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黏多糖贮积病Ⅳ型

小儿黏多糖贮积病Ⅳ型又称粘多糖增多症Ⅶ型;粘多糖贮积病Ⅶ型;粘多糖病Ⅶ型;戈尔伯杰综征;β-葡萄糖苷酸酶缺乏症;Goldberg综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临床特点为除头面外广泛的性病变。黏多糖病(muco polysaccharidosis,MPS)又称Brailsford综征、Brailsford-Morquio综征、硫酸角质尿症、离性软发育不良、畸性软-养不良等,是一......
目录

概述

黏多糖病(muco polysaccharidosis,MPS)又称Brailsford综征、Brailsford-Morquio综征、硫酸角质尿症、离性软发育不良、畸性软-养不良等,是一组先天性遗传病,因黏多糖降解酶缺乏使酸性黏多糖不能完全降解,导致黏多糖积聚在机体不同组织,造成骼畸、智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病因

Ⅳ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缺陷的基因定位于常染色体上,且只有纯合子基因型才会发病。在父母均为杂合子的子女中,其基因突变与正常的几率均为25%,其余50%均为杂合子基因携带者。

黏多糖贮积病Ⅳ型有两种亚型,黏多糖病Ⅳ型A为N-乙酰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缺乏,黏多糖病Ⅳ型B为β-半乳糖酶缺乏,导致硫酸角质素和硫酸软素降解障碍,导致这些物质在细胞与组织积聚。两亚型的表型相同。二种亚型都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N-乙酰半乳糖胺-6-硫酸酯酶的全长cDNA已克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6q24.3,并在此基因上发现了一些突变位点。β-半乳糖酶基因也已克隆,定位于染色体3q21.33,并找到了突变位点。

发病机制

病人骺的成细胞成熟和关节成均有缺陷。干骺小梁中有软岛,钙化预备带变。尿中排出的黏多糖以硫酸角质素为病理改变要为软骺的不规则生长, 骺细胞排列紊乱,及局灶性无菌性坏死,软细胞有空改变,着色不良。

多糖链的降解必须在溶酶体中进。平凡溶酶体中含有很多种糖苷酶、硫酸脂酶和乙酸转移酶,分歧的黏多糖需分歧的溶酶体酶进降解。已知有种溶酶体酶参与其降解过程。此中任何一种酶的缺陷墟落构成氨基葡糖聚糖链分解妨碍,储备积累在溶酶体,尿中排出增多。

黏多糖包括4-硫酸软素、6-硫酸软素、硫酸软素、硫酸类肝素、硫酸角质素、肝素及透明质酸等成分,为角膜、软骼、皮肤、筋膜瓣膜和管结缔组织结构成分。MPSⅣ型的β-半乳糖苷酶缺乏要影响硫酸角质素的降解。硫酸软素(CS)和硫酸角质素(KS)的降解障碍,而在细胞沉积,硫酸角质素与软素-4/6-硫酸由尿中排出增多,但黏多糖总量不增多。随着年龄的增长硫酸角质素的浓度下降,至成年时排出量可正常。由于黏多糖在和软细胞沉积,发育障碍最为明显。

疾病检查

患儿尿中排出的黏多糖类多为硫酸角质素,偶尔也有硫酸软素。

对非典型病例可作下列实验室检查:

⒈黏多糖检查:约半数病例,周围骨髓的白细胞瑞忒或吉姆萨染色时,可在分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中检测到深紫色、大小不等,状不同的异常颗粒,往往成丛存在,有时可含有空。此种颗粒曾被称为Reilly颗粒,后组织实为黏多糖。

⒉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亦有同样的异常染色颗粒。

⒊尿黏多糖酸检查:病儿及部分亲属尿有较多的黏多糖酸。

该型X线表现发育不良,普遍性椎体变扁,横径增大,尤前后径增加著,椎体前缘呈楔形,椎体前缘中部质如鸟嘴状突出,椎体上下缘不规则,椎间隙变宽,个椎体发育小而不规则,并向后移位。椎后突成角畸,多见于胸椎交界处。这些典型改变多发生于下段胸椎及上段椎。第二颈椎齿状突小或缺如。颅骨无明显改变,蝶鞍大多正常,部分病人蝶鞍小或增大。桡骨远端倾斜,掌骨近端有锥状变髋外翻,髋臼扩大。

症状

临床表现:

