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经行头痛

头痛中医。是指每次期或前后,出现以头痛症状后消失,称为头痛。多发于妇女。本病属西医前期紧张综征的范畴。慢性盆腔炎患者发生头痛,可本病论治。本病预后一般良好。是指每次期或前后,出现以头痛症状后消失,称为头痛头痛病因,历代医家对此论述较少,仅张璐言其由于“湿为患”,并以二陈加当归炮姜肉桂治之。现代据此病的特点,认为与......
目录

名词解释

是指每次期或前后,出现以头痛症状后消失,称为头痛

历史沿革

头痛病因,历代医家对此论述较少,仅张璐言其由于“湿为患”,并以二陈加当归炮姜肉桂治之。现代据此病的特点,认为与有密切系。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本病属西医前期紧张综征的范畴。慢性盆腔炎患者发生头痛,可本病论治。

病因

本病的病因常见有情志内伤肝郁化火,上扰清窍;或瘀血阻,不通;或素体 虚,时阴益感不足,失所养。

病机

1.肝火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冲脉附于瘀血下聚,冲偏旺,冲肝气上逆,上饶清窍而头痛

2.瘀 情志不畅,失条达,气机不宜,不畅,瘀血留,或正值期,遇饮冷,凝,或因跌扑外伤,以致瘀血阻。足厥阴肝经下注于胞宫,冲肝经瘀血上逆,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因而头痛

3.血虚 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长期慢性失,或脾虚化源不足,失精血亏虚,精血下注冲任,阴益感不足,不上荣于失所养,遂致头痛

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肾阴虚者以针刺,平补平泻或补泻兼施。

: 百会、元、俞、太溪、三阴交。

加减:肾阴虚、肝阳上亢者加池、太冲、涌泉疏肝理气

临床表现

每逢月经期或前后,即出现明显之头痛,周期性反复发作,后辄自止。疼痛的部位或在,或在头部一侧,或两侧太阳;疼痛的性质有掣痛、刺痛、胀痛、绵绵作痛,因人而异,严重者剧痛难忍。

诊断依据

1、头痛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2次以上。

2.头痛大多为单侧,或左或右,亦可见于两侧太阳或头部。

病证鉴别

1、眩:头痛不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压增高。

2、脑瘤头痛不随月经周期呈规律性发作,并有部受压所致肢体麻木、瘫痪等见症。

3、偏头风[痛]:头痛或左或右,反复发作,来去突然,疼痛剧烈,与月经周期无明显系。

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

妇科检查: 无异常。

助检查: 可CT检查排除颅占位性病变。

辩证要点

本病以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头痛为辨病依据。临床上有虚实之分,疼痛时间、疼痛性质,辨其虚实: 大抵实者多痛于前或期,且多呈胀痛或刺痛; 虚者多在后或将净时作疼, 多为头晕隐痛。

治疗原则(要点)

治疗以调理气为大法,实证行气以止痛,虚证者补以止痛。

症治分类

1、肝火

症状头痛,甚或掣痛,头晕眩,月经量稍多,色鲜红烦躁易怒,口苦干,舌质红,苔薄黄,弦细数。

治法:清热熄风

代表:羚羊钩藤汤。

常用中药: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贝母、竹茹、生地黄白芍茯神甘草

加减:若肝火旺,头痛剧烈者,加龙胆草、石决明以清泄肝火。平时可服杞菊地黄养肝以治本。

2、

症状:每逢前、头痛剧烈,痛如椎刺,色紫黯有块,或伴疼痛拒胸闷不舒,黯或尖边有瘀点,细涩或弦涩。

治法:化瘀痛

代表通窍汤《医林改错》。

常用中药: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麝香生姜、红枣。

3、血虚

症状期或头晕,头部绵绵作痛,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心悸少寐,疲乏力,淡苔薄,虚细。

