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消化道出血

小儿消化道出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表现为呕血便血或两者均有。出原因复杂,除消化道本身的疾病外,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出的部位可以是上消化道,也可能是下消化道。上消化道出系指屈氏(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如食管十二指肠后或等病变起的出消化道出是指屈氏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如小肠结肠直肠、肛门的出。小儿对失量的耐受力差,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有的出量大、速......
目录

概述

  小儿消化道出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表现为呕血便血或两者均有。出原因复杂,除消化道本身的疾病外,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出的部位可以是上消化道,也可能是下消化道。上消化道出系指屈氏(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如食管十二指肠后或等病变起的出消化道出是指屈氏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如小肠结肠直肠、肛门的出。小儿对失量的耐受力差,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有的出量大、速度快,可出现致命性休克,有的则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大便潜阳性。反复小量出,久之可导致小儿贫血,必须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尽管前诊断法有了较大提高,对低容量休克病理生理的了解有了较大进步,然而对小儿消化道出的诊断和治疗仍需进一步研究。

小儿消化道出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就体重和量而论,儿童患者出的危险性比成人大,故迅速确定出病因、部位和及时处理,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流行病学

  据统计,小儿消化道出80%位于上消化道,20%位于下消化道。小儿消化道出病因很多,约50%为消化道局部病变所致,10%~20%为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另30%左右病因不易明确。近年来,随着纤维镜及选择性动脉造影等技术得展和应用。对小儿消化道出病因诊断率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也得到显著改善。

病因

  

1.肠管道局部病变 不同年龄组常见的出原因有所不同:

(1)新生儿:

上消化道:吞入母应激性溃疡、新生儿自然出病、牛奶不耐受症等。

下消化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重复畸肠套叠先天性巨结肠

(2)婴儿:

上消化道:吞入母、反流性食管炎、应激性溃疡胃炎性疾病、mallory-weiss综征。

下消化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细菌性肠炎,影响运的肠梗阻肠套叠、肠重复畸

(3)儿童:

上消化道:细菌性肠炎溃疡病/胃炎、反流性食管炎、mallory-weiss综征。

下消化道:肛裂最常见;肠套叠,炎症性肠病、管畸、肠管功能不全、过敏紫癜息肉寄生虫病也不少见。

(4)青少年:

上消化道:溃疡病、炎症、食管张、反流性食管炎、mallory-weiss综征、道出腺炎。

下消化道:细菌性肠炎、炎症性肠道疾病、息肉

2.全身性疾患 消化道出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液系统疾患如病、友病、恶性贫血原发性减少性紫癜等,除有全身皮肤、皮下组织关节、黏膜出外,可伴有肠道及泌尿系出。查骨髓计数、末梢及出时间、块收缩时间等即可确认。

发病机制

  

1.黏液损伤 各种原因所致消化道黏膜炎症、糜烂、溃疡均可因充水肿、红细胞渗出或溃疡侵蚀管而出。如严重感染、休克、大面积烧伤等可发生应激反应,使黏膜发生缺组织能量代谢异常或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减少等改变,导致黏膜糜烂或溃疡而出;消化道镜检查、坚硬大便等,可损伤黏膜而出

2.消化道环障碍 肠道环回流受阻,使肠壁静明显充破裂而致消化道出。如食管裂孔疝、肠套叠

3.毛细管通透性增加 感染中毒、缺氧等均可毛细管的通透性改变而致黏膜渗毛细管病变如过敏紫癜维生素c缺乏、遗传性毛细管扩张症等也可起出

4.出功能障碍 凝因子缺乏、减少或功能障碍等均可消化道出。如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

临床表现

  消化道出症状与病变的性质、部位、失量、速度及病人出前的全身状况有

1.呕血、黑便与便血 呕血代表幽门以上出呕血色取决于液是否过酸性液的作用。若出量大、出速度快,液在停留时间短,如食管张破裂出,则呕血多呈暗红色或鲜红色。反之,由于酸作用而成正血红素,则呈咖啡色或棕褐色呕血常伴有黑便,黑便可无呕血

