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直肠脱垂

直肠垂(rectal prolapse)指肛管直肠外翻而垂于肛门外。直肠垂(rectal prolapse)指肛管直肠外翻而垂于肛门外一种病变。出物红色鲜红色、呈环状、有皱襞、质柔软,一般不出,轻者便后可以缩回,严重时需用手推压才能还纳。发生肛有三个重要因素: 1.全身因素 养不良,坐直肠脂肪消失,使直肠失去周围支持固定作用,括约群收缩力也减弱,直肠容易自肛门出。......
目录

概述

直肠垂(rectal prolapse)指肛管直肠外翻而垂于肛门外一种病变。出物红色鲜红色、呈环状、有皱襞、质柔软,一般不出,轻者便后可以缩回,严重时需用手推压才能还纳。

发病原因

发生肛有三个重要因素:

  1.全身因素 养不良,坐直肠脂肪消失,使直肠失去周围支持固定作用,括约群收缩力也减弱,直肠容易自肛门出。

  2.局部组织解剖因素

  (1)骶度未成:婴幼儿骶度未盆向前倾斜不够,直肠呈垂直位,与肛管处于一条直线上,向下的压力增加时,直肠无骶的支持,压力直接作用到肛管上,易于向下滑动。

  (2)周围肉支持力弱:肛提盆底部肉的支持力较弱。

  (3)黏膜松弛:直肠黏膜附着在层上较松弛,黏膜易自层滑

  3.促成因素 任何情况使压长期增高或突然增高,均可促成直肠垂。如便秘腹泻百日咳包茎膀胱结石、长期慢性咳嗽等疾患,常是肛的诱因。有些疾病(如骶部脊髓膜膨出)或损伤(包括意外和手术损伤)造成括约直肠周围肉功能或神经功能障碍者,直肠失去支持,压增高即可发生直肠垂。

  (二)发病机肛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两种。仅有黏膜出者称为不完全性垂,直肠各层同时翻出者称为完全性垂,后者出肛门外的直肠部分较不完全垂者长。长期肛的患儿,肛门括约松弛,肛后易复位。偶然因压突然增高使直肠垂者,如未能及时复位,肛门括约收缩可垂肠段绞窄性坏死。约有半数直肠垂病人的肛门括约功能不全,排便功能障碍。日本铃木直肠肛管测压也发现近半数病人的肛管压降低、随意收缩压下降,而直肠肛管反射及直肠压均正常。有的者测定直肠垂病人的外括约和耻直肠电图,发现由于肛门收缩而起的放电明显增加,明肛门直肠垂的发生与盆底肉的反射性失调有,并非局部麻痹。Parks等作外括约、耻直肠及肛提病理组织检查,几乎所有的病例均有组织的变化,其中以外括约最明显,肛提较轻。他认为长期便秘,使该部肉及神经过度伸展和损伤,从而造成括约功能不全和肛。至于肛门括约功能不全为其原因或是结果,意见尚不一致。分为3型或3度:

  1.Ⅰ型 为排便或压增加时,直肠黏膜出肛门外,是由直肠下部黏膜与层附着松弛所致,最长达3~4cm,是小儿特有的类型。部分出呈半环状,全周出呈环状色红。由肛门正中向外成放射状纵沟,肛管与黏膜间有反折沟,可触及两层折叠的黏膜,质软,便后出的黏膜自还纳。如出时间久者,黏膜呈暗紫色,无光泽。反复垂者,黏膜水肿、肥厚、粗糙,甚至有溃疡或出点。

  2.Ⅱ型 在排便或压增加时,直肠全层出肛门外5~12cm,呈,略向后端凹陷。表面有环状多个黏膜皱襞,色淡红或暗红,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垂需用手托回。Ⅰ型长期垂可发展为此型。

  3.Ⅲ型 罕见,排便或压增加时,肛管、直管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出肛门外。呈。肛门极松弛,黏膜糜烂出,分泌物较多。

常见症状

   直肠出肛门外、便秘腹泻、粘液便、局部水肿,甚至表面有溃疡出现等。

  一、

  直肠出肛外是直肠垂的症状。轻者在排便增加压时直肠出肛门外,初起能自还纳,以后渐渐不能自己还纳,需用手还纳;重者直肠壁粘膜和肛门括约松弛,除大便时直肠垂,在打喷嚏咳嗽、排、工作劳累、走路时、久立久坐时直肠都能出肛门之外。

  二、排便异常

  可有便秘腹泻大便失里急后重等。其中便秘最多,约占50%-70%,直肠粘膜出和粘液便也颇常见。

  三、局部症状

  由于直肠粘膜长期受到异物刺激,使直肠粘膜充水肿,严重时表面溃疡,出现粘液分泌多、出、肛门部坠痛、酸痛、尿频腹胀症状

直肠垂分类

   临床医上,直肠垂分类有多种法,我国的标准直肠粘膜垂分类具体可分三度。

  Ⅰ度:粘膜垂型,是不完全垂,成年人常伴有内痔外痔。排便时或增加压时直肠粘膜出肛门外,便后自还纳,出长度3~6cm。

  Ⅱ度:完全性直肠垂,不肛管垂。排便时,长期反复出,使直肠粘膜充水肿溃疡,因而常有液及粘液分泌物流出肛门外,此期直肠全层垂,需要用手还纳,出长度8cm左右。

  Ⅲ度:在Ⅱ型的基础上并有肛管及乙状结肠出。不仅在排便时直肠出,而且在咳嗽打喷嚏、排走、久站、久坐时直肠出肛门外,此期直肠全层或肛管及部分乙状结肠出肛门外,自己本不能还纳,出长度12cm以上。

