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新生儿流行性腹泻

新生儿流腹泻是指因感染所致的在产科婴儿室或医院新生儿病房中爆发流腹泻。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不完善及环境因素,易发生感染。新生儿流腹泻在新生儿病室常暴发流,迅速蔓延,有时甚至由一个产院或医院传至另一产院或医院,起大面积流。因此必须严格预防和控制病原菌。中文新生儿流腹泻 英文:epidemicdiarrheaofnewborn :新生儿感染性腹泻; 新生儿流......
目录

简介

中文新生儿流腹泻

英文:epidemicdiarrheaofnewborn

 :新生儿感染性腹泻

新生儿流腹泻病原以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较为常见,要通过孕母产道、被污染的乳品、水、乳头、食具、成人带菌者等传播。新生儿流腹泻在新生儿病室常暴发流迅速蔓延,有时甚至由一个产院或医院传至另一产院或医院,起大面积流。因此必须严格预防和控制扩细菌来源多,发病率高。

病因

(一)发病原因

不少细菌和病毒可新生儿流腹泻

①埃希大肠杆菌:以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最多见。埃希大肠杆菌在正常情况栖居于肠道,当它具有移生性,肠毒性,细胞毒性或侵袭毒力特性时,便可成为水样,炎症性或腹泻要致病菌。偶尔也可溶血-尿毒症综征。如正常解剖屏障被破坏,便可扩至邻近组织或进入流。

尿路是埃希大肠杆菌最常见的肠外感染部位,一般是从体外移生而至的。腹膜,皮肤和部感染也可发生。该菌也是血症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血症的发生往往无明显的入侵门户。该菌也是一种机会病原菌,它可使因其他疾病而抵抗力低下的病人(如癌肿,糖尿病,硬化)或接受皮质类固醇,放射疗法,抗癌药物或抗生素治疗的病人致病。

中国报道的有O127、O111、O55、O128等起的流,也有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起的暴发流的报道。

②沙门菌:沙门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无胞,无荚膜。多数细菌有周身鞭毛和菌毛,有动力,在普通培养基上呈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的光滑菌落,不分解乳糖、蔗糖和水杨苷,能发酵葡萄糖,吲哚、尿素分解及V-P试验为阴性。沙门菌在简单的培养基上即能生长,含有煌绿或亚硒酸盐的培养基可抑制大肠杆菌生长而起增菌作用,沙门菌生长的最佳温度为35-370C,最佳pH为6.5-7.5,沙门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水、牛乳或肉类食品中能存活一年以上,不耐高温和干,加热650C 15-20分钟即被杀死,5%苯酚或1:500升5分钟可灭活,pH走4.5可使细菌死亡。沙门菌无荚膜,但其细胞外膜包被的多糖层十分粘稠,具有阻止吞噬,逃避补体系统破坏的作用,沙门菌的要抗原成分为菌体抗原 [0]和鞭毛抗原[H],0抗原是细菌胞壁的脂多糖,前已发现60多种,每种菌常有数种0抗原,与致病密切有的多属A、B、C、D和E组,H抗原是蛋白质,有特异性较高的第1相和特异性较差的第2相,0抗原刺激机体产生IgM型抗体,H抗原则产生IgG型抗体,照0抗原和H抗原的搭配,沙门菌可分为2000多种清型,各清型致病力的强弱可有很大差异。

80年代中国有些地区多次发生伤寒沙门菌起的暴发流腹泻,病情相当严重,但也有阿哥纳沙门菌起的极轻型小流

③其他细菌如空肠菌、绿脓杆菌、变杆菌等虽可起新生儿腹泻,但很少起大流

④轮状病毒(Rotavirus)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要病原体之一,其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腹泻。轮状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感染途径为粪-途径。

,70nm,核酸,分阶段的双链RNA,结构稳定,耐热,耐酸碱,表面有凝素,抑制V与ecll的接触,可用胰酶破坏凝素,培养较困难。MA—104恒河猴传代cell培养。起小儿秋冬腹泻(HRV)属A组,核酸电泳:分阶段4-2-2-3;成人轮状病毒属B组,电泳模式:4-2-24;C组电泳模式:4-3-2-2;D组电泳模式:5-2-2-2。A、B组态上无法区分,可通过电泳区

秋冬交接时期谨防轮状病毒;据介绍,轮状病毒有明显的季性,它特喜欢在20℃左右温下活跃。

(二)发病机

照病原体是否起肠壁发生炎症性反应,将发病机制分为炎症型(黏膜型)和非炎症型(肠腔型)两大类。

炎症型 也称黏膜型,侵犯部位要在结肠,侵袭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细胞繁殖起炎症,甚至溃疡,表现为痢疾腹泻。代表性病原菌有志贺菌、伤寒沙门菌相ETEC。

