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腹泻病

在未明确病因前,大便性状改变与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统称为腹泻病(diarrheal disease),腹泻病是多病因、多因素起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大约每年至少10亿人次发生腹泻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每天大约1万人死于腹泻。在我国,腹泻病同样是儿童的常见病,据有资料,我国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的年发病率为201%,平均每年每个儿童年发病3.5次,其......
目录

概述

在未明确病因前,大便性状改变与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统称为腹泻病(diarrheal disease)。腹泻病是多病因、多因素起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大约每年至少10亿人次发生腹泻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每天大约1万人死于腹泻。在我国,腹泻病同样是儿童的常见病,据有资料,我国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的年发病率为201%,平均每年每个儿童年发病3.5次,其死亡率为0.51%。因此,对小儿腹泻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据病程腹泻病分为:急性腹泻病(acute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周以;迁延性腹泻病(persistent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周~2个月;慢性腹泻病(chronic diarrheal disease):病程在2个月以上。病情分为: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中型:轻度至中度脱水或有中毒症状;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病因分为:感染性,如痢疾霍乱、其他感染性腹泻等;非感染性,包括食饵性(饮食性)腹泻症状腹泻,如过敏腹泻;其他腹泻病如乳糖不耐症、糖原性腹泻等。

流行病学

1986年由首都儿科研究所牵头在广东福建云南四川、湖北、陕西山西7省妇幼卫生示范县及北京市,对5岁以下小儿10287人进了流调查,采用每月3天调查法,全年共调查11.9088万人次。查明7省示范县农村小儿急性腹泻年发病率为201.46%,平均年发病次数为(2.01±0.03)次/人,年死亡率为0.51‰;北京市年发病率为45.3%,平均年发病次数为(0.45±0.03)次/人。北京监测儿童中没有死亡者。监测结果显示小儿腹泻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北京市郊区[1.01次/(人·年)]高于城区[0.27次/(人·年)];北京居儿童[0.50次/(人·年)]高于集体儿童[0.08次/(人·年)]。

以1岁以发病率最高(38.65%),其次是1~2岁组(32.29%)。2岁以发病率占70.94%。

1988年由卫生部防疫司组织21省市人户调查,采用8月调查1天推算全年的法,估计中国每年约有8.36亿人次患腹泻病(包括成人)。其中5岁以下小儿每年0.86~3.9次/人,平均每年2.5次/人,农村偏高(每年2.9次/人)。我国5岁以下小儿约有1.2亿,推算每年5岁以下小儿约有3亿人次患腹泻。可见,腹泻危害之大。

病理病因

有多种病因、多种因素所致,分在因素、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三类。

1.在因素

(1)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婴幼儿时期,酸及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酶的活性较低,神经系统对肠道调功能较差,不易适应食物的质和量,且生长发育快,养物质的需要相对较多,肠道负担较大,消化功能常处于紧张状态,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2)机体防御功能较差:婴幼儿时期免疫功能相对不够成熟,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和肠道siga均较低,肠屏障功能较弱,酸分泌量少,肠排空较快,对感染因素防御功能差。另外,新生儿出生后尚未建立完善的肠道正常菌群,对侵入肠道的病原微生物拮抗能力弱,人工喂养者食物中缺乏母乳含有的大量免疫物质,且食物和食具污染机会较多,肠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3)体液分布特点:婴儿细胞间质液较多,且水代谢旺盛,功能调差,易发生体液紊乱。

2.感染因素

(1)肠道感染:要由细菌和病毒起,有:

①细菌:除法定传染病外,有:

a.大肠埃希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其致病机制分类为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 coli,epec)、产毒素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toxinogenic e.coli,etec)、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出大肠埃希杆菌(enterohenor-rhagic e.coli,ehec)、黏附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adhesive e.coli,eaec)。

b.空肠菌(campylobacter jejuni)。

c.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

d.其他: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变杆菌(proteus)、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克雷伯菌(klebsiella)、金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难辨梭状孢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等。

②病毒:

a.轮状病毒(human rotavirus),是婴幼儿腹泻要病原。

b.诺沃克病毒(norwalk virus)。

c.肠道腺病毒(adenovirus)。

d.其他:星状病毒(astrovirus)、杯状病毒(calicivirus)、冠状病毒(corona virus)等。

③真菌和原虫:真菌感染要为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一些原虫的感染如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结肠小袋虫(balantidiumcoli)、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阿米巴原虫(entamocba hiltolytica)等。

(2)肠道外感染: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肾盂肾炎中耳炎、皮肤感染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时可伴有腹泻,这是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的影响,使消化功能紊乱,酶分泌减少,肠蠕动增加所致。

3.非感染因素 要为饮食因素、候因素和过敏因素。喂养不当是腹泻要原因之一。过多过早喂哺大量淀粉类、脂肪类食物,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和断奶等均可导致腹泻候的突然变化,使肠蠕动增加,消化酶酸分泌减少,可诱发腹泻。一些吸收不良综征如乳糖不耐受症、糖原性腹泻、先天性氯化物性腹泻、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腺囊性纤维性变、原发性肠吸收不良等都可腹泻牛奶蛋白过敏者,吃牛乳后48h发生水样泻。

