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脂质沉积性肌病

脂质沉积性肌病(LSM)是指在肉中有异常含量的脂质沉积,且为要的病理改变。本病为肉长链脂肪酸氧化过程缺陷所致的代谢性肌病,是神经系统脂肪代谢遗传性疾病的一种表现式。中文脂质沉积性肌病 英文:lipidstoragemyopathy :脂肪贮积肌病 脂质沉积性肌病(1ipidstoragemyopathy,LSM)是指在肉中有异常含量的脂质沉积,且为要的病理改变。本病为肉长......
目录

概述

中文脂质沉积性肌病

英文:lipidstoragemyopathy

 :脂肪贮积肌病

脂质沉积性肌病(1ipidstoragemyopathy,LSM)是指在肉中有异常含量的脂质沉积,且为要的病理改变。本病为肉长链脂肪酸氧化过程缺陷所致的代谢性肌病,是神经系统脂肪代谢遗传性疾病的一种表现式。本病由Engel等1973年首次描述,国曹佩芝等(1990)首先报道2例,此后各地陆续有报道。

流行病学

常见于青少年,成人亦可发病。前国尚未查到权威性的较全面的发病率统计资料。

病因

本病半数患者有家族史,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人体脂肪代谢是全身性的,脂肪代谢障碍可以发生在整个机体,并成为家族遗传性疾病。例如脂质沉积在组织脂质沉积症,表现为脑病征,此型疾病要见于婴幼儿,并常伴以心脏肝脏脏损害。脂质沉积性肌病脂肪代谢障碍累及的一种表现。脂肪代谢生化转变过程中的任何环出现障碍,均可导致脂质在肉或全身各器官堆积致病。起LSM的病因,常见者为肉碱缺乏或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缺乏。

发病机制

肉中的脂质是脂肪和类脂及其衍生物的总称脂肪即三酰甘油;类脂是一些物理性质与脂肪相似的物质,其中包括磷脂、糖脂、固醇和固醇酯等。肉中的脂质,须组织脂肪酶(tissuelipase)逐步水解成自由脂肪酸和甘油以供组织利用。正常在静止和运动时,其能量均来源于脂肪酸在线粒体的β-氧化作用,体的脂肪酸据所含C原子的多少,分为短链(2~4C)、中长链(4~12C)及长链(12C以上)三种肉碱是人体重要的代谢活性物质,98%储存在,其余见于及细胞外液中。肉碱存在于线粒体外膜之间,它有两个基本作用:首先是将长链脂肪酸转移而穿过线粒体膜进入基质进β-氧化;其次是通过调线粒体辅酶A(CoA)和脂酰辅酶A(acyl-CoA)的比值(CoA/acyl-CoA),防止acyl-CoA在线粒体集聚,从而维护膜的稳定性。长链脂肪酸的氧化过程是一系列生物化转变过程。脂肪酸与CoA在线粒体外膜上脂酰CoA成酶(AS)的催化作用下,成高能硫脂键,即活化的脂酰CoA后者并不能直接穿过线粒体膜,而必须依靠位于线粒体外膜侧面上的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carnitinepalmtoyltransferaseCPTⅠ)的作用,将脂酰CoA和肉碱转变为脂酰肉碱(acyl-carnitine)后在肉碱-脂酰肉碱转位酶(carnitineacylcarnitinetranslocase,CT)的催化作用下才能通过线粒体膜进入基质。脂酰肉碱进入基质后又须通过位于线粒体侧面的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Ⅱ(CPTⅡ)的作用,将脂酰肉碱转换为脂酰CoA和肉碱,前者在基质中进β-氧化,而肉碱则再次通过酶的作用流出线粒体膜,以便再次以同样的式使脂酰CoA穿过线粒体膜。因此,肉碱成为长链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基质氧化的运载工具这种环过程称作肉碱环(carnitinecycle)。人体肉碱75%来源于食物,它富含于红肉和类。由肠上皮细胞缓慢吸收,然后进入肝脏。肉碱粪及尿液排出体外,有些则再现于胆汁正常饮食不能满足整个机体的需要,而须源性成。其原料为赖氨酸和甲基赖氨酸,并要在起LSM的病因要为肉碱缺乏或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缺乏但上述脂肪代谢生物化转变过程中的任何环出现障碍,均可导致脂质在肉或全身各器官堆积致病。

