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类白血病反应

小儿类病反应又称病样反应,是指机体受某种因素刺激后导致外周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或出现幼稚细胞,很像病而不是病,是一种暂时性的白细胞增生反应。各种原因起的中性粒细胞增多除慢性粒细胞病外,白细胞计数一般不超过50×109/L,但是偶尔可超过50×109/L,甚至100×109/L,同时液中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现象明显,并出现较多的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少量的早幼粒细胞和原粒细......
目录

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

1.病反应是机体因感染、肿、电离辐射、药物中毒外伤休克烧伤过敏、大出溶血等因素刺激,而发生暂时性的类似病样的象反应。感染、毒素及其他有害物质吸收入是诱发患儿发生病反应的要原因。

1.感染:最常见,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2.中毒:高热中毒中毒食物中毒子痫等。

3.肿:霍奇金病、肿转移等。

4.药物:砷、解热镇痛药、磺胺药、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锂盐等。

5.失急性失溶血任何原因起的大出、急性溶血等。

6.损伤颅外伤挤压综征、大面积烧伤等。

7.变态反应性疾病 剥皮炎风疹过敏肺炎等。

8.此外还可见于梗死、梗死、电休克、电离辐射性疾病、切除术后等。

2.各类型的起原因:

(1)粒细胞病反应:见于急性细菌感染,溶血贫血,急性失休克、类湿病药物中毒骨髓转移等。

(2)淋巴细胞病反应:见于百日咳结核病风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等。

(3)嗜酸性粒细胞病反应:见于寄生虫病、变态反应疾病、原性管疾病、药物反应等。

(4)单核细胞病反应:见于播结核、湿病布氏杆菌病肠阿米巴病等。

(5)红病反应:见于严重贫血中毒切除术后等。

(6)浆细胞病反应:见于晚期结核、病。

(二)发病机

一般认为由于刺激因素的存在,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状态,骨髓毛细管和皮细胞受损,骨髓增生,髓腔压力增高,使白细胞过度增生和异常释放,以致一些未成熟的细胞亦大量释放到外周液中,发生暂时性的类似病样的象反应,这可能是通过神经体液等调机理所产生的防御反应。小儿造器官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更易出现病反应。

外周白细胞增高或出现幼稚细胞,是细胞产生或释放的异常,可能伴有清除、破坏的缺陷,其具体机制不一致,嗜酸性粒细胞的调控与中性粒细胞相似。许多因素如抗原抗体反应、外源蛋白寄生虫等均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某些肿细胞也可产生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造细胞的增生、分化、释放毒素、缺氧免疫反应、化物质等因素可损伤骨髓毛细皮细胞,屏障受损,致部分幼稚细胞进入环,出现病反应。切除后,可能因为骨髓失去了部分凋控作用,因而当某些外因刺激骨髓时,更易于将幼粒或幼红细胞释放至外周

临床表现

1.临床症状

儿童较为多见,男女发生率相同。由于病反应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因此无本身特定的临床表现。其症状、体征因原发病不同而异。发热较常见,可有轻度淋巴结肿大及皮肤淤斑等出血症状。

2.临床分型

临床类型反应性增多的细胞可分为6种类型:

(1)粒细胞病反应白细胞总数可达50×109/L以上。要是中性粒细胞,可伴一定数量的幼稚细胞。成熟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中毒性颗粒和空骨髓象除了有增生和左移现象外,成熟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增高。见于感染、失中毒等。

(2)淋巴细胞病反应白细胞计数轻度或明显增多,分类中成熟淋巴细胞占40%以上,并可有幼稚型淋巴细胞出现。见于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3)嗜酸性粒细胞病反应 外周象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无幼稚细胞,骨髓象原始细胞不多,也无Ph染色体以及嗜酸粒细胞态异常等。常见于感染、变态反应疾病、药物反应等。

(4)单核细胞病反应白细胞计数在30×109/L以上,单核细胞>30%。见于感染等。

(5)红病反应外周中有幼红及幼粒细胞,骨髓象粒细胞系增生,红细胞系增生。见于中毒切除术后等。

(6)浆细胞病反应 白细胞增高,外周中的浆细胞分类计数增高,常>5%,中性粒细胞左移,单核细胞增多,骨髓象示浆细胞系统增生活跃,但一般<20%,可见少量的幼浆细胞,甚至原浆细胞。见于感染等。

