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

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是指因肉、关节囊及韧带纤维化,起以全身多个关节僵直为特征的综症。本病临床表现复杂。疾病称: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 所属部位:全身 就诊科室:儿科症状体征:体型异常,身痛,关节疼痛一般认为,胎儿肢体在子宫失去运动能力,是本病的基本发病机制。现已明许多因素,如妊娠期间注射某些药物,病毒感染,都能使胎儿肢体失去运动功能而罹患本病。Drachman曾将箭毒注入鸡绒......
目录

定义

疾病称: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

所属部位:全身

就诊科室:儿科

症状体征:体型异常,身痛,关节疼痛

病因

  一般认为,胎儿肢体在子宫失去运动能力,是本病的基本发病机制。现已明许多因素,如妊娠期间注射某些药物,病毒感染,都能使胎儿肢体失去运动功能而罹患本病。Drachman曾将箭毒注入鸡绒膜尿囊的,制作出了多关节挛缩的动物模型。

Moessinger用箭毒注入子宫,也产生了的多发性关节挛缩,发育不良、下颌小及短脐带等多种畸。Jago报告一例母亲妊娠10~12周时,因患伤风而注射肉松弛,结果分娩一多发性关节挛缩症的婴儿。某些病毒如Newcastle病毒、Akabane病毒和柯萨奇病毒对本病的致病作用,都曾在动物实验中获得明。

症状

  本病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Hall病变所累及的范围,把本病分成三大类

(1)第一类只累及四肢关节,约占50%,又可为发育不良和肢体远端关节挛缩两个亚型。前者系典型的关节挛缩症。通常在病人出生后,即可发现四肢关节对称性僵直,多僵直在屈位,也可僵直在伸直位,但多保留最后几度的屈或伸直活动。受累肢体肉明显萎缩并有膝、肘关节柱状改变。因正常皮肤纹理消失,皮肤发亮并紧张,病人呈木偶样外观。

关节挛缩在屈位,其皮肤及皮下组织成蹼状畸。皮肤感觉正常,但深部反射多减弱或消失。虽然四肢均可受累,但四肢全部受累者占46%,双下肢受累占43%,单纯上肢受累占11%。下肢受累时,其足常为翻畸、膝关节或伸直、髋关节一外旋、外展,抑或髋关节收挛缩伴位。并有20%病人有晚期出现C柱侧凸。

上肢畸包括肩关节旋、肘关节或伸直、桡骨位、前旋前和腕关节挛缩,拇指多收、屈贴近手掌伴近侧关节挛缩。 肢体远端挛缩型只累及手和足,其拇指屈收横在手掌,其余四指屈呈握拳状、手指互相重叠。足畸翻多见,也可为跟外翻足畸,并伴有挛缩。

(2)第二类是关节挛缩伴脏及头面部畸,除有关节挛缩外,还有其它部位的畸,诸如马凡综症,Freemam-Sheldon综症、翼状胬肉症等。

(3)第三类是关节挛缩伴神经系统异常。关节挛缩伴严重神经系统异常,如三倍体18、9、8、大脑膜膨出等,通常为常染色体异常,可通过外周核型检查做出诊断,但婴儿多在早期死亡。

检查

本病的检查要有以下两种:

(1)显微镜检查:

镜下可见纤维数量少、纤维直径减少,但横纹多保留。关节初期可完全正常,年长儿童则出现关节破坏,并发生退性变化。受累关节关节囊也因纤维化而增厚。

(2)X线检查:

可发现患者发生关节收、翻等情况,以及其它骼和关节等。

鉴别诊断

对于本病具有典型的体征者,如肢体肉萎缩,关节呈对称性挛缩,而皮肤感觉正常容易做出诊断。但肢体远端挛缩型,其手足畸多缓慢加重,特是就诊较迟者,需要与类湿关节炎、先天性关节相鉴。但此型病人的手足畸也多为对称性分布,系本病的特点。但实验室检查往往无异常发现。

并发症

本病当下肢受累时,其足常为翻畸、膝关节或伸直、髋关节一外旋、外展,抑或髋关节收挛缩伴位。并有20%病人有晚期出现C柱侧凸。上肢畸包括肩关节旋、肘关节或伸直、桡骨位、前旋前和腕关节挛缩,拇指多收、屈贴近手掌伴近侧关节挛缩。

治疗

  本病的治疗面临许多困难,因受累关节多需要多次手术。术后复发率高,需反复手术。但患儿智商多高于普通儿童,过有效的治疗之后,可获得惊人的自理能力。因此,医师、家长均应树立信。治疗标是增加受累关节运动范围,使患儿能独立或走,最大可能改善上肢与手的操作能力,因此,治疗须遵下列原则:

①早期采取软组织松解,切或切除某些阻碍关节运动的关节囊、韧带和挛缩的肉,才能使受累的关节获得一定范围的运动功能。由于挛缩的软组织多硬韧,物理治疗如被动牵拉、手法按摩不仅无效,还会关节因压力增高而坏死。

②虽然单纯物理治疗多无矫正作用,但在软组织松解的基础上,坚持物理治疗,可保持手术松解的效果,推迟复发的间期

③支具固定具有一定的助作用,夜间穿戴有利于保持手术矫正的位置,白天配戴可走。

④由于本病具有术后复发倾向,所以应用肉一移位,替代某些已纤维化或力弱的肉,可获得力平衡,从而改善肢体功能。但其效果比脊髓灰质炎的类似手术效果为差。

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应该依据每一病人的具体畸性质、畸程度、病人年龄,选择手术法。马蹄翻足和仰外翻足是本病中常见的足畸,需早期手术治疗。通常患儿3个月就可手术治疗,术前用石膏固定以牵伸紧张的皮肤。术中要切除挛缩的关节囊、韧带。对马蹄翻畸,应做到周围彻底松解、跟关节性复位。

