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血小板释放功能缺陷性疾患
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
血小板释放功能缺陷是遗传性疾患,遗传方式有些至今尚未完全清楚,本组疾患进一步又分为两大类,一是储存池病(storage pool disease,SPD),二是血小板释放障碍性疾患,前者为血小板的致密颗粒,后者为血小板内容物正常,但释放障碍,包括花生四烯酸释放缺陷,环氧化酶缺乏症,血栓素A2合成酶缺乏症等,最后诊断时先要排除继发性血小板释放功能障碍,然后借助检测血小板颗粒内容物,电镜等手段以确诊。
(二)发病机制
1.δ储存池病 δ储存池病(δ-SPD)又称原发性致密体缺乏症,其基本缺陷是血小板的致密颗粒内含物ATP,ADP,钙离子,焦磷酸盐,5-羟色胺等减少,其中ADP 的减少较ATP更为显著,δ-SPD的血小板对ADP或肾上腺素的诱导缺乏二相聚集波,胶原诱导的聚集反应降低或缺失,花生四烯酸引起聚集反应亦降低,电镜下可见致密颗粒减少, α及δ颗粒同时发生缺陷者称为αδ储存池病(αδ-SPD),其中δ颗粒内容物的减少往往更严重,α颗粒内容物的减少为轻到中度,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类似 δ-SPD,致密体缺陷又可是其他遗传性疾病的一部分,如Hermansky-Pudlak综合征,Chédiak-Higashi综合征,Wiskott-Aldrich综合征,成骨不全及血小板减少伴桡骨缺如综合征(TAR综合征)等,
(1)Hermansky-Pudlak综合征: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点是眼与皮肤的白化症,单核-巨噬系统内脂质样物质积聚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性出血倾向,血小板中致密体减少或实际缺如,由于5-羟色胺,钙离子和腺嘌呤核苷酸水平很低,因此血小板对ADP,肾上腺素和凝血酶的诱导缺乏二相聚集波。
(2)Chédiak-Higashi综合征: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点是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黑色素细胞中常有异常颗粒形成,对细菌和真菌的易感性增高,临床常有眼和皮肤的白化病,出血症较轻,检查粒细胞中异常颗粒常可帮助确诊。
(3)Wiskott-Aldrich综合征:本病属性联隐性遗传疾病,特点是细胞免疫缺陷引起的反复感染,湿疹和血小板减少性出血,患儿血小板数量少,形态小并有致密颗粒减少,临床上多在婴幼儿期发病,出血重,多死于反复感染和出血。
(4)TAR综合征: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儿有多发性畸形如骨骼,心,肾等,多见双侧桡骨缺如,血小板常减少伴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减少或缺如。
2.α储存池病 α储存池病(α-SPD)又名灰色血小板综合征,这是因为瑞氏染色涂片上的血小板呈灰色的缘故,电镜观察发现患者的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特异性缺乏α颗粒,生化研究发现病人血小板α颗粒蛋白质如血小板第Ⅳ因子(PF4),血小板球蛋白(β-TG)vWF,血小板凝血酶原敏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因子V,高分子量的激肽原,血小板生长因子等降低或缺乏,进一步研究揭示α颗粒蛋白合成正常,但储存障碍;本病同时还兼有传导缺陷,病人有轻度的血小板数降低,出血时间延长和出血倾向,血小板对凝血酶介导的聚集和释放反应异常,但对胶原和ADP诱导的聚集反应不变,瑞氏染色血片上的灰色血小板常可提示诊断,确诊多依赖电镜观察结果。
症状体征
1.δ-贮存池病 患者的出血表现较轻,呈轻度至中度出血素质,表现为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月经过多,分娩时也易出血,但一般无关节和胃肠道出血。一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其他缺陷,最常见于Hermanky-Pudlak综合征(HPS)和Chédiak-Higashi综合征(CHS)。HPS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眼和皮肤白化病,网状内皮系统溶酶体内脂质样色素沉积,不同程度肺纤维化,感染性肠病以及出血性腹泻等。CHS表现为眼和皮肤部分白化病,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内巨大溶酶体颗粒以及易患化脓性感染等。
2.α-贮存池病 本病出血一般较轻。主要表现为轻度皮肤、黏膜出血,如鼻出血、皮肤瘀斑等。