发病机制

不同病因腹泻的机制不同,可通过以下几种机制致病。

1.非感染因素 要是饮食的量和质不恰当,使婴儿消化道功能发生障碍,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和吸收,积滞于肠道上部,同时酸度下降,有利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繁殖,使消化功能紊乱。肠道产生大量的乳酸、乙酸等有机酸,使肠腔渗透压增强,腹泻

2.感染因素 病原微生物能否起肠道感染,取决于宿防御功能的强弱、感染量的大小以及微生物毒力(黏附性、产毒性、侵袭性),细胞毒性,其中微生物的黏附能力对于肠道感染至重要。

(1)细菌性肠炎要通过细菌产生毒素作用及细菌侵袭性作用为要发病机制。

①肠毒素性肠炎病原菌不侵入肠黏膜,不病理上的变化,仅附着于完整的肠绒毛上,通过产生肠毒素致病。典型的细菌为etec和霍乱弧菌。其他细菌也可产生肠毒素,如耶尔森菌、伤寒沙门菌、金黄葡萄球菌、变杆菌、空肠菌等。以etec为例,通过其菌毛黏附在小肠微绒毛上,生长繁殖,产生大量肠毒素。肠毒素有两种,即不耐热毒素(heat-liable toxin,lt)和耐热毒素(heat-stable toxin,st)。lt的理化性质、免疫状态及作用机制与霍乱毒素相同。lt与小肠上皮细胞上的受体神经苷脂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肠上皮细胞三磷酸腺苷(atp)转化为环磷酸腺苷(camp)。st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三磷酸鸟苷(gtp)转化为环磷酸鸟苷(cgmp)。二者均抑制肠黏膜对钠(同时对氯和水)的吸收,促进氯(同时对钠和水)的分泌。使水向肠腔渗透,液体积聚于肠道,腹泻

②侵袭性肠炎:病原侵入肠黏膜固有层,起充水肿、炎症细胞浸润、渗出性炎症病变、糜烂、溃疡等,造成腹泻。由各种侵袭性细菌所致,如志贺菌、沙门菌、eiec、空肠菌、耶尔森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等。志贺菌、eiec和金黄葡萄球菌要侵犯结肠空肠要病变在空肠回肠,也可累及结肠;耶尔森菌多累及回肠伤寒沙门菌要累及回肠结肠。这类病原菌均能痢疾症状,粪便水分不多,有脓黏液,可出现痉挛样腹痛;同时具肠毒素作用和侵袭作用的菌株,则可起毒素性水样腹泻痢疾症状

(2)病毒性肠炎(viral enteritis):前对轮状病毒(rotavirus)研究较多。轮状病毒侵犯小肠上部,严重者累及整个小肠。在小肠绒毛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复制,细胞变性,微绒毛肿胀、不规则,从而使受累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很快落。小肠隐窝部立方上皮细胞(分泌细胞)不受损害,增殖上移修复受损的黏膜上皮,但新生的上皮细胞不够成熟,其酶活性和转运功能较差。由于肠黏膜上皮细胞落,造成吸收面积减少,使水和电解质吸收减少,而且绒毛裸,造成水、电解质回渗,导致腹泻;微绒毛上双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降低,造成双糖如(乳糖)吸收障碍,不能分解的养物质在肠腔滞留,被肠道细菌分解,增加肠渗透压,使水进入肠腔,导致腹泻加重。葡萄糖-钠耦联转运机制发生障碍,进一步造成水、电解质吸收减少,成水样便。晚近国外研究发现,轮状病毒上的非结构蛋白nsp4起类似于细菌毒素的作用,导致分泌性腹泻

3.脂肪、蛋白质和糖代谢紊乱 由于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减低,肠蠕动亢进,使养素的消化和吸收发生障碍。养物质的丢失要是酶功能紊乱起同化功能障碍所致。蛋白质的同化功能减弱,但仍能消化吸收蛋白质。脂肪的同化与吸收受到影响,在恢复期,脂肪的同化作用仍低下。碳水化物的吸收也受到影响,糖耐量试验线低。但在急性腹泻,患儿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未完全丧失,对养素的吸收可达正常的60%~90%。

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 腹泻时大便次数增多,量增加,性质改变,大便3次/d以上,甚至10~20天,可呈稀便、糊状便、水样便,或是黏液便。判断腹泻时粪便的性状比次数更重要。如果便次增多而大便成,不是腹泻。人乳喂养儿每天排便2~4次呈糊状,也不是腹泻恶心呕吐是常见的伴发症状,严重者呕吐咖啡样物,其他可有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症状

2.全身症状 病情严重者全身症状明显,大多数有发热,体温38~40℃,少数高达40℃以上,可出现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嗜睡、惊厥、甚至昏迷等表现。随着全身症状加重,可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3.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要为脱水代谢性酸中毒,有时还有低钾血症,低钙血症

4.脱水 由于腹泻呕吐丢失大量的水和电解质,使体保留水分的能力减低;严重呕吐食、食欲减低或拒食,使食物和液体摄入量均减少;患儿发热、呼吸加快、酸中毒者呼吸加深,使不显性失水增加。据水、电解质损失的量及性质不同分为3种类型:等渗性脱水(清钠浓度130~150mmol/l)、低渗性脱水(清钠浓度<130mmol/l)、高渗性脱水(清钠浓度>150mmol/l)。大多数急性腹泻患儿为等渗性脱水。一般表现为体重减轻渴不安,皮肤苍白或苍灰、弹性差,前和眼眶凹陷,黏膜干,眼泪减少,尿量减少。严重者可导致环障碍。脱水程度分为轻、中、重度。脱水的评估(表1)。

