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两栖蓼

两栖蓼(拉丁:Polygonum amphibium L.),是子叶植物纲、蓼科、蓼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横走。总状花序呈穗状,生或腋生。瘦果,双凸镜状,黑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期7~8月,果期8-9月。两栖蓼普遍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生于湖泊边缘的浅水中、沟边及田边湿地,海拔50-3700米。两栖蓼的全草可用于痢疾疔疮。此外,两栖蓼大,穗大,红色花序惹人喜......
目录

形态特征

两栖蓼的花多年生草本,横走。生于水中者: 浮,无毛,部生定根,浮于水面,长5-12厘米,宽2.5-4厘米,端钝或微尖,基部近心形,两面无毛,全缘,无缘毛;叶柄长0.5-3厘米,自托叶鞘近中部发出;托叶鞘筒状,薄膜质,长1-1.5厘米,截形,无缘毛;生于陆地者:直立,不分枝或自基部分枝,高40-60厘米,披针或长披针,长6-14厘米,宽1.5-2厘米,急尖,基部近,两面被短硬伏毛,全缘,具缘毛;叶柄3-5毫米,自托叶鞘中部发出;托叶鞘筒状,膜质,长1.5-2厘米。疏生长硬毛,截形,具短缘毛。

总状花序呈穗状,生或腋生,长2-4厘米,苞片宽漏斗状;花被5深裂,淡红色白色花被,长3-4毫米;雄蕊通常5, 比花被短;花柱2,比花被长,柱头头状。

瘦果,双凸镜状,直径2.5-3毫米,黑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期7-8月,果期8-9月。

分布范围

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和西南。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

生长环境

生长于湖泊边缘的浅水中、沟边及田边湿地,海拔50-3700米。

综合治理

两栖蓼防除应采取农艺措施和化除草相结法。

(1)农艺措施要有:一是建立地平沟畅、保水性好、灌溉自如的水稻生产环境;二是结种子处理清除杂草的种子,并结耕翻、整地,消灭土表的杂草种子;三是实定期的水旱轮作,减少杂草的发生;四是提高播种的质量,一播全苗,以苗压草。

(2)化除草,多数地采用一次性封杀,就是在播种(催)后1-3天,亩用40%“直播青”可湿性粉60克,兑水40-50公斤,均匀喷雾,施药时田保持湿润。3天后恢复正常灌水和田间管理。通过化除后,如果后期仍有一定量的杂草,可采取针对法进补除。

如以稗草、千金子的田块,在杂草3-5期,可用10%千金乳50毫升加水30公斤,用针对法进喷雾。用药前一天田间必须放干水,药后2天再恢复正常管理。

如以莎草、阔杂草为的田块,在播后30天左右,亩用10%水星可湿性粉20克加20%二甲四氯水150毫升混用,兑水30公斤针对法喷雾。水浆管理同上。

如田间各种杂草共生,可用48%苯达松水75-100毫升加20%二甲四氯水150毫升混用,采用针对法喷雾。

主要价值

园林用途

大,穗大,红色花序惹人喜爱,是园林水景颇佳的观赏植物

药用价值

成分

两栖蓼的植株两栖蓼全草含扁蓄甙(avicularin),金丝甙(hyperoside),槲皮黄甙(quercimerimert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芸香甙(rutin)[1],石酸(tarta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柠檬酸(citr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还含有13种氨基酸

药材基源

为蓼科植物两栖蓼的全草。

采收储藏

夏、秋间采收全草,洗净,鲜用或晾干。

性味

苦;性平。

功能

清热利湿;解毒。治浮肿、痢疾尿血潮热、多汗、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

服:汤,9~15g。

外用:适量,鲜品捣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自闭症

下一篇 两广瘤足蕨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