治法:养

代表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

常用中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加减:头痛日久,加鹿角龟甲以填

转归预后

本病治疗得当,可减轻头痛

预防调护

1.调情志 保持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肝气上逆。

2.适劳逸 期不适宜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伤脾气

临证备要

本病属西医经前期紧张综征的范畴。现代研究认为,本病或由分泌的变化起。

头痛月经病中常见病之一,临床则以肝火旺、气滞瘀多见,必须抓住其虚实候的辨证要领进辨证,常以头痛发生的时间辨虚实头痛的部位及性质定属性,用药时宜适当加入药。如前痛多属阳明,加葛根白芷; 两侧头痛,属少阳,加柴胡蔓荆子; 头痛属厥阴藁本、吴萸、川芎; 后痛属太阳,加羌活独活藁本。痛时昏重,呕恶涎,加半夏天麻苍术、制星; 痛时畏,头冷欲裹,加当归吴茱萸细辛鹿角肉桂头痛缓解后及平时,应养柔肝以治本。另外选用药时须注意宜忌,头为诸阳之会, 用药宜以轻清上之品,不可过用重镇潜阳,以免重伤阳。亦可采用阶段性的治疗法,即平时以疏肝健脾、固为法,随症加减用药,实证头痛前期及初期以疏肝或通窍活正治之法。期因事既头痛往往逐渐缓解,可和,加用三七粉、丹参以利虚证头痛,重在平时调补

文献摘要

《张氏医通·头痛门》: 每遇头痛满,怔忡,食之减少,肤不泽,此湿为患也,二陈汤当归炮姜肉桂

医案选读 

《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医案》: 李某,女,28岁,已婚,1972年8月6日初诊。婚后3年迄今未孕育,近2年来,每于前数天始头疼,逐日加重,至潮第1天往往痛如劈裂,苦不可耐,常须注射止痛,并服镇痛、镇静药,以求缓解痛苦。第2天后辄病势递减,净渐止。发作时伴头晕失眠泛恶烦躁易怒,不欲睁,腰酸肢楚,口干,乳房作胀。平素月经周期或提前或错后,量中等,色红间块。末次月经在7月10日。就诊时期将届,正值头痛发作,边尖红,苔薄黄少津,细弦而数。 辨证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治拟平潜阳,滋水涵木,疏风定痛之法。

: 钩藤菊花 (后下)、白蒺藜各 9g,生石决明 24g,杭白芍、厚元参、细生地各15g,女贞子9g,香白芷细辛各1.8g,生蔓荆子香附米、紫苏梗藁本川芎各6g。2,水服。

二诊 (8月8日)

药后头痛头晕均减,烦躁渐安,大便通畅,惟仍乳胀腰酸,小坠感。弦细略数,苔现薄润。此汛欲潮之候,拟予平潜阳以养之法。

: 钩藤、白蒺藜菊花各9g,生石决明 24g,川芎藁本各6g,川荜茇6g,杭白芍15g,全当归12g,女贞子9g,紫丹参15g,怀牛膝9g,香附米、柴胡各9g,3 ,水服。

三诊 (8月20日)

服后,于8月11日月经来潮,量较既往为多,来6天而止,潮第1 天仅有轻微头痛。现腰酸乏力,睡眠不实,食纳欠佳,舌苔薄白,脉象细弦。治拟滋,调理

: 钩藤、白蒺藜各9g,香白芷 6g,女贞子、山萸肉、杭白芍各9g,广寄生、川续断、秦当归各12g,白术、云茯苓、干佛手各9g,焦三仙各9g。5,水服。

嘱下次前10 天服二诊,日服1 ,至潮后停服。 后再服三诊5-10。如此调理2个周期,头痛未发作,月经恢复正常,停药后观察半年, 亦无反复。

头痛临床较为常见,发病每与肝气郁滞,肝火上炎,肝阳亢盛等因素有。本例前头疼头晕烦躁少寐,腰酸肢楚,口干不欲睁,诸症皆因肾阴亏,水不涵木,冲上逆,挟肝阳上扰清窍所致。为刚脏,体阴用阳,喜柔恶刚,故药用钩藤菊花、生石决等平潜阳; 杭白芍、元参、生地、女贞等滋柔肝,使亢阳得潜,则冲逆可降。又, “挟”,“布两胁”,木失养,往往导致肝气郁结,故有两乳作胀 呕恶纳呆等症,因用白蒺藜 香附米等疏肝解郁,和宣中。中以小量白芷荜茇、蔓荆等药辛定痛,以治其标,且与大量滋阴潜阳药相依,不仅可以制其烈之性,且可共奏止痛之功。二诊欲临,肝阳渐熄,遂以养之药,使来通畅,则冲不复上逆。三诊滋,调理,俾旺,肝阳得潜,则无复发之虞。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