5.代谢性酸中毒 脱水大多有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产生原因为:大量的碱性物质随粪便丢失;脱水流量不足,尿量减少,体酸性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不良、摄入热量不足,脂肪氧化增加,代谢不全,致酮体堆积且不能及时被脏排出;严重脱水组织灌溶不足,组织缺氧,乳酸堆积。要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呼吸深长呈叹息状,樱红,严重者意识不清、新生儿及小婴儿呼吸代偿功能差,呼吸律改变不明显,要表现为嗜睡、面色苍白拒食衰弱等,应注意早期发现。

6.低钾血症 腹泻水样便中钾浓度约在20~50mmol/l。吐泻丢失过多以及摄入不足、钾不能补偿等可导致低钾发生。其症状多在脱水与酸中毒纠正,尿量增多时出现。

(1)脱水、酸中毒纠正时常出现低钾原因:

①酸中毒时细胞外液h 的进入细胞,与k 交换,故细胞k 下降,而清钾不降低。脱水功能低下,钾由尿液排出减少。在补液后,尤其是输入不含钾的溶液,清钾被稀释并随尿排出增多,酸中毒纠正后钾又从细胞外转至细胞,此时易出现低钾血症

②病程在1周以上时逐渐出现低钾血症

养不良者出现较早且较重。在脱水未纠正前,因液浓缩、酸中毒、尿少等原因,钾浓度尚可维持正常,此时很少出现低钾血症。而随着脱水和酸中毒逐步纠正和尿量的增多,再加补给钾含量不足从而逐渐出现。

(2)低钾血症表现:清钾低于3.5mmol/l以下,表现为精神萎靡,张力减低,腹胀,肠蠕动减弱或消失,音低钝。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昏迷麻痹、呼吸麻痹率减慢,律不齐,尖部收缩期杂音,可危及生命。电图表现st段下移,t波压低、平坦、双相、倒置,出现u波,p-r间期和q-t间期延长。

7.低钙血症低镁血症 一般不会出现。腹泻持久,原有佝偻病养不良患儿,当酸中毒纠正后,清结钙增多,离子钙减少,可出现低症状。表现烦躁,手足搐搦或惊厥低镁血症一般在低钠、低钾、低钙纠正后出现。原有养不良、佝偻病更易出现,少数患儿可出现低镁血症,表现为手足震颤,舞蹈病样不随意运动,易受刺激,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发生惊厥,补充钙症状无改善。

8.几种常见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特点

(1)轮状病毒性肠炎(rotavirus enteritis):好发于秋冬季,呈发或小流,病毒通过粪-途径以及呼吸道传播。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潜伏期1~3天,常伴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急,病初即有呕吐,然后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化汤样,带有少量黏液,无腥臭,每天数次至10余次。常伴脱水和酸中毒。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3~8天,少数较长,大便镜检偶见少量白细胞。病程1~3天大量病毒从大便排出,最长达6天。清抗体一般3周后上升,病毒较难分离,免疫电镜、elisa或核酸电泳等均有助于诊断。

(2)诺沃克病毒肠炎:多见于较大儿童及成年人,临床表现与轮状病毒肠炎相似。

(3)大肠埃希杆菌肠炎(escherichia coli enteritis):常发生于5~8月份,病情轻重不一。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呈蛋汤样,腥臭,有较多的黏液,偶见丝或黏胨便,常伴有呕吐,多无发热和全身症状要表现水、电解质紊乱。病程1~2周。产毒素性大肠埃希杆菌肠炎,起病较急,症状呕吐腹泻,大便呈水样,无白细胞,常发生明显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病程5~10天。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起病急,高热,腹泻频繁,大便呈黏胨状,带脓,常伴恶心腹痛里急后重症状,有时可出现严重中毒症状,甚至休克。临床症状细菌性痢疾较难区,需作大便培养鉴。出大肠埃希杆菌肠炎,大便次数增多,始为黄色水样便,后转为水便,有特殊臭味,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伴腹痛。可伴发溶血尿毒综征和减少性紫癜

(4)空肠肠炎(campylobacter jejuni enteritis):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季。可发或暴发流。以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家畜、家禽是要的感染源,粪-途径,动物→人或人→人传播。潜伏期2~11天。起病急,症状细菌性痢疾相似。发热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呈黏液或便,有恶臭味。产毒菌株感染可水样便,大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及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可并发严重的小肠结肠炎、血症肺炎膜炎、膜炎、心包炎等。

(5)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多发生于冬春季,以婴幼儿多见。潜伏期10天左右。无明显前驱症状。临床症状与年龄有。5岁以下患儿以腹泻症状,粪便为水样、黏液样、脓样或带。大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多伴腹痛发热恶心呕吐。5岁以上及青少年,以下腹痛白细胞增高、沉加快为要表现,酷似急性阑尾炎。本病可并发肠系膜淋巴结炎、性红斑、反应性关节炎、血症炎、急性炎、脓肿结膜炎膜炎、尿道炎或急性肾炎等。病程1~3周。