黑便代表出来自上消化道或小肠,大便色呈黑色柏油样,黑便色受液在肠道停留时间长短影响,当出量较大、出速度较快、肠蠕动亢进,粪便可呈暗红色甚至鲜红色,酷似消化道出相反,空、回肠出,如出量不多、在肠停留时间长,也可表现为黑便。

便血是指大便呈鲜红深红褐色,出部位多位于结肠,但是在上消化道大量出时,由于液有轻泻作用,会缩短排泄时间,使得大便呈鲜红色。

大便性状也受出量、出速度的影响,出量大、出速度快,大便呈稀糊状;出量少、出较慢,则大便成

2.其他表现 其他临床表现因出量多少、出部位及出速度而异。小量出、出时间短者可无症状;出时间长者可有慢性失贫血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头昏食欲不振等;而短期大量出起低容量休克,表现为:

(1)周围环障碍:短期大量出,可量迅速减少、静心血量不足,量减少,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悸、出汗、口干皮肤苍白湿冷等。

(2)发热发热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肠腔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吸收,容量减少,周围环衰竭等影响体温调中枢而导致发热

(3)氮质血症:消化道大量出后,中尿素氮常升高,首先出现肠源性氮质血症,是由于消化道出后,血红蛋白在肠道被分解、吸收,血尿素氮升高,肠源性氮质血症出现时间早,24~48h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当出导致周围环衰竭而使流及小球滤过率降低,产生前性氮质血症休克纠正后迅速恢复至正常;休克持久造成小管坏死,可性氮质血症,即使休克纠正,尿素氮仍不下降。

并发症

  常小量出可至贫血,出量大、迅速,可致休克,可并发氮质血症

实验室检查

  应做下述检查:

1.检查 常规、、出凝时间,酶及酶原时间, 功能检查。

2.大便常规检查、潜试验及便培养。

3.骨髓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吞线法 可粗略判断上消化道出的部位。法为用一条粗的白丝线,约2m长,一端扎一小糖球,令患儿吞服后,另一端用布固定在颊部,随肠蠕动,白线即逐渐下达至十二指肠。24h后将线轻轻拉出,以免拉伤消化道黏膜,起假象。正常情况,呈白-黄色,如则呈白-红-黄色十二指肠为白-黄-红色据线的染色判断出部位。做此检查需要患儿的作,否则将线咬断难做成功。

2.x线钡餐及钡灌肠检查 一般要求在病情平稳,压恢复,功能好转后进。但疑有食管张破裂出,可在出时吞钡检查做出诊断。钡餐及空双重造影,有助于检查十二指肠小肠疾患,如消化性溃疡、肿肠狭窄等。钡灌肠或空双重造影对直肠、乙状结肠息肉溃疡结肠炎、肿肠套叠等可做出诊断,并能观察结肠位置,协助诊断肠旋转不良。

3.镜检查 如食管镜、纤维十二指肠镜、纤维小肠结肠镜,可直接观察病变的部位、原因和范围,同时可进照相、录像、取活检及治疗。

(1)食管十二指肠镜:近20年来应用纤维镜检查上消化道出的部位、原因,准确率很高,可达85%~90%,钡餐造影确诊率小于50%,故前多采用镜法。在上消化道出12~48h以检查,阳性检出率较出停止或晚期再进镜检查高出2倍。原则上如患儿情况平稳,诊断不确定又需急诊手术时,尽早镜检查,以利术中止。虽然上消化道出的自然止率>90%,如用镜做出诊断后,可给以及时的理的治疗,并可指导复发出的预防。据统计急诊做镜检查较选择性镜检查其并症大4倍,因此亦应严格掌握适应

(2)纤维结肠镜检查:消化道出均以便血,用纤维结肠镜检查较钡灌肠准确率高,且有其特异性,可同时对结肠病变取活检,用电凝、激光、热凝出点以止

(3)乙状结肠镜检:此种检查是一种简单易法,如考虑为降结肠以下乙状结肠病变,可选用此法。对幼儿应在麻醉下进,较大儿童要求能作,操做时要轻柔将肠镜徐徐向前推进,以免穿透肠壁或发生其他意外。