黏多糖病Ⅳ型(Morquio氏病),有两个亚型

多在2~3 岁发病,骼的改变和生长障碍最为突出。Ⅳ型的临床特点为明显的生长迟缓,步态异常骼畸且逐渐显著。

骼畸表现和I-S型相似,椎的鸟嘴突,椎扁平,飘带肋骨柱弯,胸前后径增大,伴鸡胸短颈桶状胸,还可有鸡胸质疏松,髂外翻,股骨头变平,腕和关节肿大,但无关节强直。其特征性面容为眼宽、鞍、嘴宽大、有间隙和釉质发育不良、上颌突出。

步态异常站立时缩颈,向前探身。膝、足外翻、髋、膝屈如爬状。

生长迟缓:身材矮小。因躯干和四肢发育迟缓,故可出现身材比例失调。

眼部和部病变:

龄期出现角膜混浊,皮肤增厚且松弛。大多数病例可有不同程度的周边性角膜浑浊和听力消失。10岁左右始听力障碍,30岁以上几乎均有听力障碍

智力发育基本正常,青春期发育可正常。逐渐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晚期出现麻痹截瘫和呼吸麻痹

本型病人同其他几型黏多糖贮积症一样,也可出现腕骨发育不全、变掌骨呈棒状改变。人缝融齿状突发育不良可神经并发症,如积水和痉挛性截瘫。由于组织压迫神经,常出现腕管综征。可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有的可发生力衰竭。

临床诊断

男女均可患病,生后正常1岁后临床症状明显,骼的改变和生长障碍最为突出。其特征为扁椎,膝外翻,胸段后突,躯干短小伴有四肢和胸部畸。至6岁生长停滞而呈侏儒样,颈部短小,手足短、手指宽,有的关节韧带松弛,关节运动超出正常范围。柱弯肋骨,胸前后径增大,伴鸡胸短颈桶状胸。站立时缩颈,向前探身。膝、足外翻、髋、膝屈如爬状。椎后伸困难。部膨隆,干骺端肥大,关节活动受限。有的关节又因韧带松弛,关节运动超出正常范围。力弱,四肢无力走呈步。智力正常或轻度障碍,其特征性面容为眼宽、鞍、嘴宽大、有间隙和釉质发育不良、上颌突出。也可发生角膜混浊和肿大。10岁左右始听力障碍,30岁以上几乎均有听力障碍。有报告因胸部畸心脏并发症。可有明显的脊髓症状,发展为四肢瘫。部膨隆,不大。⒈据临床特征:特殊面容和体征、X线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⒉家族史:有黏多糖病人的家族史对早期诊断有帮助。

易混淆疾病

与黏多糖Ⅰ型鉴。X线改变与Ⅰ型大致相同,二者区是该型柱骨发育不良,椎体普遍变扁,前缘呈楔形,椎体上下缘不规则,间隙变宽,个椎体发育小向后移位,椎后突或角畸多见于胸椎交界处。

治疗方法

除对症处理外,无特效治疗,走困难者需矫手术。外科手术要用于治疗某些躯体和器官的缺陷,如心脏瓣膜的置换、角膜移植、严重的脊髓压缩等。

最有希望治疗黏多糖增多症的法是特异性的酶替代治疗及基因治疗,二者可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生存情况。特异性酶替代治疗可有两种不同的式。一种是直接给体输入过微包裹的酶,此为直接法。另一种则为间接法,即利用反转录病毒进转基因处理,使患者自体的周围血淋巴细胞或骨髓祖细胞逆向转化为含有正常酶基因的细胞,或通过骨髓移植给患者体植入含有正常酶基因的骨髓细胞,从而使患者体可以自身成所缺乏的黏多糖代谢酶。前,上述2种类型的治疗法均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预后

很少于儿童期死亡,多数病存活数十年。本病征患者劳动力呈进性丧失,最终不能走。

预防

遗传咨询

对于有家族病史的要遗传咨询可以帮助患病成人进选择性生育。

婚前检查:包括详细询问男女双及其家成员的健康状况既往病史及医治情况,尤其是有无先天畸,遗传病史和近亲婚配史。应进家系调查、型检查染色体检查或基因诊断,以检出携带者;

产前咨询

孕妇:孕期用药要医生的指导。做好产前的检查。患者生子女必须进产前诊断。

妊娠期穿刺羊水进检查:①在羊水中可发现黏多糖增多(但在妊娠16周以前并无诊断意义);②羊水细胞培养后,对成维细胞进分析,可做出早期诊断,从而早期终止妊娠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