(6)伤寒沙门菌肠炎:全年发病,以4~9月发病率最高。多数为2岁以下婴幼儿,易在儿科病房发生流传播。潜伏期8~24h。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喷射”样腹泻,大便次数可达30次以上,呈黄色墨绿稀便水样便黏液便便。大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及不同数量的红细胞,严重者可出现脱水、酸中毒及全身中毒症状,甚至休克,也可血症脊髓膜炎。一般病程2~4周。带菌率高,部分患儿病后排菌2个月以上。

(7)金黄葡萄球菌肠炎:很少为原发性,多继发于应用大量广谱抗生素后或继发于慢性疾病基础上。起病急,中毒症状重。表现为发热呕吐、频泻。不同程度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发生休克。病初大便为黄绿色,3~4天后多转变为腥臭,海水样便,黏液多。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及革兰阳性菌。大便培养有葡萄球菌生长,凝固酶阳性。

(8)假膜性肠炎:多见长期使用抗生素后,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使难辨梭状孢杆菌大量繁殖,产生坏死毒素所致。症状腹泻,大便呈黄稀水样或黏液便,少数带,有假膜排出(肠管状),伴有发热腹胀腹痛腹痛常先于腹泻或与腹泻同时出现。常伴显著的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全身软弱呈慢性消耗状。轻型患儿一般于停药后5~8天腹泻停止,严重者发生脱水休克至死亡。如果患儿腹泻发生于停药后,或腹泻出现后持续用抗生素,则病程常迁延。

(9)白色念珠菌肠炎(candida alicans enteritis):多发生于体弱、养不良小儿,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上腺皮质激素者。口腔常伴有疮。大便次数增多,色稀黄或发绿,沫较多,带黏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菌落),大便在镜下可见真菌孢子假菌丝,作粪便真菌培养有助于鉴

9.小儿迁延性和慢性腹泻 病因复杂,前认为包括感染、过敏、先天性消化酶缺陷、免疫缺陷、药物因素、先天畸等,其中以感染后腹泻最为常见。对慢性腹泻患儿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结果表明,小肠黏膜结构和功能持续损害或正常修复机制受损,是小儿腹泻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

(1)有急性腹泻史:急性感染性腹泻多为一过性的。但如宿不能产生正常免疫反应,反复接触感染病原,或因感染严重损伤肠黏液,则急性腹泻可转为慢性腹泻。多数因黏膜持续损伤致腹泻迁延不愈,少数为感染原持续作用。十二指肠空肠黏膜变薄,肠绒毛萎缩,肠细胞溢出、落增加,微绒毛变性,使得上皮细胞更新加速,这可能与肠黏膜表面微生物的黏附有。由于黏膜再生时间不足,这些新生的上皮细胞类似于隐窝细胞,故功能低下。双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以及刷状缘肽酶活性降低,加上有效吸收面积的减少,起各种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不良。另外,肠黏膜损伤增加了对病原因子和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使黏膜对外来抗原致敏。

(2)养不良患儿:腹泻小肠上段所有细菌都显著增多,十二指肠厌氧菌和酵母菌过度繁殖。由于大量细菌对酸的作用,使游离酸浓度大为增高。高浓度游离酸有损害小肠细胞的作用,还阻碍脂肪微粒的成。严重养不良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分泌型抗体,吞噬细胞功能和补体水平降低,因而增加了对病原及食物蛋白抗原的易感性。总之,持续腹泻易发生养不良,而养不良又易使腹泻迁延不愈,两者互为因果,成恶性环。

并发症

  由于腹泻养物质吸收差,再加上食欲差,摄入养物质亦减少,可起各种养物质缺乏。慢性腹泻尤为严重,常见有养不良症、养性贫血以及各种维生素缺乏症。长期腹泻后全身抵抗力低下,可继发各种感染,常见的有中耳炎、气管炎、气管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和血症等。

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 大便显微镜检查,注意有无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与吞噬细胞,还应注意有无虫卵、寄生虫、真菌孢子和菌丝。有时需反复几次才有意义,有助于腹泻病的病因和病原诊断。

2.大便培养 对确定腹泻病原有重要意义。1次粪便培养阳性率较低,需多做几次,新鲜标本立即培养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3.大便乳凝集试验 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有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空肠肠炎的诊断有帮助。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对轮状病毒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有助于轮状病毒肠炎和其他病毒性肠炎诊断。

5.聚丙烯酰凝(page)电泳试验 此法可检测出轮状病毒亚群及不同电泳型,有助于轮状病毒分类和研究。

6.粪便还原糖检查 双糖消化吸收不良时,粪便还原糖呈阳性,ph值<6.0。还原糖检查可用改良斑氏试或clinitest试纸比色。继发性双糖酶缺乏远较原发性多见,原发性者以蔗糖-异麦糖酶缺乏最常见。

7.粪便电镜检查 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性肠炎、诺沃克病毒性肠炎等。

8.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病毒性肠炎白细胞总数一般不增高。细菌性肠炎白细胞总数可增高或不增高,半数以上的患儿有杆状核增高,杆状核大于10%,有助于细菌感染的诊断。

