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类白血病反应
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
1.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因感染、肿瘤、电离辐射、药物中毒、外伤、休克、烧伤、过敏、大出血、溶血等因素刺激,而发生暂时性的类似白血病样的血象反应。感染、毒素及其他有害物质吸收入血是诱发患儿发生类白血病反应的主要原因。
1.感染:最常见,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4.药物:砷剂、解热镇痛药、磺胺药、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锂盐等。
5.失血急性失血与溶血任何原因引起的大出血、急性血管内溶血等。
8.此外还可见于肺梗死、心肌梗死、电休克、电离辐射性疾病、脾切除术后等。
2.各类型的引起原因:
(1)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见于急性细菌感染,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休克、类风湿病、药物中毒、骨髓转移等。
(2)淋巴细胞类白血病反应:见于百日咳、结核病、风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等。
(3)嗜酸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见于寄生虫病、变态反应疾病、胶原性血管疾病、药物反应等。
(4)单核细胞类白血病反应:见于播散性肺结核、风湿病、布氏杆菌病、肠阿米巴病等。
(5)红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见于严重贫血、苯中毒、脾切除术后等。
(二)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由于刺激因素的存在,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骨髓内毛细血管和血窦内皮细胞受损,骨髓增生,髓腔内压力增高,使白细胞过度增生和异常释放,以致一些未成熟的细胞亦大量释放到外周血液中,发生暂时性的类似白血病样的血象反应,这可能是通过神经体液等调节机理所产生的防御反应。小儿造血器官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更易出现类白血病反应。
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或出现幼稚细胞,是细胞产生或释放的异常,可能伴有清除、破坏的缺陷,其具体机制不一致,嗜酸性粒细胞的调控与中性粒细胞相似。许多因素如抗原抗体反应、外源蛋白寄生虫等均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某些肿瘤细胞也可产生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造血细胞的增生、分化、释放毒素、缺氧免疫反应、化学物质等因素可损伤骨髓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髓血屏障受损,致部分幼稚细胞进入血循环,出现类白血病反应。脾切除后,可能因为骨髓失去了部分凋控作用,因而当某些外因刺激骨髓时,更易于将幼粒或幼红细胞释放至外周血内。
临床表现
1.临床症状
儿童较为多见,男女发生率相同。由于类白血病反应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因此无本身特定的临床表现。其症状、体征因原发病不同而异。发热较常见,可有轻度肝、脾、淋巴结肿大及皮肤淤斑等出血症状。
2.临床分型
临床类型按反应性增多的细胞可分为6种类型:
(1)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总数可达50×109/L以上。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可伴一定数量的幼稚细胞。成熟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中毒性颗粒和空泡,骨髓象除了有增生和左移现象外,成熟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增高。见于感染、失血、中毒等。
(2)淋巴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轻度或明显增多,分类中成熟淋巴细胞占40%以上,并可有幼稚型淋巴细胞出现。见于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3)嗜酸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外周血象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无幼稚细胞,骨髓象原始细胞不多,也无Ph染色体以及嗜酸粒细胞形态异常等。常见于感染、变态反应疾病、药物反应等。
(4)单核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在30×109/L以上,单核细胞>30%。见于感染等。
(5)红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中有幼红及幼粒细胞,骨髓象粒细胞系增生,红细胞系增生。见于中毒、脾切除术后等。
(6)浆细胞类白血病反应 白细胞增高,外周血中的浆细胞分类计数增高,常>5%,中性粒细胞左移,单核细胞增多,骨髓象示浆细胞系统增生活跃,但一般<20%,可见少量的幼浆细胞,甚至原浆细胞。见于感染等。
并发病症
检查
1.血象:血红蛋白多正常或轻度减少。血小板计数正常。白细胞计数一般在(50~100)×109/L。在结核病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患者有白细胞高达220×109/L的报道根据对机体刺激因素不同而有不同类型的类白血病反应,可呈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或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分类可见幼稚细胞,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常出现中毒性颗粒和空泡。
2.骨髓象:可见感染中毒性反应,也可正常。可呈增生明显或轻度活跃,常以一个系列增生为主,多数以成熟细胞为主,亦可有核左移或成熟障碍,原始细胞多无明显增高,一般无Auer小体,且无白血病的细胞形态学异常。红系和巨核系正常。癌骨髓转移类白血病反应还可见数量不等的癌细胞。
3.骨髓组织病理:窦状血管正常或轻度增多,常有假戈谢细胞,肥大细胞易见含铁颗粒巨噬细胞可显著增多,脂肪细胞分布异常,大部分分布在骨小梁旁。
4.细胞化学染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正常或升高。四氮唑蓝染色在感染性类白血病反应时显著增高。类白血病反应费城(ph)染色体阴性,而慢粒白血病可见于90%以上的患者。
诊断
鉴别诊断
一般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细胞形态可以与白血病鉴别,对有淋巴结肿大、脾大、发热或出血的患者与白血病的区别较困难。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有大量白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而正常血细胞的制造被明显抑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常有出血、贫血、感染、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一般很难治愈。主要表现有白细胞的增生与浸润。非特异性病变则为出血及组织营养不良和坏死、继发感染等。白细胞的增生和浸润主要发生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也可出现在全身其他组织中,致使正常的红系细胞、巨核系细胞显著减少。骨髓中可因某些白血病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而呈灰红色或黄绿色。淋巴组织也可被白细胞浸润,后期则淋巴结肿大。
治疗
(一)治疗
1.对原发病治疗 应仔细寻找原发病,积极予以原发病治疗。如抗感染、治疗肿瘤控制溶血解毒等。
2.加强对症、支持治疗。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对严重贫血患者应及时输血。
(二)预后
预防
通常本症是由于严重感染,某些恶性肿瘤,药物中毒,大量出血和溶血反应等刺激造血组织而产生的异常反应,所以主要应积极防治各种引发类白血病样反应的疾病。
1.大力开展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感染性疾病,做好预防接种。
2.应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电离辐射等有害因素,接触毒物或放射性物质时,应加强各种防护措施;避免环境污染,尤其是室内环境污染;注意合理用药,慎用细胞毒药物等。
护理
1、合理休息,病人可进行一般活动,但休息时可使基础代谢率降低,减少氧的消耗,因此,合理安排休息很有必要。
3、饮食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以补充由于机体代谢亢进所消耗的热量。
4.保持良好情绪,注意作息规律。
饮食保健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