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坏死性龈口炎
病因
发病原因
主要致病菌为梭形杆菌和奋森螺旋体,这些细菌是口腔固有的,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 当机体代谢障碍。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下降或营养不良时 或口腔不卫生时 则细菌大量繁殖而致病,引起急性坏死性溃疡性口腔病变 。
发病机制
本病病原体为梭状杆菌和螺旋体 ,在病变部位涂片 可见大量梭状杆菌和螺旋体。 正常情况下梭状杆菌和螺旋体在口内共生, 一般不易感染致病, 但在局部或全身抵抗力下降时 则可使这两种细菌大量繁殖而发病, 在口腔卫生不良 ,营养状况不佳时则发病迅速, 病损严重 ,本病常见是复杂混合感染,可合并其他细菌 如链球菌 丝状菌 黑色素类杆菌等细菌感染。
症状
1、一般症状:
发病急骤,症状显著,有发热、全身不适以及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明显,常伴有流涎、头痛、淋巴结肿等症状。
2、溃疡:
溃疡好发于牙龈和颊黏膜,形态不定,大小多在1cm左右,表浅,披以污秽的、灰白色苔膜,擦去此苔膜时,出现溢血的溃疡面,但不久又再被覆以同样的苔膜,周围黏膜有明显充血水肿,触痛明显,并有特别强烈的坏死组织臭味。在坏死组织表面可有灰白色的假膜形成,容易擦去,擦去后可见出血的创面。
3、水肿:
唇、颊、舌、腭、咽、口底等处黏膜均可受累,形成不规则形状的坏死性深溃疡,上覆灰黄或灰黑色假膜,周围黏膜有明显的充血水肿,触之易出血。
4、牙龈表现:
牙龈边缘及龈乳头顶端出现坏死,下前牙唇侧多见。牙龈边缘呈“虫蚀状”,牙龈乳头消失变平如“刀削状”。牙龈乳头破坏严重,牙龈失去正常外形,龈缘呈反波浪形。严重者可造成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
5、面颊表现:
急性期未及时治疗,坏死就会向邻近的口腔黏膜及深层组织蔓延,在全身抵抗力急剧下降,同时合并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时,还可造成面颊的洞穿性缺损,称为走马疳或面颊坏疽。
检查
1.外周血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2.涂片检查 可见大量梭状杆菌和螺旋体 。
3.组织病理改变, 为非特异性炎症改变 ,上皮破坏,大量纤维素性渗出,死上皮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及多种细菌和纤维蛋白形成假膜, 固有层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基层水肿变性 ,结缔组织毛细血管扩张, 必要时做胸片 B超等检查 注意除外其他感染性疾病。
鉴别
1.疱疹性龈口炎,该病多见于婴幼儿,为病毒感染。一般具有高热 体温超过38℃ 充血范围波及全口牙龈及口腔黏膜 典型病变为多个小疱及疱破溃后形成的溃疡面 无坏死。
2.慢性牙龈炎及牙周炎 两病虽具有牙龈红肿 出血 口臭等症状 但一般病程长久 无自发出血及疼痛 无坏死 口臭为炎性口臭。
3.球菌性口炎 口腔黏膜广泛充血。牙龈充血水肿 易出血 但龈缘无坏死,在颊 舌 唇等部位 可见表浅平坦的糜烂面 有黄色假膜覆盖 也可见于附着龈 但无恶臭及腐败气味 涂片镜检可见各种球菌 如链球菌、金黄葡萄球菌及肺炎双球菌等。
治疗
一、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控制感染、消除炎症,防止病损蔓延和促进组织恢复。急性期过后,积极治疗原有的慢性炎症。
二、抗生素治疗:
1、药剂:
2、操作方法:
局部消炎可用3%过氧化氢清洗坏死组织,然后用2%甲紫液或2%碘甘油或2%金霉素甘油涂患处。
也可口含青霉素剂,进食前后冲洗含漱,饭后涂药,有大块牙石时应小心除去,氧化剂治疗效果良好。
一般以涂复方甲紫(1%龙胆紫与1%吖啶黄各半混合液)效果为佳。2.5%金霉素鱼肝油可促黏膜上皮生长。
此外,甲紫(龙胆紫)、锡类散、冰硼散、冰硼油等均可用,但由于流涎较多,散剂不易附着病损表面。
三、、饮食治疗:
饮食上应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必要时输液以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四、手术治疗: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兰花参
下一篇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