录

概述

烧伤后皮肤做为人体抵御微生物入侵的天然屏被破坏,而且坏死的皮肤组织又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的“培养基”。因此,烧伤创面极易感染近年来,由于烧伤休克救治水平的提高,休克死亡率明显下降而烧伤感染却成为严重烧伤要死亡原因。烧伤感染的防治是烧伤治疗的键。

病因

1.烧伤创面途径

烧伤创面由于存在大量的坏死与变性组织,细菌定植不可避免,当细菌局限于表面渗出液或液化的坏死组织时,对全身的影响较小,但如果侵入到邻近活组织且达到一定细菌数量时,就会出现全身症状,一般称为“烧伤创面侵袭性感染”或称“烧伤创面脓毒症”。

2.呼吸道感染

吸入性损伤起不同程度的呼吸道充水肿,以及气管膜的坏死落,导致呼吸道感染与扩成为感染源。此外,由于胸部焦痂的限制,长期卧床液坠积而起呼吸道感染,特是小儿及老年患者更易发生。

3.肠源性感染

肠源性感染的发病机制复杂,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诱发,如肠黏膜屏障损伤、肠道菌群失调、免疫功能下降等。国者已成共识,即严重烧伤后细菌、内毒素通过肠黏膜移位至肠黏膜淋巴结、门静,且可激活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过去人们将这些细胞视为单纯清除异物、抵御感染的清道夫,而实际上它们是一类多功能的分泌细胞,被激活后可以释放一系列具有直接细胞毒性或有很强生物活性的物质。它们或是直接攻击靶细胞,或是进一步调免疫物质释放影响各种生理活动,如体温、代谢等。总的结果是造成机体剧烈的炎症反应,并可表现为高热、高动力型环、高代谢等脓毒症的临床症候群。

4.静导管性感染

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往往需深静置管或静,不仅可炎、化脓性栓性炎,而且是血症乃至脓毒血症源。

5.深部的组织坏死

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肉坏死很易诱发感染,有时甚至发生气性坏,威胁患者的生命。起深部肉坏死的常见原因有:①Ⅲ度烧伤肉坏死;②环状焦痂致进肉缺及坏死;③烧伤常致深部肉坏死;④烧伤挤压伤;⑤继发于管栓塞的肉坏死。

6.医源性感染

由于医疗操作不当起的感染不可忽视,常见的有:①输液输污染;②气管后呼吸道管理不当所致的感染;③留置导尿管起的逆感染;④喂食呕吐起的误吸所致呼吸道感染等。

临床表现

1.创面感染的局部症状

对创面的观察是判断局部感染的要手段,创面感染的常见症状为:

(1)不同的细菌感染可以产生不同的变化,金黄葡萄球菌感染为淡黄色黏稠分泌物;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为浅咖啡色稀薄分泌物;绿脓杆菌感染为绿色蓝绿色有甜腥气味的黏稠分泌物;厌氧菌感染可以嗅到粪臭味。

(2)创面出现暗灰或黑色的坏死斑,如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创面常出现坏死斑。

(3)由于细菌侵犯深层的管导致缺坏死,创面加深,创面延迟愈

(4)焦痂提前潮解落或出现虫咬样变化,表示局部有感染的发生。

(5)出现于痂皮或焦痂创面上的灰白斑点,多表明有真菌感染。斑点向创面迅速发展融状的绒毛状物。表面色泽渐渐明显呈灰白色淡绿色、淡黄色或褐色,数日后在创面上呈现一层薄粉状物。

(6)痂下出现脓液或脓肿,如金黄葡萄球菌感染时,痂下可发生脓肿。若痂下为绿色有甜腥气味的脓液时,多为绿脓杆菌感染。

(7)金黄葡萄球菌或真菌感染均可以使肉组织坏死,而绿色杆菌感染肉创面上可以再现坏死斑。

(8)创面周围出现红肿、出点或坏死斑。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创面边缘多有明显的炎性反应。

2.全身性感染的发病期

全身性感染据发病时期可以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两者发病特点和影响因素不同:

(1)早期感染烧伤后两周,发病者属早期感染。这一阶段侵袭性感染发生率高,是全身侵袭性感染的发病高峰。早期感染发病急,特休克期发病者,其临床表现往往与烧伤休克相混淆。如搏加快、呼吸急促压下降等。早期感染多表现为低体温、精神抑制等低反应状态。

(2)后期感染烧伤两周以后发生的感染属后期感染。发病率比早期低,要与创面处理不当和不理应用抗生素。另外全身养支持疗法不当、蛋白及热量摄入不足致使机体长期消耗衰竭也是后期发生感染的要原因。后期感染多表现为高体温、精神亢奋等高反应状态。

3.侵袭性感染

侵袭性感染的临床表现复杂,大致可归纳为高反应型和低反应型两种。要表现为:

(1)精神状态高反应型患者可表现为高度兴奋、谵妄、幻视、幻觉、严重时出现狂躁。低反应型患者为抑制状态,表现为少语、嗜睡甚至昏迷

(2)体温严重烧伤患者由于超高代谢,体温常维持在37℃~38.5℃,并不一定说明正发生侵袭性感染。若体温高达39℃或降至36℃以下就应注意是否发生感染。

(3)搏加速,可达150次/分以上,病危期搏缓慢,提示预后不良。

(4)呼吸呼吸变化是重要的特征,表现为呼吸急促或呼吸浅快或翼扇动等呼吸困难症状

(5)肠功能食欲不振是普遍的症状,有的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较少见,若出现麻痹导致腹胀则是特异的症状

(6)压下降多为脓毒性休克,说明病情较危重,但部分患者压无明显变化。

(7)创面变化结创面的变化可以诊断为侵袭性感染,多表现为分泌物增多且有特殊气味,焦痂潮解落、肉水肿、溃烂、痂下积脓等。

(8)坏死斑创面及正常皮肤可出现出点坏死斑,呈暗红色或灰黑色坏死斑,可由细菌或真菌起,是预后不良的指征。

4.全身性真菌感染

(1)精神状态多为兴奋状态,有时出现幻觉谵妄、淡漠或志恍惚,有时却完全正常,志清醒,严重者最后也可昏迷

(2)体温多为稽留热或弛张热,若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热型则可能不典型。发热前有轻微的寒战,晚期或临终前可出现低体温状态。

(3)率增快,与体温波动相适应,有时达140次/分,后期力衰竭或搏骤停。

(4)呼吸明显加快(40~50次/分),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真菌侵袭部时可闻及干湿啰音

(5)消化道表现多数患者食欲不振恶心困难、水样腹泻、黏液样便或柏油样便、口腔黏膜出现炎症、溃疡成不易落的伪膜,液黏稠呈冻状。

(6)创面变化真菌可在创面上褐色黑色菌斑,呈或不规则。在正常皮肤上可有小的出点或成弥性红斑。

5.厌氧菌感染

(1)伤风杆菌感染烧伤患者创面污染较严重,常有深层组织坏死,容易并发伤风

(2)性坏患部由于包扎过紧,肢体明显肿胀,有捻发音

(3)无厌氧菌感染

6.病毒感染

首先出现水疱样疱疹,也可为出疱疹,继而溃烂、坏死,一般多发生在深Ⅱ度创面上,也可见于正常皮肤。轻者可自恢复,重者成侵袭性感染侵犯脏,导致死亡。

检查

1.常规

白细胞计数增高或不断下降,中毒颗粒增多。

2.生化

诊断

要依靠临床表现作出早期诊断。

并发症

易出现高钠血症血症等并发症。

治疗

1.积极治疗创面

烧伤创面的坏死组织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创面是感染的要来源,而且烧伤后免疫功能的损害也随着创面愈切痂、植皮覆盖后,大多恢复正常。所以积极处理创面(包括切痂、植皮、局部外用药物,促进创面愈)是预防感染的键。

2.局部用药

3.全身性感染的治疗由于深度烧伤,局部管阻塞,全身应用抗生素难以达到局部控制创面细菌繁殖的作用,单靠静应用疗效较差。而早期局部应用抑菌或杀菌制却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1)免疫疗法为了防治绿脓杆菌感染,应采用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2)验性应用抗生素烧伤患者应用抗生素时应足量、足疗程,果断用药、大撤药。验性应用抗生素,指烧伤感染常见病原菌和该时期的烧伤创面细菌的一般资料,并参考细菌耐药现状和据细菌耐药机制,选用可能敏感的抗生素

(3)针对性应用抗生素当已明确病原菌时,应据药物敏感试验理选用抗生素

(4)积极防治并症感染与休克肾衰应激性溃疡有因果系,积极预防和治疗这些并症可以明显减少感染的发病率。

(5)理的创面用药局部外用药物对于控制创面感染意义重大。

(6)尽早切(削)痂、植皮覆盖创面近年来抢救大面积烧伤患者成功的要是早期切(削)痂植皮术。因为坏死组织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切痂就是祛除病灶和感染源,患者免疫功能常随之改善,侵袭性感染得以控制。当然选择适的时机可以提高植皮的成活率,一般张在休克平稳或其他并症基本控制后植皮术,不易导致手术失败和感染扩

(7)养支持疗法理的养支持和代谢调理是防治患者发生侵袭性感染的重要环烧伤后由于创面渗出,丢失大量蛋白质,机体超高代谢,消耗增加,创面修复需要大量蛋白及能量的供给。因而烧伤患者需要摄入高蛋白、高热量的养物质以维持氮平衡。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