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莽草

莽草 莽草(拉丁:Illicium lanceolatum A. C. Smith),红毒茴,俗茴香、披针茴香等,是木兰科八角灌木或小乔木植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LC)物种。莽草高3-10米,条纤细,树皮灰色至灰褐色革质,先端尾尖或渐尖,基部窄楔形叶柄纤细,腋生或近生,红色深红色,花梗纤细,花药分离,果梗长可达6厘米。期4-6月,果期8-10月。......
目录

形态特征

该品平者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为披针、倒披针,长6-15cm,宽1.5-4.5cm,基部窄楔形,边缘微反卷;两面绿色,下面稍淡;叶柄长7-15mm。香烈,味辛,有毒。

分布范围

台湾广东、广西、贵州。生于山坡、山谷或树林下和灌丛中。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新几亚岛有分布。北美种。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种类介绍

莽草中国植物志 正为: 红毒茴Illicium lanceolatum、

日本莽草

Illicium anisatumL.

:白八角莽草、樒、日本茴香日本莽草、Illicium anisatum

八角

Illicium simonsiiMaxim.

八角科Illiciaceae八角

:野八角八角果、臭八角、川茴香断肠草莽草、山八角土大香、西南八茴香云南八角八角土八角、野茴香

红毒茴

Illicium lanceolatumA. C. Smith八角科 Illiciaceae

八角莽草红毒茴、八茴香、大茴、毒八角断肠草、红茴香茴香、老、木蟹、木蟹柴、披针八角、披针茴香、山八角、山大茴、山桂花、山木蟹、莽、土八角、土大茴、狭茴香、野八角、野茴香、野猫柴、窄茴香、木蟹树、披八角、披针红茴香、披针茴香、披针红苘香、山茴香

粽叶

Thysanolaena latifolia(Roxb. ex Hornem.) Honda

禾本科 Gramineae粽叶芦属

粽叶芦、莽草、扫帚草、棕叶芦粽叶草、tiger grass

药用价值

莽草

、果均有毒,果实,尤其是果壳毒性大。莽草中毒多因将其果误作八角食用而起。其毒害作用为直接刺激消化道粘膜,消化道吸收进入间脑、延,使呼吸中枢和管运动中枢功能失常,井麻痹运动神经末梢,严重时损害大脑中毒症状类似癫痫要是惊厥,尚有精神作用,临床表现为有恶心呕吐渴、腹泻头痛、眩晕、狂躁不安、幻视、律失常、四肢麻木呼吸急促、严重时四肢抽搐[4]、惊厥[4]、角弓反张[4]、[4]、尿闭[4]、昏迷[4]、瞳孔大。[4]可能压突然下降[4],死于呼吸衰竭惊厥状态。[4]尸检见指甲青紫,面部及枕部皮下出莽草慢性中毒的特点是发病缓慢,无肠道症状,均以失眠始,有头昏精神不振、全身无力、惊慌不安。幻听幻视、胡言乱语、阵发性惊厥、全身虫爬感、四肢不自抽搐以及志不清。狗、猫、小等动物的中毒症状与人相似,尸检发现:狗部有出性梗塞、浮肿、浆液膜下溢血瘀血,小暗红。小腔注射的LD50:果实0.7g/kg,果皮0.5g/kg,种子2.17g/kg,4.6g/kg,皮5.1g/kg;皮下注射的LD50:果实0.66g/kg;静注射的LD50:果实0.425g/kg。果实水浸种子对猫和狗灌致死量(LD)均为0.4g/kg,果实对小半数惊厥量(CD50)为0.813g/kg。人服种子5~8粒可中毒莽草的毒理作用与印防已毒素相似,是一种痉挛毒,作用部位在脑干的延部分,中毒症状是痉挛,其次有恶心呕吐小便失等一系列自神经系统症状;但莽草中毒的潜伏期和持续时间都比印防己毒素长,对巴比妥钠有良好拮抗作用。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研未调;或水熏洗、含漱

1.《山海》:葌山,其下多青雄黄,有木焉,其状如棠而赤莽草,可以毒

2.《范子计然》:莽草出三青色者善。

3.《吴普本草》:(莽草)生上谷山中或冤句,五月采。

4.《本草图》:莽草,今南中州郡及蜀川皆有之。木若石南稀,无实。五月、七月间采阴干。一说藤生,绕木石间。古毒痹,皆用WANG草。今医家取其汤热含,少倾间吐之,治牙齿虫甚效。此木也,而《尔雅·释草》云,葞,春草,释曰,药草、莽草也。郭璞云,一草。WANG音近故尔。然谓之草者,乃蔓生者是也。

