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概述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是仅有红细胞系统的发育障碍,白细胞与血小板无改变。骨髓中幼红细胞停止在定向干细胞和早幼红细胞阶段,其他幼红细胞极度减少,但粒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发育正常,红细胞寿命稍短于正常。贫血呈正色素性,网织红细胞减少或缺如。
病因
少数患者有家族史,故考虑为先天性基因异常,可呈现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患者可与C-Kit原癌基因突变和(或)SI基因突变有关。此外,本病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分为两种:
1.原发性获得性纯红再障
通过免疫检测发现,本症患者体内存在一组自身抗体(IgG),分别具有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抗促红素抗体)、抑制幼红细胞分化增殖(抗幼红细胞抗体)和抑制血红蛋白合成(血红蛋白合成抑制因子)作用。由于导致免疫球蛋白抑制物产生的原因不明,故称为原发性纯红再障。
2.继发性获得性纯红再障
本病继发于多种不同疾病,表现为单纯红系造血严重抑制的一组综合病征。其中半数以上继发于胸腺瘤,表现为慢性型。其他为继发于溶血性贫血、病毒感染(如EB病毒,流感病毒等)、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重度营养不良等疾病。或为药物(如氯霉素、苯妥英钠等)和化学物品中毒所致。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明显的贫血多于出生后2~3个月出现,有15%的患儿于出生后数天内发病,但也有在1周岁时,甚至在6周岁时开始出现症状。早产儿的发病率较高,患儿中1/3合并先天性畸形,如拇指三指节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尿道畸形、斜视,或表现为Turner综合征的外貌。但染色体核型正常。临床表现除畸形外,贫血是惟一的症状,无出血现象。除合并心衰外,肝脾不肿大。
1.原发性获得性纯红再障
(1)起病隐匿,病情进展缓慢。以贫血为主要表现,贫血程度轻重不一。应用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等补血药治疗无效。
(3)部分患儿可伴有其他免疫功能异常,如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
(4)长期贫血可致生长发育落后,重症患儿可因反复输血导致血色病。
2.继发性获得性纯红再障
(1)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儿童较少见。
(2)临床可分为两种类型,继发于胸腺瘤者常为慢性型;而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溶血性贫血、病毒感染、药物中毒等,常为急性一过性。
(3)临床除有贫血外,均有原发病的表现。如胸腺瘤可有纵隔肿块,严重者,可造成气道压迫或刺激症状。药物中毒者,有相应的药物接触史。继发于溶血性贫血者,常表现为再障危象。继发于其他疾病者,如继发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均有明显原发病症状和表现。
检查
1.血象
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值下降,一般呈严重的正细胞、正色性贫血。但如继发于溶血性贫血者则可有原发疾病所特有的红细胞形态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无异常。
2.骨髓象
骨髓穿刺具有决定性的诊断意义,如继发性获得性纯红再障,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但各阶段红系幼稚细胞减少或缺如。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系统无异常。
3.生化检查
4.骨髓细胞红系祖细胞培养(BFU-e培养)
红系祖细胞培养缺乏,停滞于原始红细胞阶段。
5.染色体检查
染色体非特异性断裂和异位。
6.其他
应做B超,了解有无肝脾肿大,做其他影像学检查了解有无先天性心脏病,尿道畸形等,主要为各类原发病的特殊检查,如胸腺瘤,X线检查可有明显纵隔阴影。
诊断
根据发病年龄,网织红细胞和骨髓中单纯红系增生低下等,可以作出诊断,但须注意是否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此类激素可使红系增生,造成确诊困难。
1.继发性获得性纯红再障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可排除各类儿童期常见营养性贫血,无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骨髓象呈纯红再障表现,继发于各类原发性疾病者。
Diamond曾提出本症的诊断要点如下:
(2)网织红细胞减少。
(4)骨髓幼红细胞减少或缺如。
(5)部分伴有先天畸形。
治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小儿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下一篇 小儿消化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