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片吸虫病

小儿吸虫病(fascioliasis)是由吸虫(fasciola hepatica)和巨吸虫(fasciola gigantica)寄生于草食性哺乳动物的,或人体而起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牛、羊等动物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感染率高达20%~60%,临床表现要由童虫在腔及肝脏所造成的急性期表现及由成虫所致管炎症和增生为的慢性期表现。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可数天至2~3个月不等......
目录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可数天至2~3个月不等,临床可分为急性期、慢性期和异位损害。

1.急性期

要由幼虫在腔及肝脏所产生的症状,如并有细菌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后果。此期症状体征并不完全相同,要有不规则发热(38~40℃)、右下腹痛食欲缺乏腹胀腹泻便秘。尚可有咳嗽胸痛、右胸闻及湿啰音胸膜摩擦音等。多数有肝大少数伴有脾大腹水。上述症状可持续4个月左右而消退并逐渐进入慢性期。

2.慢性期

当急性症状消退后可数月或数年无明显不适,亦可在此期某些症状再次出现如腹痛腹泻、不规则发热以及反复荨麻疹、黄疸贫血、低清蛋白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后两者是因虫体寄生管上皮损伤、糜烂及成虫食(每条使宿约0.5ml/d所致)由于成虫起的管慢性炎症和增生,造成纤维化以致硬化,亦可因成虫或结石成使管阻塞阻塞性黄疸,进而发展成为胆汁硬化

3.异位损害

又称吸虫病。幼虫在腔中移穿入或被流带至肝脏以外的脏器和组织,如肉等起病变。中东个地区人群有吃生羊肝的习惯,寄生羊肝管的虫体可侵入人的部,起局部水肿及充,出现吞呼吸困难耳聋窒息等,即吸虫病。

病因

吸虫虫体大小(2.0~5.0)cm×(0.8~1.3)cm,扁平,似叶形,呈深红褐色。体前端呈锥状突起,称为头锥,头锥后虫体骤宽称为肩峰。吸盘较小位于虫体吸盘略大,位于头锥基部。虫卵甚大(130~150)μm×(63~90)μm淡黄褐色卵壳薄,分两层。一端有小盖卵充满许多卵黄细胞。

吸虫的生活史:在终宿成虫产卵,随胆汁进入肠道,混于粪便中排出体外,在22~26℃水中,9~14天发育为含毛蚴卵,并迅速钻入锥实螺,在螺体胞蚴和雷蚴两代发育成尾蚴,其后从螺体逸出,在水面下浮游,当接触动物体(植物或腐生物)后去尾部,成囊蚴,附于水中物体上(如水草),其体颇似草帽状。当宿生食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后,囊蚴小肠消化液脱囊后,逸出后成为尾蚴,肠壁进入发育为幼虫。在腔约48小时,幼虫钻破被膜进入实质中,以组织养继续发育,在游走约6周后最终进入管中寄生,约4周发育为成虫,自感染囊蚴到粪便中找到虫卵,最短10~11周,每条成虫每天可产卵约20000个。成虫在人体寿命可达12年。

检查

1.

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总数在急性期可达20×109/L左右,分类中有明显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清生化检查

功能有不同程度损害,表现为红素、ALT增高,清蛋白降低,免疫球蛋白增高,要为IgG增多。

3.病原检查

粪便或十二指肠流液沉淀检查发现出虫卵为确诊的依据。寄生虫数较少时易漏诊。由于吸虫卵与姜虫卵、巨虫卵及棘吸虫卵等相似易发生误诊,应注意鉴。外科剖探查或管手术发现虫体可确诊。

4.免疫检查

在本病急性期,虫体在腔和组织中移,以及异位寄生病例,不能用检查虫卵的法来确诊,免疫法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成虫粗抗原的皮试验因与其他吸虫病等有明显的交叉反应,故仅可作为初步鉴诊断或流检查的初筛。抗原提纯后用于清抗体测定,推荐ELISA,其结果显示了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近年研究显示环抗原检测较抗体检测能更好地做出早期诊断,但尚待临床进一步实。

诊断

生水或生食植物习惯史,较长期不规则发热腹痛、进肝大黄疸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等临床表现时,应考虑本病可能。粪便或十二指肠流沉淀检查找到虫卵为确诊的依据。皮试验、ELSA等免疫检查亦有助于诊断。

治疗

1.硫氯酚

治疗本病常用药物,10~15天为一个疗程,间隔5~7天后再给第二个疗程。一般用药第3天即见疗效,3~6天体温降至正常,临床症状随之减轻,肿大的肝脏逐渐缩小。

2.吡喹酮

本品的优点是患者耐受性好,疗程短。

3.三氯苯达唑

1997年WHO推荐为使用药品。

4.其他

本病除病原体治疗外还应以其他手段,如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并细菌感染,手术治疗阻塞性黄疸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六股筋

下一篇 小儿波-杰综合征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