病理特点:多采取肉活检标本冻切组织染色法进观察。不论是肉碱缺乏,还是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缺乏的患者光镜下均可发现:HE及改良Gomori三染色显示膜下大量在大小不等的或缺损,油红O染色见该处为脂滴颗粒。ATP酶染色提示脂质在Ⅰ型纤维沉积最多其次为ⅡA型,再次为ⅡB型纤维。其原因可能和Ⅰ型纤维更要依赖脂肪代谢有。Ⅰ型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缺乏的患者,在蛋白尿发作期间,可见纤维坏死且以Ⅰ型纤维损害较重,并可继以再生。电镜观察可见脂滴直径大小不一,约在不足1微米至数个微米之间,脂滴无膜,平分布于纤维间或在膜下堆积,但应注意不同病人,随不同病程其含量变异较大。线粒体及大小均增加,其嵴不清晰。由于肉的脂质和葡萄糖代谢均在线粒体故在LSM患者的纤维中,有时可见糖原颗粒同时增多,并在光镜下PAS染色即可发现。另在电镜下还可发现异常的线粒体,甚至显示晶格状包涵体。另外,应注意正常人类细胞中可含稀疏微量的脂滴,态测量研究发现其含量少于细胞容积的0.2%,故较易区分。

症状

肉碱缺乏所致的LSM,常见于儿童,成人亦可发病。大多缓慢起病,要累及。四肢呈对称性无力,以肢带受累严重少数可有程度较轻的萎缩。此外颈咀嚼、吞均可受累。肉运动稍久无力现象明显加重并伴肉胀痛。随病情进展,无力逐渐加重。一般病程为数月至数年之久。如为肉碱缺乏致病,且属全身性者则除表现进性四肢近端无力外同时有肌病,并常伴低酮性糖等全身性征候。因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缺乏起的LSM,以Ⅰ型CPT缺乏者最为常见。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定位于1ql2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男性发病率较女性高Ⅰ型CPT缺乏者临床特点为痛、无力痉挛,持久运动和长时间空肉发硬及发作性蛋白尿。约1/4的患者导致功衰竭。一般女性患者症状较轻。

检查

实验室检查

酸磷酸激酶(CK)多显著升高。其他酶如乳酸氢酶等也多显著升高。Ⅰ型CPT缺乏的患者在蛋白尿发作时,清CK可同时升高。

其它助检查

电图检查多呈源性损害 >乳酸氢酶

并发症

可出现蛋白尿功衰竭如为肉碱缺乏致病且属全身性者可同时有肌病,并常伴低酮性糖等全身性征候。

诊断

脂质沉积性肌病的诊断,据患者多为青少年时期发病,病程缓慢进展,以四肢近端对称性无力,也可累及面咀嚼及吞电图呈源性损害,清CK检测,大多数显著升高。对患活检组织的酶组化染色(HE及ATP酶染色),可见Ⅰ型纤维大量空油红O染色呈阳性;电镜观察可见纤维间有大量脂滴,即可确诊对本病是因肉碱缺乏或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缺乏还是因其他酶缺陷所致则须对患者肉进生化检测能明确

鉴别诊断

由于本病和糖原贮积病线粒体肌病同属代谢性肌病,且其临床表现均为四肢近端无力肉活组织检查本病纤维中虽以大量脂质沉积为,但也可偶见少量纤维含有较多的糖原和异常的线粒体,故应注意进。此外,本病还应与多发性养不良症、脊髓萎缩及重症无力等病相鉴

治疗

1.泼尼松治疗成人量为20~40mg/d,晨间一次服下,1个月后随病情改善而渐减量减量速度宜慢,并随量减少而服用时间延长,以免因减量过快导致病情反复。维持量为5~10mg/d,可连用数月儿童量酌减。泼尼松疗效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对三酰甘油脂肪酶(triglyceridelipase)有直接激活作用(Engel,1972)或由于泼尼松可刺激细胞对肉碱的摄取(Molstad等,1979)。

2.对肯定为肉碱缺乏者 可服L-肉碱作为替代疗法。量为100mg/kg,以后减为25mg/kg,每4~6小时1次。对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缺乏所致的患者尚无特殊疗法。

3.如有蛋白尿功衰竭应采取对症治疗。宜进食低脂、高糖饮食,并应避免持久运动及空饥饿。

预后: 部分患者可因功衰竭而死亡,多数患者可存活多年。一般女性患者症状较轻。

预防

遗传咨询。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下一篇 两头尖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