9.培养 对细菌性痢疾大肠埃希杆菌和沙门菌等细菌性肠炎有诊断意义,液细菌培养阳性者有助于诊断。

10.生化检查 对腹泻较重的患儿,应及时检查ph、二氧化碳结力、碳酸氢钠、钾、氯、渗透压,对于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11.其他 对迁延性和慢性腹泻者,必要时作乳糖、蔗糖或葡萄糖耐量试验,呼氢试验(一种定量非侵入性测定碳水化物吸收不良的法,有条件可以应用),也可作纤维结肠镜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低钾血症者应做电图检查;病程迁延者,养障碍者及感染中毒症状重者,应做x线、b超检查。低钾血症电图检查显示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和出现u波。

诊断

小儿腹泻病(diarrhea)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综征。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是造成小儿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儿腹泻病基本诊断:

据发病季、病史(包括喂养史和流病资料)、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易于做出临床诊断。必须判定有无脱水(程度和性质)、电解质紊乱和酸性失衡;注意病因,可先据大便常规有无白细胞将腹泻分为两组:

1、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者为侵袭性细菌以外的病因(如病毒、费侵袭性细菌、寄生虫等肠道外感染或喂养不当)起的腹泻,多为水泻,有时伴脱水症状

应与下列疾病鉴

生理性腹泻(physiologic diarrhea):多见于6个月以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既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此类腹泻可能为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添加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各种疾病:如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失氯性腹泻,原发性酸吸收不良,过敏腹泻等,可据各病特点进粪便酸度、还原糖试验等检查法加以鉴

2、大便有较多的白细胞者表明结肠回肠末端有侵袭性炎症病变,常由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仅凭临床表现难以区,影进大便细菌培养,细菌清型和毒性检。

鉴别诊断

注意与以下疾病相鉴

1.生理性腹泻(physiological diarrhea) 小儿外观虚胖,出生后不久大便次数即较多,稀薄,呈金黄色,但不伴呕吐,体重增加正常。至添加食后大便逐渐转为正常。

2.急性坏死性小肠炎 感染及变态反应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本病具有腹泻腹胀便血、高热及呕吐五大症状。大便初为水样便,继而转暗红色、果样或便,腹胀多较严重,可早期出现休克,甚至昏迷惊厥

3.急性细菌性痢疾 夏季发病率高,患儿多有不洁食物史,潜伏期24~72h。大多数病人起病急,高热、腹痛呕吐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多呈黏液便,排便次数每天数次至10多次。中毒性菌痢者可出现高热惊厥、嗜睡或昏迷,甚至休克症状。病程长短不等。粪便培养可确诊。

治疗

腹泻病的治疗原则为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理用药。

1.急性腹泻的治疗

(1)脱水的防治:脱水的预防和纠正在腹泻治疗中占极重要的地位,世界卫生组织(wh0)推荐的服补液盐(0rs)进服补液疗法具有有效、简便、价、安全等优点,已成为要的补液途径,是腹泻治疗的一个重要进展。服补液治疗是基于小肠的na -葡萄糖耦联转运机制。小肠微绒毛上皮细胞刷状缘上存在na -葡萄糖的共同载体,只有同时结na 和葡萄糖才能转运,即使急性腹泻时,这种转运功能仍相当完整。动物实验结果表明,ors溶液中na 和葡萄糖比例适当,有利于na 和水的吸收。ors中含有钾和碳酸氢盐,可补充腹泻时钾的丢失和纠正酸中毒

①预防脱水腹泻导致体大量的水与电解质丢失。因此,患儿一腹泻,就应该给服足够的液体并继续给小儿喂养,尤其是婴幼儿母乳喂养,以防脱水。选用以下法:

a.ors:本液体为2/3张溶液,用于预防脱水时加等量或半量水稀释以降低电解质的张力。每次腹泻后,2岁以下服50~100ml;2~10岁服100~200ml;大于10岁的能多少就给多少。也可40~60ml/kg,腹泻始即服用。

b.米汤加盐溶液:米汤500ml+细盐1.75g或米粉25g+细盐1.75g+水500ml,2~3min。用量为20~40ml/kg,4h服完,以后随时服,能多少给多少。

c.糖盐水:白水500ml+蔗糖10g+细盐1.75g。用法用量同米汤加盐溶液。

②纠正脱水:小儿腹泻发生的脱水,大多可通过服补液疗法纠正。重度脱水需静补液。

a.服补液:适用于轻度、中度脱水者。有严重腹胀休克功能不全及其他较重的并发症以及新生儿,均不宜服补液。分两个阶段,即纠正脱水阶段和维持治疗阶段。

a.纠正脱水阶段:纠正脱水应用0rs;补充累积损失量,轻度脱水给予50ml/kg;中度脱水50~80ml/kg。少量多次服,以免呕吐影响疗效,所需液量在4~6h服完。

b.维持治疗阶段:脱水纠正后,ors以等量水稀释补充继续丢失量,随丢随补,也可每次10ml/kg计算。生理需要量选用低盐液体,如水、母乳或牛奶等,婴幼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代谢率高,应注意补充生理需要量。

b.静补液:重度脱水和新生儿腹泻患儿均宜静补液。

第1天补液: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

a.累积损失量:脱水程度计算,轻度脱水50ml/kg,中度脱水50~100ml/kg,重度脱水100~120ml/kg。

溶液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比例(即溶液种类)脱水性质而定,等渗性脱水用1/2~2/3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用2/3等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用1/3张含钠液。