4.放射性核素扫描

(1)美克尔憩室出:可用放射性99mtc-pertechnetate扫描,因99mtc易被黏膜吸收,聚积在黏膜,用以鉴是否有异位黏膜在美克尔憩室或肠重复畸。美克尔憩室的发病率为0.3%~3.0%,大多数不含黏膜,凡因美克尔憩室出者,约90%以上的美克尔憩室有异位的黏膜,故用99mtc扫描确诊率很高,如扫描前给患儿泌素(pentagastrin)可提高其敏感性,同时用西咪替丁(cimetidine)可延缓99mtc清除,亦能提高诊断的正确率。此法仅需1h即能完成,故在消化道出时,均可考虑采用。 (2)急性出时扫描定位:当小肠出的原因、部位不清,镜又不能探得,或怀疑动静以及间断性复发性便血时,可用扫描技术。当出速度小于0.1ml/min时,有人采用静注射硫酸体tc,能诊断出部位。其放射性暴极低,危害小。但比核素t1/2短,进入网织皮系统后约2min即清除,因而影响了其显影的可靠性。

99mtc-pertechnetate红细胞标记扫描法,检查前需将患儿标本标记上放射性核素,然后将标记好的红细胞再注入患儿静肝脏的清除而迅速从中消失。但在出部位或动静瘘处99mtc不断从管漏出,部扫描能确定出部位。法较复杂,并要求活动性出的速度为0.5ml/min或>0.5ml/min,能敏感、正确标记出消化道出的位置,因该核素t1/2较长,肠系统24h均可扫描显像。

放射性核素标记红细胞扫描技术,亦可用于管造影,诊断出部位。敏感度高,危险性小,要求出速度在0.5ml/min以上。操作时须给患儿镇静药或麻醉,动脉插管向上达肠系膜动脉系统,注入标记核素的红细胞,同时部扫描,能显示核素的去向。如为管损伤和动静消化道出,可观察到核素渗出到管外或呈毛刷状,诊断正确率可达40%~80%,并症发生率近2%。并可利用插管进治疗,如注入管加压素或栓塞畸管等。

诊断

  消化道出的诊断包括定性、定位,判断出量和出速度等两面。

1.定性

(1)确定所见的物质是否为:服用一些药物(铋、药用碳、甘草等)、食物(草莓、甜菜、菠菜西瓜、西红等)均可被误认为有便血或黑粪症。

(2)是否为消化道出鼻咽部或口腔下的也可以被误认为消化道出阴道血尿也被错认为便血,在诊断前应认真检查上述部位。

2.定位 消化道出可由肠道本身的疾病起,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因此,首先要排除全身性疾病,然后鉴上消化道还是消化道出,鉴法如下:

(1)临床诊断:可据病史、临床表现、粪便特点进诊断和鉴诊断。

①上消化道出:既往多有溃疡病、疾病或呕血史;出时表现为呕血伴有上腹胀痛、恶心反酸;大便多为柏油样便,无块。

消化道出:既往多有下腹痛、排便异常或便血史;出时表现为便血,无呕血,伴有中下不适。大便多为鲜红暗红色,大便稀,量多时可有块。

(2)助检查:活动性出时,可考虑做下述检查以鉴

管抽液检查:如液为鲜红色或咖啡样多为上消化道出,清亮有胆汁则多为消化道出

血尿素氮浓度与酐浓度比值:无论出多少,上消化道出比值比下消化道要高。利用此生化指标可简单区分上、消化道出

③急症镜检查:急症镜检查是指出后48h者,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是上消化道出的首选诊断法,多张在出24~48h。此法不仅能迅速的确定出都位、明确出原因,而且能于镜下药治疗,如镜下喷洒去甲上腺素、云南白药等。急症镜检查前应补充容量,纠正休克食;对于焦虑者,可酌用镇静影响窥视时,可将积吸出,或改变体位以变换液、块位置;对于黏附的块,可灌注冲洗以利病灶暴,但不必去除黏附块,以免诱发活动性出