并发病症

依原发病不同,而出现相应的并发症状。常见的并发症为继发感染发热淋巴结肿大、贫血等。

检查

1.象:血红蛋白多正常或轻度减少。计数正常。白细胞计数一般在(50~100)×109/L。在结核病起的病反应患者有白细胞高达220×109/L的报道据对机体刺激因素不同而有不同类型的病反应,可呈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或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分类可见幼稚细胞,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常出现中毒性颗粒和空

2.骨髓象:可见感染中毒性反应,也可正常。可呈增生明显或轻度活跃,常以一个系列增生为,多数以成熟细胞为,亦可有核左移或成熟障碍,原始细胞多无明显增高,一般无Auer小体,且无病的细胞异常。红系和巨核系正常。癌骨髓转移病反应还可见数量不等的癌细胞。

3.骨髓组织病理:窦状管正常或轻度增多,常有假戈谢细胞,肥大细胞易见含颗粒巨噬细胞可显著增多,脂肪细胞分布异常,大部分分布在小梁旁。

4.细胞化染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正常或升高。四氮唑蓝染色在感染性病反应时显著增高。病反应费城(ph)染色体阴性,而慢粒病可见于90%以上的患者。

5.遗传检查:无ph1染色体。据原发疾病的需要选择助检查,如胸、B超、电图等。

6.影像检查:X线 结核病者X线提示结核,部感染胸可提示。 B超淋巴结肿大。

诊断

病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确诊。

鉴别诊断

一般据病史、临床表现和细胞态可以与病鉴,对有淋巴结肿大、脾大发热或出的患者与病的区较困难。

病是造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他造组织中有大量白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液,而正常细胞的制造被明显抑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常有出贫血、感染、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一般很难治愈。要表现有白细胞的增生与浸润。非特异性病变则为出组织养不良和坏死、继发感染等。白细胞的增生和浸润要发生在骨髓及其他造组织中,也可出现在全身其他组织中,致使正常的红系细胞、巨核系细胞显著减少。骨髓中可因某些病细胞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而呈灰红色黄绿色。淋巴组织也可被白细胞浸润,后期则淋巴结肿大。

治疗

(一)治疗

病反应本身不需要治疗,原发病因去除后,可迅速恢复。

1.对原发病治疗 应仔细找原发病,积极予以原发病治疗。如抗感染、治疗肿控制溶血解毒等。

2.加强对症、支持治疗。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等造原料;对严重贫血患者应及时输

(二)预后

其预后取决于起该反应的基本疾病,一般预后良好,起类病的原发病灶除去后,象常可恢复正常。

预防

通常本症是由于严重感染,某些恶性肿药物中毒,大量出溶血反应等刺激造组织而产生的异常反应,所以要应积极防治各种发类病样反应的疾病。

1.大力展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感染性疾病,做好预防接种。

2.应避免接触有害化物质,电离辐射等有害因素,接触毒物或放射性物质时,应加强各种防护措施;避免环境污染,尤其是室环境污染;注意理用药,慎用细胞毒药物等。

3.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持情舒畅,劳逸结,增强机体抵抗力等。

护理

1、理休息,病人可进一般活动,但休息时可使基础代谢率降低,减少氧的消耗,因此,理安排休息很有必要。

2、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品。

3、饮食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有养、易消化的食物,以补充由于机体代谢亢进所消耗的热量。

4.保持良好情绪,注意作息规律。

饮食保健

1、多进食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有油菜、雪里蕻、西红、小白莱、韭莱、荠莱、山楂桔、鲜枣、猕猴沙棘柠檬等。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有胡萝卜南瓜苜蓿柿子椒以及菠莱等。

2、多摄入含质丰富的食物如动豌豆黑豆绿色蔬菜、大枣、红糖、黑木耳、芝麻蛋黄等。

3、少食多餐,或在三餐之外,增加一些体积小、热量高、养丰富的食品,如糕点、巧克力、面包、猕猴、鲜蔬汁等。

4、需给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而易消化的饮食,以补充体热量及各种养物质的消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