输液滴速宜稍快,一般在8~12h补完,约每小时8~10ml/kg。

对重度脱水并周围环障碍者,以2∶1等张液20ml/kg,于30~60min推注或快速滴注以迅速增加容量,改善环和脏功能。在扩溶后脱水性质选用前述不同溶液继续静滴,但需扣除扩溶量。对中度脱水无明显周围环障碍不需要扩溶。

b.继续丢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能服则服,对于不能服、呕吐频繁、腹胀者,给予静补液,生理需要量每天60~80ml/kg,用1/5张含钠液补充,继续损失量是“失多少补多少”,用1/2~1/3含钠溶液补充,两者并,在余12~16h补完,一般约每小时5ml/kg。

第2天补液:补充继续丢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能服者原则同预防脱水。需静补液者,将生理需要量和继续丢失量两部分液体(计算法同上所述)一并在24h均匀补充。

(2)纠正酸中毒:轻、中度酸中毒无需另纠正,因为在输入的溶液中已含有一部分碱性溶液,而且过输液后环和功能改善,酸中毒随即纠正。严重酸中毒补液后仍表现有酸中毒症状者,则需要用碱性药物。常用的碱性药物有碳酸氢钠乳酸钠。在无实验室检查条件时。可5%碳酸氢钠5ml/kg或11.2乳酸钠3ml/kg,可提高co2结力5mmol/l。需要同时扩充容量者可直接用1.4%碳酸氢钠20ml/kg代替2∶1等张液,兼扩溶和加快酸中毒纠正的作用。已测知分析者,以下公式计算:

需补碱性液数(mmol)=(60-co2结力)×0.3×体重(kg)/2.24=be×0.3×体重(kg)

5%碳酸氢钠(ml)=be×体重(kg)/2

补入碱性药物先用半量。

(3)钾的补充:低钾的纠正一般kcl 2~4mmol/(kg·d)或10%kcl 3ml/(kg·d),浓度常为0.15%~0.3%,切勿超过0.3%,速度不宜过快,至少在6h以上补给。患儿如能服,改用服。一般情况下,静补钾,需功能良好,即见尿补钾。但在重度脱水患儿有较大量的钾丢失,补液后环得到改善,钾被稀释。酸中毒纠正,钾向细胞转移,所以易造成低钾。重度脱水是原有养不良或病程长,多天不进食的患儿,及时补钾更必要。一般补钾4~6天,严重缺钾者适当延长补钾时间。

(4)钙和镁的补充:一般患儿无须常规服用钙,对养不良或佝偻病的患儿应早期给钙。在输液过程中如出现抽搐,可给予10%葡萄糖酸钙5~10ml,静缓注,必要时重复使用。个抽搐患儿用钙无效,应考虑到低镁血症的可能,镁测定,实后可给25%硫酸镁,每次给0.2ml/kg,2~3次/d,深部注,症状消失后停药。

(5)饮食治疗:饮食治疗的在于满足患儿的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并针对疾病特殊病理生理状态调整饮食,加速恢复健康。强调腹泻患儿继续喂养,饮食需适应患儿的消化吸收功能,据个体情况,分对待,最好参考患儿食欲、腹泻等情况,结平时饮食习惯,采取序渐进的原则,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母乳喂养者应继续母乳喂养,暂停食,缩短每次喂乳时间,少量多次喂哺。人工喂养者,暂停牛奶和其他食4~6h后(或脱水纠正后),继续进食。6个月以下婴儿,以牛奶或稀释奶为首选食品。轻症腹泻者,配牛奶(formula milk)喂养大多耐受良好。严重腹泻者,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较重,双糖酶(尤其乳糖酶)活力受损,乳糖吸收不良,全乳喂养可加重腹泻症状,甚至可起酸中毒,先以稀释奶、发酵奶、奶谷类混物、去乳糖配奶喂哺,每天喂6次。保足够的热量,逐渐增至全奶。6个月以上者,可用已习惯的平常饮食,选用稠粥、面条,并加些植物油、蔬菜、肉末或末等,也可喂果汁或水果食品。

饮食调整原则上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尽量鼓励多吃,逐渐恢复到平时饮食。调整速度与时间取决于患儿对饮食的耐受情况。母乳喂养或牛奶喂养者,如大便量、次数明显增多,呈水样稀便,带酸臭味,呕吐腹胀,肠鸣音亢进,又起较严重的脱水和酸中毒,停止喂哺后症状减轻,测大便ph<6.0,还原物质>0.5%,考虑急性腹泻继发性乳糖酶缺乏,乳糖吸收不良,改稀释牛奶、发酵奶或去乳糖配奶(不含乳糖)喂养,并密切观察,一旦小儿能耐受即应恢复正常饮食。遇脱水严重、呕吐频繁的患儿,宜暂食,先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病情好转后恢复喂养。必要时对重症腹泻养不良者采用静养。腹泻停止后,应提供富有热卡和养价值高的饮食,并应超过平时需要量的10%~100%,一般2周每天加餐1次,以较快地补偿生长发育,赶上正常生长