④放射性核素扫描:要适应于急症消化道出的定位诊断和慢性间歇性消化道出部位的探测。其原理是能将亚锝离子还原成锝离子,还原型锝与血红蛋白的β链牢固结,使活动性出时红细胞被标记,在扫描中显示出阳性结果。其优点是灵敏度高、无创伤性、可重复检查、显像时间可持续36h。缺点是仅能检出何处有,而不知何处出,定性及定位的阳性率不高,但可作为选择性动脉造影前的初筛检查,以决定首选造影的动脉,如十二指肠发现有标记的红细胞,则可首选动脉造影。

⑤选择性动脉造影:适应镜检查无阳性发现的上消化道出镜检查尚不能达到的病变部位或慢性复发性或隐匿性上消化道出如憩室炎、管异常、发育不良或扩张、动静瘘等。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可同时进造影,只要出量达到0.5ml/min就可发现出部位,诊断的准确率可达70%~95%。其优点:特异度、敏感度高,并可用做治疗手段,如通过动脉插管灌注加压素或栓塞疗法。缺点是费用昂贵、侵入性检查,有一定的反指征(如凝机制不全)及并发症(如出、栓塞)。

3.大量出 是指呕血便血,在短时间量为量的20%~25%,临床上即出现休克症状,需进抢救措施。

4.防止复发 基本止后仍应抓紧定位诊断,以防复发,有以下法:

(1)镜检查:活动性出时,由于视野模糊,镜定位诊断阳性率不高,但在出后24~48h进镜检查,阳性率可达80%~90%,且可发现多病灶出部位。另外,有些病变即可在镜下治疗,如注射硬化、套扎和钳夹等。

(2)x线钡餐及钡灌肠检查:一般张出停止后10~14天进。确诊率小于50%。缺点为不能发现急性微小或浅表性病变如浅表性溃疡、糜烂性出胃炎等,不能同时进活体组织检查。优点为便、无痛,易被患儿接受,对某些出病因液脱垂、食管裂孔疝等诊断价值优于镜检查。

鉴别诊断

  

1.临床所见的物质是否为 红色物质可能是吃的染色食物,如西瓜、西红黑色大便可能是混有黑色药物,要仔细检查及化验除外。

2.消化道出是否为全身性疾病的一种表现 应作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化验末梢象及大便常规,确诊为全身性疾病后即给以科治疗。

3.出部位 食管十二指肠为上消化道出,可以呕血管吸出,并可自直肠排出柏油样便。消化道出来源于屈氏韧带远端肠管,均由直肠排出。如为小肠出据出的量和速度,可呈柏油状或棕褐色回肠末端和右结肠出,多为深红色。直肠或肛门出则是鲜红色,不与大便混,大便与

治疗

  消化道出治疗原则是:迅速稳定患儿生命体征;评估出的严重程度;确定出病灶;明确出原因,针对病因治疗;制定特殊治疗法;外科手术治疗。

1.迅速稳定患儿生命体征

(1)一般急救措施:

①绝对卧床休息:去枕侧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将液呛入气管窒息,并保持安静。

食:食时间应到出停止后24h。

③吸氧:大量出压下降,血红蛋白数量减少,其带氧功能下降,给予吸氧以确保贫血情况下机体重要器官的供氧。

④严密观察病情:观察病人搏、压、呼吸、体温、尿量、态变化、肢体温度、皮肤与甲床色泽、周围静充盈情况;呕血及黑粪的量、色泽;必要时中压测定:正常值为0.59~1.18kpa(6~12cmh2o),低于正常考虑容量不足,高于正常则考虑液量过多、力衰竭;测定常规、红细胞比容、出凝时间、酶及酶原时间;功能、电解质测定。

(2)积极补充容量:活动性大出时,应迅速输或静补液,维持容量。一般据估计出量,首先于半小时输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20ml/kg。单纯晶体液,很快转移到管外,宜适量用体液。如全浆或右旋糖酐,常用中分子右旋糖酐,可提高渗透压,扩充容量,作用较持久,每次15~20ml/kg。

