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两面针

两面针 两面针(拉丁: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属于芸香科花椒属木质藤本植物。该植物叶轴下面和小中脉两面均着生钩状皮刺,单数羽状复叶,长7-15厘米,小对生,革质,卵形至卵状,无毛,上面稍有光泽,伞房状花序,腋生,4数,萼片卵形期3-5月,果期9-11月。要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地,喜生于山地、丘陵、平地疏林及灌丛中。......
目录

形态特征

幼龄植株为直立的灌木,成龄植株攀援于它树上的木质藤本。老有翼状蜿蜒而上的木栓层,叶轴均有弯钩锐刺,粗大干上部的皮刺其基部呈长枕状凸起,位于中央的针刺短且纤细。

有小(3)5-11,萌生或苗期的其小叶片长可达16-27厘米,宽5-9厘米;小对生,成长硬革质,阔卵形或近,或狭长,长3-12厘米,宽1.5-6厘米,部长或短尾状,端有明显凹,凹处有油点,边缘有疏浅裂齿齿缝处有油点,有时全缘侧脉及支在两面干后均明显且常微凸起,中脉面稍凸起或平坦;小叶柄长2-5毫米,稀近于无柄。

花序腋生。4基数;萼片上部紫绿色,宽约1毫米;花瓣淡黄绿色,卵状或长,长约3毫米;雄蕊长5-6毫米,花药在授粉期为阔至近,退化雌蕊半球,垫状,部4浅裂;雌花花瓣较宽,无退化雄蕊或为极细小的鳞片状体;子房花柱粗而短,柱头头状。果梗长2-5毫米,稀较长或较短;果皮褐色,单个分果瓣径5.5-7毫米,端有短尖;种子珠状,面稍平坦,横径5-6毫米。期3-5月,果期9-11月。

木质藤本;叶轴下面和小中脉两面均着生钩状皮刺。单数羽状复叶,长7-15厘米;小3-11,对生,革质,卵形至卵状,无毛,上面稍有光泽,伞房状花序,腋生;4数;萼片卵形蓇葖果成熟时紫红色,有粗大腺点,端正具短

分布范围

两面针产中国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见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温热,山地、丘陵、平地的疏林、灌丛中、荒山草坡的有刺灌丛中较常见。

繁殖栽培

栽培

两面针据栽种时间及林地条件,林下栽培两面针时选用容器苗及裸苗。两面针苗木培育法有种子繁殖扦插繁殖组织培养3种法。在育苗时3种法都可以采用,据不同的育苗条件和种植规模来选择育苗法,常规条件下大规模种植时可采用种子育苗,但多代种子育苗有变异现象;组培育苗需要无菌培养室、消毒器及超净工作台等条件,进人工规模化生产,子代能保持优良母本遗传性状;小规模种植和母树来源充足时可采用扦插繁殖来育苗。

林地整理

在栽植前进整地,清除杂草、灌木、杂质和残渣,据林地林木生长情况、林地坡度及劳动力供应情况选用全面垦地,适用于新造林、二代萌林,坡度在0-15°的林地。带状整地:环山沿等高线铲1-1.5米宽带,适用于中龄林,坡度0-25°的林地。状整地:栽植密度定点人工挖,适用于林沿、林农交界空地,坡度大于25°的林地。

整地请看及栽植密度:垦深度30厘米以上,清除土中大石块、树等。不同的整地式对两面针生长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机耕全垦、人工全垦、人工挖3种不同的整地式进造林。发现,两面针生长量机耕全垦>人工全垦>人工挖。林下种植两面针适宜密度5×1米或4×1米,2000-2500/公顷,植规格为0.3×0.3×0.3米。两面针有刺,种植太密会给林木抚育带来困难。

抚育管理

两面针2月下旬至5月上旬视林地情况和运输条件可选择两面针容器苗或裸苗,以裸苗运输成本低。5月下旬至11月以栽植容器苗较好,成活率高于裸苗。雨后土壤湿透后种植,避高温季和霜冻季,栽植时先将表土垫于底与基肥混匀,基肥选用腐熟有机肥1.5公斤+钙镁磷0.15公斤,将容器苗薄膜去掉,置于中,然后填土,分层压实。种植后1-2年每年中耕除草施肥2-3次,先在植株50厘米范围人工铲草后,把林地的杂灌、杂草用割草机全部割完。割草后20天待杂草长出嫩15厘米左右时进喷除草,要求杂灌、杂草全部死光,避免将除草喷到两面针植株上。追肥以施复肥为,在植株30厘米处挖坑(20厘米×20厘米),施复肥0.15公斤/株,然后覆盖土壤肥料不能裸

采收加工

两面针入药。一般栽培3-5年后,干直径达到3厘米年以上时即可采收。于冬季采挖,洗净泥沙,切晒干即可。

病虫防治

两面针病害的防治要以选育良种、培育无病种苗、苗木消毒和铲除田间病株为,苗期常见的病虫害腐病、黄化病、焦枯病、蚜虫、蠖等的危害,防治法是定期或不定期用甲基托布津、百菌清、菌毒清、多菌灵、艾美乐、敌百虫、氯氰菊酯等交替喷施。腐病多发生于霉雨季,避免在下雨前淋肥,苗木徒长,木质化程度差,易发生腐病,导致成苗木死亡;黄化病是苗圃中最为常见的病害,大多是由于缺氮,或者缺、钾、磷素等起的,其中以缺较为常见。缺素病往往是由于土壤酸碱度不适宜起的。由于土壤酸碱度不适,使土壤中存在的元素变为植株不能吸收的非可溶性肥料。因此,增施有机肥料是消除缺素现象的重要措施,可在育苗基质中加入少量泥炭土,苗木生长过程中追施适量复肥。栽植初期林地常见虫害有蠖、带凤蝶啃食幼苗,可喷施氯氰菊酯。栽植充分木质化的大苗可预防虫咬。