3.Wiskott-Aldrich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免疫缺陷、血小板减少和广泛湿疹三联征。年幼时可因颅内出血、感染而死亡。免疫缺陷累及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本病患者对多糖类抗原不能产生抗体,使机体易受肺炎链球菌和嗜血流感杆菌感染;由于T细胞异常易受病毒及真菌感染。出血通常发生在1岁以内,以后随年龄增长出血症状减轻。除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外,约2%的患者可发生恶性肿瘤,如淋巴瘤和白血病等。另外,还可并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关节炎、血管炎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4.TAR综合征 本病的临床特征是新生儿两侧桡骨缺失伴骨髓巨核细胞减少。患儿两侧桡骨均缺失而拇指多存在;也可伴有短肢畸形,如臂和腿的缺失,手足直接与躯干相连;有的患儿肱骨和尺骨也缺失;约1/3的患儿还可有先天性心脏病,其中以Fallot四联症和房间隔缺损最常见,少数患儿还可有小头、小颌及其他畸形。患儿常对牛奶过敏。
并发症
贮存池病患儿常有不同程度的眼和皮肤白化病,不同程度肺纤维化,感染性肠病以及出血性腹泻,易患化脓性感染等。Wiskott-Aldrich综合征年幼时可因颅内出血、感染而死亡,易受肺炎链球菌和嗜血流感杆菌感染;易受病毒及真菌感染。除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外,可发生恶性肿瘤,如淋巴瘤和白血病等。另外,还可并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关节炎、血管炎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TAR综合征患儿伴发两侧桡骨缺失,有的肱骨和尺骨也缺失,短肢畸形,有的患儿伴发先天性心脏病,还可有小头、小颌及其他畸形。有时出血严重,甚至发生颅内出血。
疾病检查
实验室检查:
2.出血时间延长,亦可正常,血块回缩不良,凝血因子检查正常。
3.PF3、PF4检测 均可减低。
4.血小板聚集试验 加ADP或肾上腺素,ADP聚集第一相正常,第二相明显减弱或无聚集,少数仍可正常;加胶原血小板聚集减低,但高浓度下可正常。
其他辅助检查:
诊断鉴别
诊断
1.临床表现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遗传方式尚不清楚,有出血倾向或家族史。
(2)中度出血:表现为鼻出血,月经过多,外伤或手术后出血过多,无关节出血,少数出血重者可致死。
2.实验检查
(2)出血时间延长,亦可正常。
(3)凝血因子检查正常。
(4)血小板聚集试验:加ADP或肾上腺素,第二相聚集正常,第二相明显减低或无聚集,少数仍可正常;加胶原血小板聚集减低,但高浓度下可正常。
(6)PF3降低。
鉴别诊断
1.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外周血中血小板可减少伴有形态巨大的血小板,血小板黏附功能降低,
2.血小板无力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血小板对ADP等不产生聚集反应,
3.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 本病无家族史,有原发病如尿毒症,骨髓增生性疾病或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史,原发病治愈后,血小板功能可恢复正常。
用药治疗
先天性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至今仍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及措施,但注意护理避免外伤,病儿有不同程度出血时,恰当地给予处理是必要的。
1.护理 在诊断明确的病儿,医务人员应尽量向家长说明病情,告诉家长如何护理孩子,教育孩子自我保护,避免外伤,减少出血。
2.局部出血 不重时,多可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凝血酶等压迫止血,青春期月经过多时可采用避孕药如炔雌醇/炔诺酮(复方炔诺酮)以控制月经量。
3.1-脱氧-8-精氨酸加压素(DDAVP) 本药可提高血浆凝血因子Ⅷ活性和抗利尿作用,但对储存池的病人使用亦有效。DDAVP 0.2~0.3μg/kg皮下注射或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缓慢静注,可使60%~70%的储存池病病人改善临床出血症状,出血时间缩短或恢复正常,但对BSS及GT病人常无效。
4.严重出血 严重出血者需输注血小板浓缩制剂,反复输注易产生抗小板抗体而失效,因此有条件者宜做ABO及HLA配型,给予去白细胞的同型血小板制剂,不易引起同种免疫。对于已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的病人,可使用血浆交换以减少抗体后再输同型血小板制剂,有时可静脉给予人血丙种球蛋白亦有帮助。
5.骨髓移植或基因治疗 严重的病儿如能找到合适的供体可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脐血干细胞移植,一旦成功即可根治。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目前尚无成功的报道。
预后
多数可长期存活,偶有严重出血致死者。
预防护理
饮食保健
平时应该吃一些清淡的营养食物,不要吃刺激性过大的食物。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