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血清病

清病是一种由于外来抗原性物质(异体动物清和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等)进入体起的具有特征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过程。清病过程中出现体温升高、荨麻疹、关节症状等。发病原因:人体接受异类清后,过7~14h的潜伏时间始发病,如果注射过动物清的人再次注射同样的清,可加速清反应,在儿科前需要抗毒清治疗的疾病几乎只有白喉伤风。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等也可以......
目录

病因

发病原因:

人体接受异类清后,过7~14h的潜伏时间始发病,如果注射过动物清的人再次注射同样的清,可加速清反应,在儿科前需要抗毒清治疗的疾病几乎只有白喉伤风。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等也可以清病。

病机制:

清病是Ⅲ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典型例子,在抗原过剩的情况下,成抗原抗体复物,沉积于全身毛细管的基底膜上,激活补体,造成组织损害。

免疫复物激活补体,游离过敏毒素,进一步释放组胺,增强管通透性;并产生趋化因子,使中性粒细胞聚集,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吞噬抗原抗体复物,释放出溶酶体起局部组织损伤,此外,抗原抗体复物还可活化激肽系统,产生急性炎症性作用,少数严重病例可出现小球肾炎清中补体成分下降,清病过程中出现的荨麻疹为IgE类抗体起,而关节症状是IgG和IgM抗体与抗原组成的免疫复物在关节沉积的结果。

症状

典型的清病发生在注射异体抗原后的7~12天,也有迟至3周者,如既往有过同样异体抗原的接触,则症状以快速式出现,可在注射后1~3天出现症状症状发热,皮疹,神经水肿淋巴结肿大和关节酸痛,体温上升(38~40℃)常为最先出现的症状,但有时也可先见皮疹或二者同时出现,皮疹大多为荨麻疹,偶见麻疹猩红热样皮疹,环疹,紫癜,亦可几种类型的皮疹夹杂在一起,皮疹常先出现于注射清部位,短时间蔓延全身,受压部位皮疹往往较密较深,如系带处,病情较重者,眼睑,面颊,甚至手脚都显水肿,全身淋巴结肿大为常见症状关节酸痛不多见,局部红肿者罕少,但大小关节都可波及,如,膝,,腕,指,本病一般为自限过程,病人多在7~10天恢复,大多数患儿一般状况好,一切症状与体征都能逐步自性消退。

饮食

应增加富含粗纤维食物的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a、b、c、e的食品,如新鲜蔬菜、水果,适量猪肝、肉、粗粮、植物油等;多吃枸杞子、生、核、豆浆等补益的食品。避免高脂肪、高糖等食物,少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不要吃容易渴的油炸食物。尽量避免使用马清或其他动物清。

预防

1.尽量避免使用马清或其他动物清。

2.皮肤试验:如必须用马抗清,则要做皮肤试验,用1∶10稀释液,皮肤试验如为阴性,则可皮注射0.02ml1∶1万稀释液,如仍无反应,以后的皮肤试验可用1∶1000,如仍为阴性,最后浓度为1∶100,对浓溶液的阴性皮肤反应表明,对马清不可能发生强的过敏反应,如过敏休克,但皮肤试验不能预测是否可发生清病。

3.快速敏疗法:对既往有马过敏史或皮肤试验阳性者,而又必须使用马清者,此时可用快速敏疗法成功地使用抗毒素,在敏时可用上腺素及抗组织胺药物,敏过程为:0.1ml抗清,稀释为1∶10万~1∶1万,静注射间隔20min,如病人对前一次注射能耐受,而无副作用,注射量可每20min加倍,一般来说抗清总量可在4~6h给入,但敏仅是暂时的,病人常在几个月再次获得以往的过敏反应,应用甲泼尼龙不能防止清病的发生。

治疗

(一)治疗

1.立即停用有药物:立即停用异体动物清或有药物,避免大量新抗原的再次刺激。

2.阿司匹林和抗组织胺治疗:对阿司匹林和抗组织胺治疗反应良好。

3.上腺素:注射上腺素可使荨麻疹迅速消退,但效果只是暂时的。

4.激素治疗:关节炎、脏或神经系统并症较重时,应适当考虑激素治疗。

(二)预后

患儿得到及时处理多数预后良好,严重者可出现水肿致急性阻塞,并危及生命。

检查

白细胞总数增多,常伴有嗜酸细胞增高,沉增快,常可见明显的减少,轻度蛋白尿血红蛋白尿及显微镜下血尿清补体下降,由马清蛋白起的清病,可在清中发现抗马清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如IgG,M,E,A,病变皮肤的直接免疫荧光可发现IgM,IgA,IgE或C3的沉积。

据临床临床选择X线胸电图等检查。

诊断鉴别

注射清或使用青霉素,磺胺等药物的历史和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

未查明上列用药历史之前,发热关节痛较为突出的病例,易与湿性或类湿关节炎混淆;以发热淋巴结肿大为症状时,可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似;出现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时,亦可起诊断上的怀疑,但凭上列疾病各自的特点以及清病的典型发病过程,鉴诊断亦比较简单。

并发症

心脏炎,小球肾炎者很少见,清病最严重的并症是吉兰-巴雷综征,末梢神经炎为水肿或多发性动脉炎涉及神经组织所造成,偶尔并发哮喘,对清病症状出现较早的患儿,并发哮喘可能性较大。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