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分离性焦虑症
病因
分离性焦虑症(separation anxiety)的诱发因素包括强制性的分离,如父或母的亡故,患病或父母离异,这些因素对那些有遗传素质的儿童来说,易诱发焦虑。
遗传因素(20%):
患有焦虑症的父母所生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所生的子女,而且同卵双生子焦虑症的同病率可高达50%,这些都说明分离性焦虑症与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亲子过分依恋(30%):
患有分离性焦虑的小儿平时一直与母亲或固定的养育者呆在一起,不与外界接触,而母亲则往往对孩子过于珍爱,过分保护,事事包办,处处代劳,从而使小儿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性强,不能适应外界环境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一旦与母亲突然分离,就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
生活事件影响(35%):
在出现分离性焦虑之前,往往有生活事件作为诱因,常见的生活事件为与父母突然分离,在幼儿园受到挫折,不幸事故如亲人重病或死亡等。
临床表现
对于分离性焦虑症,儿科医师应当用发育进程的观点看待这个疾病,正常的分离性焦虑最早发生于婴儿6~8个月的时候,至3岁后,当小儿理解与依恋的人分离是暂时性的,这种正常的焦虑便消失了,所以5岁前小儿诊断此病应谨慎,30个月前的小儿则不作此病的诊断。
分离性焦虑症表现为小儿与亲人分离时深感不安,产生明显的焦虑情绪,多数小儿常无根据的担心亲人会离开自己发生危险或意外的事故,因而不愿离开亲人,不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进学校,也是哭哭啼啼或有挣扎,有的小儿还会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出现呕吐,腹痛,头痛等,病程持续数月至数年。
并发症
检查
胸片,B超等检查无特殊发现。
诊断
一般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美国精神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中,分离性焦虑症的标准如下:
1.≥3个以上的下述焦虑症状
(1)离开家或亲近的人出现过分的痛苦。
(2)持久和过分的忧虑失去亲近的人,或灾祸可能降临于亲近的人。
(3)持久和过分的忧虑不祥的事导致与亲近的人分离。
(5)没有亲近的人陪伴,或在其他情境中没有成人做伴,经常过分害怕,或不愿独自一人。
(6)没有亲近人的陪伴,常拒绝上床睡觉,或不愿离家睡觉。
(7)因害怕分离而出现反复的梦魇。
(8)当与亲近的人分离时有反复的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痛,恶心呕吐等。
2.病情至少4周。
3.疾病发生在18岁之前。
鉴别诊断
1.广泛性焦虑症
患儿焦虑的范围大,主要是对自己的能力,外貌及所做的事过分担忧,而分离性焦虑症却主要因分离所致的焦虑。
2.强迫症
此症患儿在离家时也可有焦虑,但这常常是一种特殊的强迫或仪式样症状,这类患儿因此不愿离开家庭,此外,强迫症患儿也有担忧父母安全的焦虑,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即使父母在眼前也不能解脱,而且患儿还会害怕自己对父母的侵犯性冲动行为。
3.学校恐怖症
儿童在学校中有意外创伤后,产生害怕学校环境而拒绝上学,这与年幼儿童分离性焦虑而拒绝上学是有区别的,后者是因为害怕分离所致。
治疗
(一)治疗
1.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的方法颇多,包括脱敏法,即逐渐使患儿接近害怕的情景;认知行为治疗法,减少患儿过多的焦虑;家庭治疗,即帮助父母以适当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焦虑。无论哪一种方法,治疗的核心是逐渐暴露,使患儿能面对害怕的情景。
2.药物治疗 自20世纪50年代苯二氮卓类药出现后,取代了一些镇静药,而称为“抗焦虑药”,其中常用的为地西泮(安定),日口服剂量为1~2.5mg,分2~3次服(>5岁)。
三环类抗抑郁剂丙米嗪在临床上已用于分离性焦虑的治疗,此药也常在单独行为治疗时,疗效不明显的情况下,与行为治疗合用。据报道此药结合行为治疗对年幼儿童拒绝上学的疗效较好,但此药不作为分离性焦虑症的首选治疗。
近年来,对于行为治疗和(或)丙米嗪疗效不明显的患儿用盐酸氟西汀(百忧解)显示一定的疗效,但仍有待于临床的随机试验证实之。
(二)预后
大多数纵向研究着重于患儿的拒绝上学症状,年幼儿童早期发病的预后较好,一般能较早回到学校;而青少年儿童在发病时伴有其他症状如学习困难,则预后相对比年幼儿童差一些。作为一个群体来说,儿童患分离性焦虑症是成人期焦虑症的一个风险较大的高危因素。
预后
大多数纵向研究着重于患儿的拒绝上学症状,年幼儿童早期发病的预后较好,一般能较早回到学校;而青少年儿童在发病时伴有其他症状如学习困难,则预后相对比年幼儿童差一些。作为一个群体来说,儿童患分离性焦虑症是成人期焦虑症的一个风险较大的高危因素。
预防
重视儿童心理健康,为母亲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消除家庭环境或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因素,克服父母自身弱点或神经质的倾向,提供父母生物反馈疗法(松弛疗法),帮助小儿全身放松训练,配合游戏、音乐疗法等,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育。
老师应当态度和蔼、耐心、微笑,爱心是幼儿园老师必须有的,还要熟悉每名幼儿来园时的情绪表现,并多关注身体不适或幼儿分离焦虑症严重的孩子。此外,老师还要多跟家长交流,了解幼儿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对不同的孩子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并给与尊重和接纳。
2、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家长从小就要留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上幼儿园前留意让孩子独立完成吃饭、穿衣、洗手、大小便等等;扩大孩子的交友面,多让孩子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对依靠性比较强的孩子要为他创造更多接触陌生人的机会,培养孩子合群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3、了解相关常识,提前做好防治措施
说到分离性焦虑症的治疗方法,假如幼儿分离性焦虑症的表现特别严重,建议母亲或者照顾者尽量抽出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帮助孩子接受去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而且,幼儿分离性焦虑症看似无关紧要,实在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能造成孩子情绪上的极大苦恼。因此,及早消除并减少,对孩子将来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寻求医生的帮助
当幼儿的分离焦虑症的症状比较严重的时候,你就需要带着孩子寻求医生的帮助,目前医生一般会向幼儿分离焦虑症患者推荐纯中药制剂,比如平虑解迫安神剂就是纯中药制剂中治疗幼儿分离焦虑症效果比较好的药物。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小儿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下一篇 小儿腹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