种类介绍

两面针(变种)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var.tomentosumHuang小叶轴有颇多的短钩刺,小中脉也有短刺;小革质,全缘或近部有浅裂齿叶缘卷;叶片,稀卵形,长为宽的3-4倍,宽3-5、稀6-8厘米,基部近于部长渐尖;小叶柄长1-3毫米;叶轴、小叶柄花序轴及小面均被略粗糙的短毛,叶脉上的毛较长。分果瓣径约5毫米,红褐色,油点明显。果期5月。产中国广西平南(模式标本产地)。见于山坡灌木丛中。

模式标本

模式标本的原采集地在广州市郊,1812年被种至印度加尔各答植物园,次年自该植株采下标本

两面针有三个类型:与模式标本一致的一类见于福建西南部、广东及广西东南部北纬约24°以南地区。它的植株各部无毛,叶轴有刺甚多,有小3-7,小革质,通常全缘,两面中脉常有锐刺,干后面有光泽;分果瓣径达7毫米。第二类见于广西、云南贵州南部,它的嫩花序轴及花梗均被短柔毛,有稀疏短刺或无刺,小叶片较大,纸质或稍厚,全缘,干后暗黑色;分果瓣径5.5-6.5毫米。

第三类的嫩叶轴面及花序轴均被短柔毛,小纸质,叶缘有浅裂齿,干后苍绿或淡棕色分果瓣径5-6毫米,此类多见于广西西南部及海南。上述三个类型之间,在地理分布上彼此渗透。

主要价值

果皮均用作草药,通常用性凉,果性温。有活瘀、镇痛、消肿等功效。民间用于跌打扭伤药,亦作驱蛔虫药。局部应用时,对神经末梢有麻醉作用,对痛或关节肉痛有缓解作用。的水提液和浸析液对溶血性链球菌和黄金色葡萄球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的提取液用作针注射,对神经痛也有明显疗效。因含有麻醉成分,可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作粘膜麻醉。有认为它含有一木脂类lignan化物C₂₀H₁₈O₆有较好的解痉镇痛作用。做动物试验时,前者以直接作用于肠平滑,其镇痛作用则直达中枢。但也有认为与其所含生物碱有

民族用药

傣药:嘿南渴:全草用于气虚体弱,排尿结石《傣医药》。哈啷(西傣):疼痛,外伤肿痛《滇药录》。黑榔肿块疮疡尿道结石,外用治肿块和疥疮等《傣药志》。哈啷疼痛,外伤肿痛《版纳傣药》。皮、腹痛外伤肿痛,气虚身弱,尿道结石《滇省志》。

畲药皮治湿关节痛,跌打肿痛,劳损,牙痛脘痛,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肿毒等《畲医药》。

哈尼药:霞杯家阿:皮、皮治疗湿关节痛,跌打肿痛,牙痛痛,毒蛇咬伤《版纳哈尼药》。

瑶药:人山虎:用于湿痛,跌扑损伤,痛,牙痛

草药

性状:本品为厚短段,长2-20厘米,厚0.5-6(10)厘米。表面淡棕黄色或淡黄色,有鲜黄色黄褐色类皮孔。切断面较光滑,皮部棕色,木部淡黄色,可见同性环纹及密集的小孔。质坚硬。微香,味辛辣麻而苦。

两面针本品横切面:⑴木栓层为10-15列木栓细胞。皮部有少数草酸钙晶及油细胞在,油细胞长径52-122微米,短径28-87微米;皮部外缘有木化的纤维,单个或2-5个成群。木质部导管直径35-98微米,周围有纤维束;木射线宽1-3列细胞,有单纹孔。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⑵取本品粉末1克,加乙醇40毫升,超声处理60分钟,滤过,滤液干,残渣加乙醇1毫升使溶解,作为对供试品溶液。另取两面针对照药材1克,同福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氧化两面针碱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毫升含1毫克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微升,分点于同一硅G薄层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浓氨试液(30:1:0.2)为展,展,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浅黄色的荧光斑点。

⑶取乙氧基白屈菜红碱对照品,加甲醇配制成每1毫升含1m克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鉴】⑵项下的供试品溶液,对照药材溶液和上述对照品溶液各2微升,分点于同一硅G薄层上,以三氯甲烷-甲醇(25:1)为展,展,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色的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浅黄色荧光斑点。

药性相

两面针性味:苦、辛,平;有小毒

归经:归

功能治:行气止痛,活化瘀,祛。用于气滞起的跌打损伤、湿痹痛、痛、牙痛毒蛇咬伤;外治汤烫伤

用法用量:5-10克。外用适量,研末调水洗患处。

注意:不能过量服用。忌与酸味食物同服。

贮藏:置干处,防潮,防蛀。

备注:⑴中毒后常腹痛、下痢。解救法:导泻、服糖水或注射葡萄糖液。

成分

皮和皮含生物碱:nitidine,oxynitidine,dihydronitidine,hydroxynitidine,skim-mianine,6-ethoxychelerythrine,α-allocryptopine,N-demethoxychelerythrine等。又含黄酮类化物vitexin、diosmin及香豆素、氨基酸等。鲜含单萜类挥发油:limonene, furfuraldehyde。

功效

化瘀,行气止痛,祛,解毒消肿。

用于跌扑损伤,痛,牙痛湿痹痛,毒蛇咬伤;外治烧烫伤

入药部位

植物

性味

味苦、辛,性平。

归经

用法用量

5-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水洗患处。

不能过量服用;忌与酸味食物同服。

炮制

洗净,切或段,晒干。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智力障碍

下一篇 左心发育不良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