(6)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据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和部分细菌性腹泻有自愈倾向的特点,wh0提出90%的腹泻不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国专家提出大约70%的腹泻病不需要也不应该用抗生素抗生素适用于侵袭性细菌感染的患儿(约30%)。临床指征为:便;有里急后重;大便镜检白细胞满视野;大便ph 7以上。非侵袭性细菌性腹泻重症、新生儿、小婴儿和原有严重消耗性疾病者如硬化糖尿病、液病、肾衰竭等,使用抗生素指征放宽。

a.喹诺酮类药:治疗腹泻抗菌药的首选药物。常用诺氟沙星(氟哌酸)和环丙沙星。可用于细菌性痢疾大肠埃希杆菌、空肠菌、弧菌、耶尔森菌、亲水气单胞菌等起的肠炎。由于动物试验发现此类药物可致胚胎关节损伤,因此在儿童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周)。常规量:诺氟沙星(氟哌酸)每天15~20mg/kg,分2~3次服;环丙沙星每天10~15mg/kg,分2次服或静滴注。

b.小檗碱:用于轻型细菌性肠炎,疗效稳定,不易耐药,不良反应小,与某些药物联治疗,可提高疗效。实验室发现小檗碱有消除r质粒作用。量每天5~10mg/kg,分3次服。

c.呋喃唑酮(痢特灵):每天5~7mg/kg,分3~4次服。在肠道可保持高药物浓度,不易产生耐药性。有恶心头晕、皮疹、溶血贫血黄疸等不良反应。

d.氨基糖苷类:本类药临床疗效仅次于第三代头孢菌素与环丙沙星,但对儿童副作用大,要为神经损害。庆大霉素已很少应用。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每天10~15mg/kg,分次注或静滴注。妥布霉素3~5mg/kg,分2次静滴注或注。奈替米星4~16mg/kg,1次或分2次静滴注。

e.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氧头孢烯类:腹泻病原菌普遍对本类药敏感,包括治疗最为困难的多重耐药伤寒沙门菌及志贺菌。临床疗效好,副作用少,但价格贵,需注射给药,故不作为临床第一线用药,仅用于重症及难治性患者。常用有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松(头孢三嗪)、拉氧头孢等。

f.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每天20~50mg/kg,分2~3次服。近年来,因其耐药率高,较少应用。该药对小儿副作用大,<3岁慎用,<1岁不用。

g.其他类抗生素红霉素是治疗空肠肠炎的首选药,每天25~30mg/kg,分4次服或1次静滴注,疗程7天。隐孢子肠炎大蒜。真菌性采用制霉菌素,氟康唑克霉唑假膜性肠炎停用原来抗生素,选用甲硝唑(灭滴灵)、万古霉素利福平服。

②肠黏膜保护:双八面体石是一种天然的铝和镁的硅酸盐,能改善肠黏液的质和量,加强肠黏膜屏障,吸附和固定各种细菌、病毒及其毒素,有助于受损肠黏膜修复和再生。临床明其治疗腹泻具止泻、收敛、抑病毒作用,能缩短病程。量:1岁以下,每天3.0g(1袋);1~2岁每天3.0g~6.0g;2~3岁每天6.0~9.0g;3岁以上每天9.0g,每天分3次。溶于30~50ml液体(温水、牛奶或饮料)中服。首量加倍。

③微生态疗法:的在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起到生物屏障作用。抵御病原菌的定殖和侵入,有利于腹泻的恢复。常用药:

a.乳酶生:也称表明,为干乳酸杆菌,每次0.3g,3次/d。

b.嗜酸乳杆菌(乐托尔,lacterol fort):为灭活的嗜酸乳酸杆菌及其代谢产物,每包含菌50亿,每次50亿~100亿,2次/d。

c.双歧杆菌(回春生,丽珠肠乐):为双歧杆菌活菌制,每粒囊含双歧杆菌0.5亿,每次1粒,2~3次/d。

d.妈咪爱(medilac-vita):为活菌制,每袋含粪链球菌1.35亿和枯草杆菌0.15亿,每次1袋,2~3次/d。

e.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培菲康):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球菌三联活菌制囊每次1~2粒,每次0.5~1包,2~3次/d。

(7)护理:对感染性腹泻注意消毒隔离。注意喂水和服补液。防止呕吐后误吸入。勤换尿布,大便后冲洗部,以预防上性尿路感染、尿布疹部感染。

2.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的治疗

(1)预防、治疗脱水: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2)养治疗:此类病人多有养障碍。小肠黏膜持续损害、养不良继发免疫功能低下的恶性环是要的发病因素。养治疗是重点,尽早供给适当的热量和蛋白质制以纠正养不良状态,维持养平衡,可阻断这一恶性环。一般热量需要在每天669.4kj/kg(160kcal/kg),蛋白质每天2.29g/kg,才能维持养平衡。饮食的选择,应考虑到患儿的消化功能及济状况,母乳为适饮食,或选用价格低,可的乳类食品,具体参照“急性腹泻”饮食治疗。要素饮食是慢性腹泻患儿最理想食品,含已消化的简单的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仅需少量肠腔和肠黏液消化,在严重小肠黏液损害和伴消化酶缺乏的情况下仍可吸收和耐受。国外常用的要素饮食配(表2)。

应用时浓度用量视临床状况而定。少量始,2~3天达到所要求的热卡和蛋白质需要量。6~7次/d,摄入或管重力间歇滴喂。当腹泻停止,体重增加,逐步恢复普通饮食。对仅表现乳糖不耐受者选用去乳糖配奶、豆浆、酸奶等。对严重腹泻儿且要素饮食养治疗后腹泻仍持续、养状况恶化,需静养。静养(tpn)的成分是葡萄糖、脂肪、蛋白质、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中国腹泻案推荐配为每天脂肪乳2~3g/kg,复方结晶氨基酸2~2.5g/g,葡萄糖12~15mg/kg,液体120~150ml/kg,热卡209.2~376.6kj/kg(70~90kcal/kg)。