①志贺菌产生肠毒素除致肠道分泌增多外尚可致肠壁固有层发生急性炎症反应,微小溃疡成以及脓、性渗出物。

临床表现

1.与该病原菌所致的发性感染性腹泻相同。不同次的流由于病因不一定相同,故临床表现也不尽一样,病情轻重不一。

2.轻型病例要表现为一般消化道症状腹泻一日数次至10次左右,可伴有低热、吃奶差、呕吐精神稍萎靡、轻度腹胀、不安等,可出现轻度脱水及酸中毒

3.重型病例或为急性起病即甚严重,或由轻型发展而成,腹泻一日10余次,全身症状较重,可有明显发热或体温不升、拒食呕吐腹胀、尿少、嗜睡或不安、四肢发凉、皮肤色异常等,可于短时间出现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4.新生儿(尤为早产儿)发生酸中毒时,较少出现典型的呼吸深长、樱红,常表现为精神极度萎靡、反应差、周围发绀面色苍白或发灰,皮肤色异常、四肢发凉等,应起重视。有并发症时,症状更为严重。

5.病程长或迁延不愈者,可有明显消瘦养障碍、喂养困难等。

检查事项

1、粪便检查:出脓细胞原虫虫卵脂肪滴等

2、小肠吸收功能测定:显示肠道吸收不良

3、X线及窥镜检出病变位置运动功能状态胆石

4、超声

5、小肠黏膜活组织检查有条件者应作大便培养电镜检查或病毒分离。

6、其他:对重症或不易判断者应测清钠钾氯化物和分析或测二氧化碳结力出现惊厥时可测清;注意必须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对水分电解质紊乱进分析电图检查有助於了解钾情况:低钾时T波平坦然后代倒置ST段降低常出现U波有时与T波融严重低钾时可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动过速个重症有室纤颤

症状诊断

1.病史及流情况

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流情况,有助于诊断。

2.临床表现

要详细观察大便性状,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发展,新生儿脱水程度较难估计,尤其对早产儿,皮下脂肪少,用皮肤弹性估计脱水并不准确,最好据连续的体重记录,尿量测量等法进评估。

3.病原检查

要及时留取标本做细菌培养,如怀疑轮状病毒感染,要同时查病毒抗原,如怀疑真菌感染,大便镜检可见真菌孢子和菌丝。

4.分析和电解质检查

新生儿腹泻易发生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应及时做分析和电解质检查,做到及时治疗。

并发症

腹泻常导致养不良多种维生素缺乏和多种感染。

1、消化道外感

消化道外感染可能是腹泻病因,但也常因腹泻后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受感染常见的有皮肤化脓性感染,泌尿道感染中耳上呼吸道感染气管肺炎炎和血症病毒性肠炎,偶有并发炎。

2、

病程迁延或原有养不良的患儿,易并发疮,尤在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更多,如不及时停药真菌可侵及肠道甚至起全身性真菌病。

3、中毒

腹泻病程中可出现黄疸,多见于原有养不良的患儿,可能大肠杆菌起的肠炎并发大肠杆菌,血症,导致中毒炎,腹泻后病情很快加重,出现黄疸后很快死亡,但如及早发现及时注射粘菌素,氨苄或羧苄青霉素多数可治愈。

4、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

腹泻,迁延日久或反复多次食,长期热量不足易导致养不良贫血和维A缺乏,久泻致功受损,维生素K吸收减少和酶原减低而致出

5、其他

脱水重时可并发急性功能衰竭此外有:中毒麻痹肠出肠穿孔肠套叠扩张,还可因输液不当起急性力衰竭,高钠或低钠血症高钾血症,小婴儿呕吐护理不周时可窒息

疾病治疗

1.护理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避免交叉感染。加强监护、保暖,分记录尿量及大便量,每天称量体重。注意输液速度等。

2.饮食及养维持

腹泻的急性期,多不能耐受奶汁,常需先食8~12小时,食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影响养。

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补充累积损失量、生理需要量和继续损失量。可采取静补液和服补液,但多采取前者。补液量在新生儿个体差异较大,不同出生体重、不同日龄,需要量均不同,要个体化补充液体,对轻中度脱水补液量不宜过多。新生儿应慎用服补液盐,因其为2/3张液,其张力过高,新生儿用后易发生水肿,如果需要用亦应稀释到1/2张为妥。

4.控制感染

据病原及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对革兰阴性杆菌可选用头孢第三代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病毒性腹泻不必使用抗生素真菌性肠炎应停用抗生素,用制霉菌素服。

5.微生态制

的在于补充肠道正常益生菌群,恢复微生态平衡,重建肠道天然生物屏障保护作用,常见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蜡样胞杆菌等。

6.肠黏膜保护

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与分泌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常用药物为