指征:①率>110/min;②红细胞<3×1012/l;③血红蛋白<70g/l;④收缩压<12kpa(90mmhg)。硬化患者应输入新鲜,库含氮量较多,可诱发脑病门静高压的患者,防止输过急过多,增加门静压力,激发再出。输、输液量不宜过多,最好据中压(cvp)调整输液速度和量。cvp能反映容量和右功能,cvp<0.49kpa(<5cmh2o),可加速补液,cvp超过0.98kpa(10cmh2o),提示输液量过多,可起急性水肿。另外,排尿量可反映排出量和组织灌注情况,成人尿量>30ml/h,说明液体入量已基本满足。

2.评估出的严重程度(儿童容量80ml/kg)

(1)轻度出:出量达容量10%~15%,率、压、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和细胞比容正常。也可表现为搏加快,肢端偏凉,压降低,压降低。

(2)中度出:出量占容量20%,表现为渴、搏明显加速、肢端凉、尿少、压降低、压降低。卧位到坐位,率增加≥20/min,压降低≥10mmhg,有紧急输指征。

(3)重度出:出量占容量30%~40%,表现为渴、烦躁、面色灰、肢凉、发绀皮肤纹、细速、明显尿少、压下降。血红蛋白低于70g/l,红细胞计数低于3×1012/l,红细胞比容低于30%。

3.确定出病灶 据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助检查可估计出部位,如呕血并有黄疸蜘蛛脾大张和腹水功能异常,蛋白电泳示λ球蛋白明显增加,磺溴酞钠实验和吲哚氰绿实验结果较快者,应考虑食管张破裂出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4.确定出原因,针对病因治疗 明确病因者应及时病因治疗。如为药物起的消化道黏膜病变,应及时停用药物;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应补充维生素k;如高压症、溃疡并穿孔等,应及早手术治疗;液系统疾病应给予纠正出、凝障碍机制药,如巴霉、冻干酶原复物。

5.制定特殊治疗消化道出分非张性出张性出两类,据不同的类采用不同的治疗法。

(1)非管源性消化道出(溃疡性出):

①抑制酸分泌:患儿仅有出而无流动力的改变,且出能自停止者,只需给予抑酸药。体液及诱导的止作用只有在ph>6.0时才能发挥,故通过中和酸,减少酸对作用的抑制,能有效的控制消化性溃疡。此外控制液的酸碱度可以减少氢离子的反弥和抑制蛋白酶的活力,减轻黏膜的损害。临床上常用h2受体拮抗药如西咪替丁(泰美),每天25~30mg/kg,先静点滴2次/d,2~3天,病情稳定后改服,溃疡病连服6周,糜烂性胃炎4周,溃疡率达86%~90%,应激性溃疡黏膜糜烂止有效率为75%;或雷尼替丁每天6~7.5mg/kg,法莫替丁0.8~1.0mg/kg。质子泵抑制奥美拉唑每天0.8~1mg/kg,静注射;或0.6~0.8mg/kg,清晨顿服,疗程4周。

镜治疗:当患儿有急性、持续性或再发性出,存在流动力改变,以及病因不明时应做镜治疗。

a.指征:溃疡病灶中有活动性出凝块黏附或有裸管;如溃疡底清洁、血痂平坦,则不急于镜下治疗。

b.法:局部喷洒药物、局部注射、电凝和热凝止。局部喷洒去甲上腺素,机制是使局部管壁痉挛,出面周围管收缩,以及促进液凝固;注射治疗是通过管旁注入上腺素或硬化,使组织发生水肿、压迫出管而止;热凝止治疗的原理是利用产生的热量使组织蛋白凝固而止。此外,还有激光光凝止、微波止

管栓塞治疗:当选择性动脉造影确诊后,导管动脉注入人工栓子以栓塞管达到止的,例如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选择栓塞十二指肠动脉,常可使出停止,止成功率为65%~75%。但动脉栓塞止有时会造成供器官梗死甚至坏死的严重后果,故应严格掌握指征。