葡萄糖是要供能物质,浓度8%~12%,输注速度每分钟4~6mg/kg,最大可达12~15mg/kg。氨基酸是蛋白质基本单位,是静养的氮的要来源,小儿氨基酸代谢与成人不同,选用小儿专用氨基酸理,前小儿专用氨基酸有国产(18-aa-650)和德国产(16-aa-600),使用时从小量始,每天0.5g/kg,每天递增0.25~0.5g/kg,至2.5~3.0g/kg。氨基酸可与葡萄糖共同输入。10%脂肪乳10~20ml/kg,第3天起可增至20~40ml/kg,静输注>6h,最好24h均匀输入。在应用上述养液同时,还应补充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表3)。已有tpn专用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剂型,水乐维他加入复方氨基酸中,维生素a、维生素d2、维生素e、维生素k1(维他利匹特)加入脂肪乳中。微量元素,>15kg儿童选用微量元素注射液(安达美,addamel n),<15kg者选用派达益儿(pedel)。

长期tpn会导致肠黏液萎缩,肠腺分泌减少及胆汁黏稠,而且长期输注葡萄糖,会影响食欲。因此,一旦病情好转,即改喂养。也可采用部分喂,部分静供给养素和液体。

(3)抗生素:要十分慎重,用于分离出特异病原的感染,并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用药。

(4)双八面体石(思密达):具体见“急性腹泻”。

(5)微生态疗法:具体见“急性腹泻”。

(6)中医治疗:对慢性腹泻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预后

重症腹泻以往是造成婴幼儿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现在随着诊断、治疗技术的提高,已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及时正确治疗多预后良好,但如病程迁延常为起患儿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的重要原因。首都儿研所等单位对7省1市连续逐月流调查,小儿腹泻病年病死率为0.51‰,显著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6.5‰)。

预防

who在科研究的基础上,结各国的具体情况,最后推荐以下7项措施预防儿童腹泻,即母乳喂养、理添加食、使用清洁水、饭前洗手、不随地便溺、正确处理小儿粪便和麻疹免疫接种。

我国卫生部借鉴who的研究成果,结我国多年来腹泻病防治的验,针对前的防治情况,在国家腹泻病控制规划中,明确规定下列措施为今后腹泻病预防工作的重点,即提高4个月以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改善个人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正确处理儿童粪便;使用充足的清洁水;粪便无害化处理;应用安全卫生的法制备家食品,尤其是理卫生地添加食;加强食品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卫生管理和监督。认真做到以上各点,定能使腹泻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下降。

护理

1.医嘱调整饮食,不得随意增加或改换食物;服补液盐(ORS液)者争取家属密切配治疗。

2.保持部清洁干,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以油,严防红;如已发生红,可涂10%鞣酸软膏;皲裂或糜烂者应用暴疗法,必要时可涂以消毒的植物油类后再用灯烤,使之干;灯烤时须防烫伤

3.食后清洁口腔,如发现疮,可医嘱涂制霉菌素甘油或其他药物。

饮食保健

小儿腹泻后的饮食

1、焦米汤。这在民间广为采用,制作法也较简单。先将大米粉(米粉产品)放入锅中用文淡黄色,闻到焦米香味时即可,注意掌握候,不宜过焦。食用时间焦米粉(米粉产品)加水5%,边边搅拌,直到。然后加入5%白糖即成。米粉(米粉产品)黄后,淀粉变成了糊,更容易消化,其中一部分焦成炭,炭末具有吸附作用,故对婴儿腹泻较为适宜。

2、甜淡水。红少许用水冲后,将除去,3%加入白糖即成。有收敛的功效,对婴儿腹泻是一种很好的饮料。

3、胡萝卜汤。将胡萝卜500克洗涤干净,捣烂使成泥状,加水数10分钟,用细筛将其过滤去渣。然后加水稀释到1000毫升,再加入5%白糖即成。胡萝卜为碱性,含有果,能吸附细菌及其毒素,并使大便成

4、苹果泥汤。将成熟的苹果500克洗涤干净,削皮去核后捣烂成泥状,加入淡甜水即成。苹果不同于其它水果,其纤维比较细腻,对肠道很少刺激。苹果含有鞣酸,具有收敛作用,并能吸附毒素,故适于小儿腹泻痢疾后食用。

小儿腹泻病饮食宜忌

1.腹泻发生后,短期食(6--8小时)以减轻肠负担,可服少量5%葡萄糖盐水。

2.食后母乳喂养儿,先哺喂少量温水后再哺以少量母奶,每次喂奶5--8分钟,间隔5--6小时一次,5--7天后恢复正常哺喂。

3.人工喂养儿:可喂少量米汤,每次100毫升,逐渐采用5%米汤稀释牛奶1:1的比例混哺喂,先每日3--4次,后再酌情增加次数,减少米汤量,增加奶量,直至正常。

4.不宜过多或过早喂给米糊或粥食等食品 ,以免发生碳水化消化不良及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初出生至 3个月婴儿母乳不足 ,可吃牛奶或豆浆补充 ,无论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适当稀释 ,以利于消化和吸收。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