5.《梦溪笔谈》:世人用莽草者种类最多,有大如手掌者,有细者,有光厚坚脆可拉者,有柔软而薄者,有蔓生者,多是谬误。《本草》:'若石楠,而稀,无实'。今考木若石楠,信然。稀无实,亦误也。今莽草蜀道、襄、汉、浙江湖间山中有,稠密,团栾可爱,光厚而香烈,红色,大小如杏花,六出,反卷向上,中有新红蕊,倒垂下,满树垂动摇摇然极可玩。襄汉渔人竞采以捣饭饴,皆翻上,乃捞取之。

6.《纲》:此物有毒,食之令人选罔,故各。山人以毒,谓之莽。古治小儿伤寒莽草汤。又《琐碎录》云,思村王氏之子,生七日而两缩入,二医云,此受而然也。以硫黄、茱萸、大蒜研涂其,以WANG草、蛇床子烧烟熏其下部而愈也。莽草雌黄雄黄而有毒,误食害人,惟紫河车磨水服及黑豆汁服可解,豆汁浇其即烂,性相制也。

7.陶弘景:(莽草)上谷远在幽州,今东间处处皆有。青、新(新一作辛)烈者良,人用捣以和米纳水中,吞即死浮出,人取食之无妨。

8.《本》:头风肿,乳肿(一作乳痈),疝瘕,除结,疥瘙。杀虫

9.《录》:疗喉痹不通,乳难,头风痒,可用沐,勿近

10.《药性论》:能治疝气肿坠,凝,治瘰疬,除湿。不入汤服。头疮白秃,杀虫。

11.《唐本草》:治难产

12.《日华子本草》:治皮肤麻痹,并浓汤琳。牙痛喉痹,亦浓,含后净漱

13.《本草述》:莽草与金石,在颤振、谵妄胥投之,此愚所谓于血精微之用,的有相须者也,第难与金石例论,为其有毒。时珍之说甚明,不得尝试,外治则无不可也。

14.《本逢原》:莽草大毒,善杀,其性可知。

15.《本》:治疝瘕,荡涤在之宿积也;疗头风,搜逐在外之毒也。但性最猛烈;服之令入瞑眩

16.《千金》:每与茵芋同为搜涤恶之峻,近世罕能用之,惟毒之外,仅以顽痹湿漱虫,然沐时勿令入眼。

功能

、消肿。治头风肿,皮肤麻痹,瘰疬,乳痈喉痹疝瘕,癣疥,秃疮牙痛

①《本》:头风肿,乳肿(一作乳痈),疝瘕,除结,疥瘙。杀虫

②《录》:疗喉痹不通,乳难,头风痒,可用沐,勿近

③《药性论》:能治疝气肿坠,凝,治瘰疬,除湿。不入汤服。头疮白秃,杀虫。

④《唐本草》:治难产

⑤《日华子本草》:治皮肤麻痹,并浓汤淋。牙痛喉痹,亦浓,含后净漱

炮制

《雷公炮炙论》:凡使(莽草),采得后,便取细锉。又生甘草、水蓼二味,并细锉之,用生稀绢袋盛毒木于甑中,上甘草、水蓼同一日,去诸药二件,取出,晒干用之。

性味

辛;性温;有毒。[1]

①《本》:味辛,温。

②《吴普本草》:雷公、桐君,苦,有毒。

③《本草求原》:甘,温,有毒。

莽草①治头风久痛:莽草汤沐之,勿令入。《圣惠》②治未溃:莽草末,和鸡子白,涂纸令厚,贴上,复易,得痛自瘥。《补缺肘后》③治产后乳痈,初得令消:赤小豆莽草。上等分为末,苦之。《效产宝》④治毒肿:莽草白蔹赤小豆。为末,鸡子白调如糊,熁,干即更易上。《药性论》⑤治瘰疬,发肿而坚,结成核:莽草一两。捣罗为末,以鸡子白和涂于帛上贴之,一日二易。《圣惠》⑥治诸贼风,肿痹,五脏。恍惚,并治疥癣杂疮:莽草一斤,乌头附子、踯躅各三两。四物切,以水和苦一升,一宿,猪脂四斤,,三上三下,绞去滓,向以手摩病上三百度。病,可以绵裹塞之。《补缺肘后莽草膏⑦治齿疼,颊肿:莽草五两,水一斗,取五升,热含漱吐之,一日尽。《补缺肘后》⑧治牙齿蚛孔,疼痛不可忍,兼有虫:莽草捣罗为末,以绵裹纳蚛孔中,或于痛处咬之,低头吐津,勿之,其疼痛便定。《圣惠》⑨治小儿风痫,掣瘲戴眼,极者日数十发。又治大人贼风莽草雷丸各一鸡子黄大。化猪脂一斤,七沸,去滓摩痛处,勿近及阴,日凡三四次。《外台》⑩治狗咬昏闷:浸椒水,调莽草之。《便民图纂》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