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先天性肌强直

先天性强直是随意活动导致的肉持续性收缩,特是放松延迟,可以通过机械性叩击肉以及直接和间接电刺激而诱发,电图特点是高频不随意性电位发放。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性先天性强直的发病均和的氯离子通道基因CLCN1突变有。2018年5月11日,国家卫健委、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五部门联下发《于公布第一批罕见病录的通知》,先天性强直被列入第一批罕见病。出现强直的疾......
目录

疾病分类

出现强直的疾病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离子通道病或非养不良性强直,包括①先天性强直,为氯离子通道病(Thomsen型和Becker 型);②先天性副强直,为钠离子通道病。第二类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强直性养不良,有强直性养不良1型、先天性强直性养不良和强直性养不良2型。第三类为获得性强直,强直出现在多发性炎、炎、进养不良、糖原累积病、中央核肌病以及脊髓或周围神经病变。本节要介绍先天性强直。

发病机制

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性先天性强直的发病均和的氯离子通道基因CLCN1突变有。CLCN1基因位于7p35,该基因编码的氯通道蛋白由988 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10kD。前已发现氯离子通道基因存在15个点突变和2个段缺失导致通道复体改变或功能丧失。氯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出现持续性的氯离子浓度下降,导致随意活动后单个纤维膜出现动作电位活动持续数秒钟,纤维处于过度兴奋状态,阻滞了纤维的松弛。

临床表现

显性遗传性先天性强直称Thomsen型,多数患者在婴儿期发病,10%的患者发病年龄在10~20岁,男女同样被累及,男性病人临床表现较重,多数患儿存在运动发育迟缓,出现广泛性强直,下肢受累最明显,由于肉收缩明显延长,细运动和走受到干扰,运动显得缓慢巨大和没有限制,特是运动始阶段更明显,突然的屈运动不能迅速赶上,手和足不能充分伸,坐位不能马上站立,对外来的刺激反应慢,有时声音惊吓可以导致病人突然出现强直而摔倒,平卧在地处于强直状态几秒到几分时间。咀嚼被累及后出现用力咀嚼时不能迅速张。一般重复运动后强直反应减轻,休息几分钟后又出现。可以出现肉肥大,类似健美运动员,个病人出现胸锁乳突、前和手部肉的萎缩。力一般正常或比正常大,在一些不要求速度的体育运动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成绩,强直的严重程度在病人一生中保持稳定,在冷、饥饿、疲劳和紧张状态下短期加重。反射正常。无感觉障碍。同一个家系中不同病人强直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不是所有的病人呈现全身性强直反应,也不是所有病人都出现肉肥大。

隐性遗传性先天性强直称Becker型,临床症状和Thomsen型相似,但更常见,男性比女性多见,发病年龄在4~12岁,临床症状从下肢始,几年后累及上肢和咀嚼,最后累及所有强直反应也随病情的发展而加强,一般在20~30 岁后不加重,和Thomsen型相比,隐性遗传性先天性强直临床症状严重,常有运动功能障碍下肢肉常变的非常强大,少数病人出现萎缩,有时病人出现一过性的上肢和手肌无力,在用力抓重物时突然松手。

辅助检查

1. 清CK正常或轻度升高。

2. 电图可见典型强直反应。

3. 肉活检没有明显的改变。一般可以出现纤维轻度均匀性肥大,偶尔可见浆块成和核移以及I型纤维占优势。没有纤维线粒体堆积以及纤维坏死、再生改变,也没有结缔组织增生。

4. 基因检查可以发现CLCN1基因存在突变。

鉴别诊断

诊断

患者出现强直而力和CK正常,诊断该病不困难,特是病人的亲属也出现类似的临床症状,结电生理检查结果基本可以明确诊断。

诊断

应注意除外强直性养不良,特是先天性强直性养不良,强直性养不良以四肢远端肉受累为强直比较轻,并伴随其他非肉系统损害的表现,最终需依靠基因诊断进

疾病治疗

病人保持工作能力,寿命不受限,一般不需要进药物治疗,个病人可以通过影响钠通道而改变细胞膜兴奋性的药物,如局部麻醉和抗律失常的药物,给予慢律,一般治疗3~4天后达到最大疗效。卡马西平对个患者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强直也可以试用ACTH治疗。

大事记

2018年5月11日,国家卫健委、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五部门联下发《于公布第一批罕见病录的通知》,先天性强直被列入第一批罕见病。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