  

直肠垂治疗

  

  近年来,者们对直肠粘膜垂的成因研究及其对直肠粘膜垂本质的现代概念已达成了初步共识。因此,其治疗案的选取是现今研究的一个热点。

  (一)非手术治疗

  幼儿直肠垂多可自愈,故以非手术治疗为。即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骶度的成,直肠垂将逐渐消失。如纠正便秘,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排便时间应缩短,便后立即复位。如出时间长,垂充水肿,应取俯卧位或侧卧位,立即手法复位,将垂推入肛门,回复后应做直肠指诊,将垂肠管推到括约。手法复位后,用纱布卷堵住肛门部,再将两部用布固定,暂时封肛门,可防止因啼哭或因压增高而于短期再发。若患病时间较长,使用上述法仍不见效,可用注射疗法。法:将5%石炭酸植物油注射于直肠粘膜下或直肠周围一圈,分4~5处注射,每处注射2ml,总量10ml。注射途径可肛门镜在直视下将药物注射到粘膜下层,使粘膜与层粘连;或周皮肤,在直肠指诊下做直肠周围注射,使直肠与周围粘连固定。

  (二)手术治疗

  成人不完全垂或轻度完全垂,若括约张力正常或稍弱,可类似三个母切除术或圈套扎治疗,也可使用硬化注射治疗。若括约松弛,可考虑做肛门环缩小术或括约术。成人完全型直肠垂的治疗以手术为,手术途径有部、会阴会阴及骶部4种。手术法较我,但各有其优缺点及复发率,没有哪一种手术法可用于所有的患者,有时对同一患者需要用几种手术法。过去手术只注意修补盆底缺损,复发率较高,近年来对直肠垂的肠套叠说进研究,手术注意治疗直肠本身,现多使用下列手术。

  

小儿直肠

  

  中国医认为:小儿未旺、皆易肛。 5岁以下儿童发生直肠垂非常多见,由于小儿体质娇嫩,发育不完全成熟,元不实,骶未长成,直肠粘膜下组织也较为疏松,直肠缺乏骶的支持,而且直肠盆几乎笔直,即垂直的状态,比较活动,不利于固定,而且增加了肛门括约的负荷量,儿童时期又易患养不良、百日咳肠炎腹泻等疾患。长期压增大,失去对直肠的牵拉固定作用,就易发生直肠垂,这就是小儿易患直肠垂的要原因。临床上还常见到小儿排便、排尿坐盆时间过久而诱发本病。小儿随着盆的发育、骶成,多数直肠垂患者常可自愈,故一般应用非手术治疗。

预防措施

  

  1、平时要注意增加养,生活规律化,切勿长时间蹲坐便盆,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大便干,便后和睡前可以用热水坐,刺激肛门括约的收缩,对预防直肠垂有积极作用。

  2、妇女分娩和产后要充分休息,以保护肛门括约的正常功能。如有子宫下垂和脏下垂者应及时治疗。

  3、有习惯性便秘排便困难的患者,除了要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外,排便时不要用力过猛。

  4、常做提肛运动,促进提肛群运动,有增强肛门括约功能的效果,对预防本病有一定作用。

  5、积极除去各种诱发因素,如咳嗽、久坐久站,腹泻、长期咳嗽肠炎等疾病,婴幼儿尤其要注意。

  

饮食护理

  

  直肠垂指的是壁粘膜通过幽门垂至十二指肠的球部。这种病要与窦部炎症有;多见于30-66岁的男性病人。直肠垂病人多数因中气不足,虚证居多。平时宜多食木耳子、山药芡实鸡肉羊肉无花果、香菜等食物以增加养,补其不足。

  常用食疗

  (1) 配黄芪30克,猪大肠头1只。制法:将新鲜猪大肠头洗净,反复清洗并除味后备用。然后将黄芪洗净用纱布包好,与备用的猪大肠头一起放入冷水中,使大肠烂,弃药渣,加盐、料后食用。适用于小儿直肠垂患者。

  (2) 配:黄鳝1条、瘦猪肉60克、黄芪30克。制法:黄鳝去脏洗净与瘦猪肉黄芪熟,加盐、糖、黄适量,去黄芪后食用。适用于成人直肠垂者。

  (3) 配:大米、小米各60克。制法:大米、小米洗净加水至半熟,再加入豆浆1斤,搅匀熟,可食用。功用:健脾、补虚损。适用于老幼直肠垂者。

  最后,一旦出现幽门梗阻和大出时,要考虑采取手术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小儿汞中毒

下一篇 冷蕨子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