(2)管源性消化道出

①药物:降低门压的药物通过降低门压,使出流量减少,为凝过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止。降低门压的药物要分为两大类:

a.管收缩药物:

a.加压素(管加压素)及其衍生物:能收缩脏小动脉毛细管前括约使流量减少,从而降低门系统压力及张静压力;用于高压、食管张破裂出。成人常用量0.2u/min,静滴注,无效时加至0.4~0.6u/min,量超过0.8u/min时,疗效不再增加而不良反应随之递增。一般不必用首次冲击量,止后以0.1u/min维持12h后停药。不良反应为:压升高、绞痛、律失常、腹痛呕吐、便意频繁,甚至并发肠缺坏死,加重功能损害等。为减少不良反应,可与硝酸甘油用。

b.生长抑素及其衍生物:具有抑致酸和蛋白酶分泌、减少门流量、保护黏膜细胞作用,对于上消化道出,尤其是食管张破裂出是一种有效、安全的药物。常用有2种,生长抑素(施他宁)5µg/kg+生理盐水5ml,静慢推3~5min,立即以5µg/(kg·h)的速度连续静滴注(成人3000µg+5%葡萄糖500ml静滴注维持12h),止后应继续治疗24~48h,以防再出;成人肽,0.1mg/次,静或皮下注射,3次/d,或0.1mg首次静推,然后0.3mg静滴,25µg/h,维持12h。儿童体重计药量。不良反应:轻微,偶有心悸头晕恶心、大便次数增多等,减慢推注速度或停止推注后症状消失。

b.管扩张

a.硝酸甘油:通常与垂体后素联应用,能扩张动脉、静,降低了心脏前后负荷,使门流量减少,门压力下降。

b.酚妥拉明:为α上腺素受体阻滞药,可直接作用于肝脏管系的α1受体,使门管扩张,门压力下降。

镜治疗:包括注射硬化治疗(sclerotherapy)和张套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

a.硬化治疗:是前已建立的最好的治疗食管张破裂出治疗法,该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已被实,且费用低,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它通过经或静旁注入硬化管收缩,使组织发生水肿、压迫出管,导致管壁增厚,周围组织凝固坏死及栓塞、纤维组织增生而止前常用的硬化有:5%鱼肝油酸钠、1%~2%乙氧硬化醇、无水乙醇等。并发症:胸痛、低热、注射部位出食管溃疡食管狭窄等。

b.张套扎术:是用于治疗食管张的新型镜治疗法。这种技术与结扎法相似。操作时,将张静吸入镜前端弹性带装置,通过活检通道拉紧绊线,将系带拉结扎张静部。优点。并发症少、使张静消失所需的治疗次数少。缺点:操作繁琐且不易掌握。

③三腔双囊管压迫止:是前治疗食管张破裂出最有效的止法之一,要用于科药物治疗失败或无手术指征者。通常在放置三腔双囊管后48h套扎或硬化治疗。并发症有吸入肺炎,甚至食管破裂、窒息

6.外科手术 消化道出的患儿。应尽可能采用保守治疗。手术治疗至少需大致确定出部位。以确定手术途径。紧急手术病死率高,必须慎重。指征为:

(1)科药物治疗、镜治疗24h出不止者。

(2)呕血便血较重,同时伴压再出者。

(3)出量较多达容量25%以上,科综抢救措施无效时。

(4)肠道坏死、穿孔、绞窄性梗阻、重复畸及美克尔憩室。

预后

  反复消化道出常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能及时清除病因者,预后良好;如为大量、迅速出,救治不及时,常致死亡。如原发病为液系统疾病(病、恶性贫血或dic)预后示原发病的转归而异。

预防

  预防肠道局部病变,如食管张、食管炎、十二指肠溃疡急性出性坏死性小肠炎等;预防感染性疾病,如血症肠炎、菌痢;预防维生素k缺乏症、过敏紫癜起的消化道出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