若足外侧柱影响复位,可切除跟骨前侧部分(Lichtblau手术)或切除跟骰关节(Evans手术)。术后可获得虽僵硬,但足可跟负重走。如切复位治疗仰外翻足遇到困难,可切除舟,容易使与第1~3楔成球窝关节,还可防止性坏死。膝关节挛缩比较常见,轻度屈(<20°)不影响功能。

可用夜间支具固定,防止随着年龄增长加重。中度屈膝畸(20°~60°)者应早期手术治疗,要是切关节囊,同时延长。若侧副韧带和前交叉韧带挛缩阻碍膝关节伸直,对幼儿可延长这些韧带。而年长儿童应采取股骨髁上后翻术。屈膝畸超过60°者,软组织松解易起坐神经动静损伤需要要做短缩及后翻

另一选择是股骨远端、胫近端的前侧骺滞术,但效果多不满意。膝关节伸直畸比较少见,新生儿期可手法牵拉和支具固定。若婴儿已到6个月,手法牵拉仍未矫正者,选择四头术可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术后夜间支具长期固定,能减少复发率。髋关节比较复杂,可分为:髋部畸位和.髋部畸不伴位。关节位可单侧也可双侧。

若双髋位并有关节僵直,不宜治疗。因为手术治疗易产生双髋无位或半位性僵直,其功能比双髋位伴僵直更差。对单髋位伴僵直,采取彻底软组织松解,切复位和股骨短缩手术,可改善髋关节功能。若双髋位不伴僵直,则均应手术松解和切复位。术后用外展支具固定3~6个月。髋关节位者可有下述畸

①外展、外旋一屈

②单纯外展畸

③单纯伸直畸

④单纯屈

其中髋外展、外旋一屈最为常见,单侧者常易柱侧凸,双侧者步态笨拙,可采取髋束胫松解,阔筋膜切断或延长。外展畸少见,手术松解中、小筋膜。单纯髋屈较多见,但往往不严重,可选择支具治疗或俯卧睡眠,予以矫正,严重者需手术松解髋屈群。单纯髋伸直畸非常少见,可手术松解、后侧筋膜韧带结构

上肢关节挛缩以肘、腕、手指畸常见。肘关节挛缩的二头多保留一定功能,但三头力弱,其屈侧关节囊、韧带增厚并挛缩。轻者采取被动牵拉和肘伸直位石膏固定治疗,夜间用支具固定保持矫效果。比较严重的肘屈挛缩,应该手术松解、延长二头肱肌,术后仍需支具固定,防止复发。肘关节伸直型挛缩则较复杂,常并前旋前、腕屈及手指畸。其三头力较强,而力减弱或完全缺失。被动牵拉和石膏不仅不能矫正肘伸直型畸,还可能关节坏死、关节粘连使肘关节僵直加重。因为肘伸直畸对患儿发挥上肢功能有很大的影响,如进食、解大小便等日常活动,所以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法包括三头延长、肘关节后侧关节囊及韧带松解,三头、胸大移位重建屈肘功能。三头延长及肘后关节囊、韧带松解,可明显增加肘屈活动。但由于屈肘力弱,术后容易复发。因此,在病人5岁以后,能够配功能训练时,应选择三头、胸大移位、重建屈肘功能。在某些情况如需扶拐走或坐轮椅者,肘关节伸直位更为有利于完成上述动作。而屈肘功能重建后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屈肘畸,所以,若双肘均有肘伸直型畸,并需扶拐杖或坐轮椅者,只能将一肘进屈肘功能重建。

关节挛缩不仅常见而且多较严重(可达到90°)并伴有偏畸。矫正此畸可明显改善上肢功能,故越早越好,甚至有人张婴儿出生后数日,便始被动牵拉和石膏托固定,并同时矫正拇指及其他手指畸。若腕屈挛缩较固定者,需用系列石膏,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如腕伸力减弱者,则容易复发,可在早期选择侧腕屈移位,重建伸腕功能,Williams张在6岁后,用固定,保持腕关节稳定,在第三掌骨桡骨远端用钉固定腕掌屈5°的位置上,并保留钉到发育成熟时,楔形切除腕关节后用石膏固定,使其融

Tachdjian则采取桡尺骨远端楔形治疗严重腕屈僵直,既可矫正畸又能相对延长腕屈侧肉及软组织。前旋前挛缩者,选择旋前切断,或旋前移位替代旋后的功能,可得到满意的矫正,拇指收屈往往有拇长伸、拇短及外展发育不良或缺如,导致拇收、虎的软组织、常指及指间关节挛缩,严重妨碍拇指对掌和抓握功能。

婴儿期可采取被动牵拉和支具固定。幼儿期应用虎、拇收起点切断和拇长伸延长或移位,可改善拇指功能。手指屈挛缩虽常见但多不严重,早期采取被动牵拉、夜间支具固定,防止随年龄增长而加重,严重者需要松解指浅屈和侧副韧带,并用细克氏针固定三周,若手指伸功能常侧松解获得改善,但出现腕屈,则应在前分段切延长指屈深、浅肉与处,术后用石膏或支具固定,特是长期夜间支具固定可防止复发,或延长复发间期

预防

  本病为先天性疾病,无有效预防措施。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的防治键。治疗的标是使患者获得基本的生活功能,如手的简单生活自理功能以及下肢的直立走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