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比木
形态特征
矮灌木或很少为乔木,高1.5-5(-10)米,茎褐色,枝条灰绿色,圆柱形,稀具棱,嫩枝被糙伏毛,后变无毛。叶片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长(7-)10-15(-24)厘米,宽2-4.5(-6)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薄革质,表面暗绿色,具光泽,背面淡绿发亮,干时通常反曲,黑色,幼时被金黄色糙伏毛,背面较密,老时无毛,侧脉6-8对,弧曲上升,在远离边缘处网结,和中脉通常亮黄色,在背面十分突起,常被长硬毛,叶柄长1-3厘米,上面具宽深槽,至少在槽里被糙伏毛。聚伞花序顶生,花序轴通常平扁,被长硬毛。花萼绿色,钟形,长约2毫米,膜质,5裂齿,裂齿三角形,外面疏被糙伏毛,边缘具缘毛,果时略增大;花瓣黄色,条形,长6.3-7.4毫米,宽1-2毫米,先端反折,肉质,长1毫米,外面被糙伏毛,里面被长柔毛;花丝长4-5毫米,基部稍粗,花药卵形,长约1毫米;子房近球形,密被长硬毛,在开花期径1.1-1.4毫米,花柱绿色,长1.5-2毫米,柱头头状;花盘肉质,具不整齐的裂片或深圆齿,里面疏被长硬毛,果时宿存。核果椭圆形至长圆状卵形,稍扁,幼果绿色,转黄色,熟时为红色,长1-2厘米,径0.6-0.8厘米,先端明显具鳞脐,通常在成熟时被细柔毛,内果皮薄,具皱纹,胚乳具臭味,长为种子的一半,子叶卵圆形,宽3.5-4毫米,胚根圆柱形,长2毫米。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50-)450-1600(-2500)米的林中。
分布范围
药材信息
版本1
【来源】为茶茱萸科植物海桐假柴龙树(Nothapodytes Pittosporoides(Oliv.) sleum.)的根皮。
【中药化学成分】含喜树碱(camptothecine)及喜树碱的甲氧基衍生物。
【植物形态】海桐假柴龙树:灌木,嫩枝有毛,后变平滑。叶互生,叶片长椭圆形,长6~11厘米,宽1.5~3.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平滑或在中脉上有疏生粗毛,下面在侧脉上有疏生粗毛,具短柄。聚伞花序顶生,以多花合成,具有短总梗;萼片5齿裂,外面被疏生粗毛;花瓣5片,基部连合,淡黄色,外面有粗毛,内面有柔毛;有臭气;子房密生粗毛。核果椭圆状,先端有钝状突起。
【采集】全年可采。
【性味】性温,味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患处。
【选方】
版本2
《中华本草》:马比木
【拼音】 Mǎ Bǐ Mù
【英语】 Pittosporumlike Nothapodytes,Root-bark of Pittosporumlike Nothapodyte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othapodytes pittosporoids (Oliv.) Sleum.[Mappia pittosporoides Oliv.]
【原形态】马比木 矮灌木或很少为乔木,高2-3(-10)m。枝有棱,被短柔毛,后变无毛,芽被柔毛。叶互生或枝上部近对生;叶柄长1-3cm,上面具宽深精,槽里被糙伏毛;叶片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长7-24cm,宽2-4.5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暗绿色,具光泽;中脉下凹,侧脉6-7对,弧曲上升,远离叶缘处网结。花两性或杂性,聚伞花序顶生,长约7cm,总梗、分枝、花序轴通常扁平,被粗伏毛,花梗长1-2mm;花萼绿色,钟形,长约2mm,外面稀被粗伏毛,5裂齿,裂齿三角形;花瓣黄色,线形,反卷,长约7mm,宽约2mm;雄蕊5,长约5mm,花丝长4-5mm,基部稍粗,花药卵形;子房近球形,被长硬毛,花柱绿色,长约2mm,柱头头状;花盘肉质,具不整齐裂片或深圆齿,里面疏被长硬毛,果时宿存。核果椭圆形,稍扁,幼果绿色,转黄色,熟时为红色,长1-2cm,径0.6-0.8cm,先端明显具鳞脐,有萼宿存。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450-(2500)m的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化学成份】含喜树碱(camptothecine)及喜树碱的甲氧基衍生物。
【性味】温;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患处。
【附方】 1.治浮肿:公黄珠子、折耳根、苦蒜果各五钱。煨水服。2.治小儿疝气:公黄珠子三钱。煨水服。3.治关节疼痛:公黄珠子适量。煨水熏洗患处。
【摘录】《中华本草》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