注意事项

1、婴儿室及新生儿病室的工作人员当入室前应严格执洗手消毒制度。人员要相对固定,要求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验。

2、室发生流腹泻时应立即消毒隔离,将患儿集中治疗。对接触过患儿的婴儿集中在另一间观察,一旦发病即转入腹泻病房。流病区应检疫至流停止。至少应另一间专收新病儿的病房,其中的工作人员应与流区分

3、病儿及接触过的婴儿大便培养必须2~3次阴性后允许出院。留下的衣物、被褥及用具必须严格消毒才能再用。出院后的婴儿如在一周发生腹泻必须到原产院或医院就诊,不可收入其他医院,以免播。

4、如孕妇发生腹泻应立即与其他产妇隔离,并积极治疗,暂时停止对婴儿抱奶。婴儿也应隔离,并做大便培养至阴性时始解除。

5、积极治疗患婴,(详见小儿感染性肠炎),腹泻新生儿易发生脱水、酸中毒和低钾症,应及时从静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纠正酸中毒,下列补充量作为参考:轻度脱水足月儿120~150ml/kg/d,早产儿150~200ml/kg·d;中度脱水足月儿150~200ml/kg·d,早产儿200~250ml/kg·d;重度脱水足月儿200~250ml/kg·d,早产儿250~300ml/kg·d。补充钠、钾、氯离子电解质测试而定,一般情况下生理盐水与10%葡萄糖液之比例在轻度脱水约为1∶2,中度1∶1,重度1∶1~2∶1。治疗酸中毒轻度者在补充液体后会自纠正,严重酸中毒者在基础液体中增加NaHCO3,第一次量用5%NaHCO31~2ml/kg,待BE或CO2结力检查结果出来后则据BE计算。应补充的NaHCO3mmol数=体重(kg)×0.3×BE数将此量扣除第一次加入NaHCO3量从静缓慢滴入。腹泻愈重,往往低钾也愈重,在脱水和酸中毒初步改善后即需补充钾离子,约2~6mmol/kg·d,据低钾程度而定。从静缓慢滴入不少于8小时。

抗菌药物除严重伤寒杆菌腹泻选用阿米卡星或头孢哌酮(或其他第三代头孢类)外,其他不一定要用抗菌药物,而用微生态制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或粪链球菌(如培菲康、回春生、乳酶生),以婴儿肠道正常菌种替代过多繁殖的其他微生物,维持肠道正常生态平衡。还可试用思密达(Smecta),每天1g,分3次服,疗程3~6天。该品对病毒、细菌及其毒素有较强吸附作用,且对肠粘膜有保护作用。

应对措施

食物措施

新生儿的粪便性状因吃进的食物不同而有差异。如吃人奶的大便多呈金黄色糊状,每日2-4次。喂牛奶的宝宝大便多为浅黄色或土灰色,比较干一些,每日1-2次。如果新生儿大便次数比原来增多,每日4-5次以上,而且大便性质异常,如稀水、带有小块奶瓣或粘液便,此病症称为新生儿腹泻病。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起的疾病。因此,当新生儿发生腹泻时,首先要找出腹泻的原因,不同的病因给予不同的治疗。

抗生素措施

腹泻病从病因来讲可分两大类,即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起非感染性腹泻的原因包括喂养不当、过敏腹泻、乱用抗生素,以及环境过冷或过热而起的腹泻。对于此类腹泻,要注意膳食理,科喂养。如奶量不要过多或过少,吃奶要定时,不吃凉奶或变质奶,奶中糖量不要过多,要理使用抗生素,以及防止因环境太冷起肠蠕动增快或因太热使消化液分泌过少而致腹泻。除此以外还要服用一些帮助消化、保护粘膜的药物,如多酶乳酶生、丽珠肠乐、思密达等,感染性腹泻是由于病原体侵入肠道而起的,其表现是宝宝的大便带有粘液或脓,味奇臭。

并发措施

此外,一些外科疾病也可以出现腹泻,如大便灰白色,多见于先天性道阻塞的新生儿,大便若似果样带时,可能是肠套叠。因此,当您的宝宝发生腹泻时要分析病因,如大便有粘液脓,或呈灰白色,或为果样大便,应立即送往医院及早诊治。

疾病预防

1、不要带小儿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去,避免接触病儿。

2、注意卫生,小儿使用的玩具,和能够触摸到的家具,要勤用清水冲洗,吃东西前一定要洗手,家长在为孩子吃奶或吃饭前也要把手洗干净,要用流动水冲洗。

3、不要吃生冷食品。吃现成的熟食时,一定要注意出厂日期,品种质量,外售熟食最好不吃。

4、预防病毒感染,冷热要均匀,预防感冒,使小儿能够抵御轮状病毒的侵袭。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