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静脉血栓形成
病因
镰状细胞贫血等。也常见于患先天性肾或心异常的患儿进行血管造影术后,可能与高渗状态有关。较易发生于患 妊娠中毒症、 难产、产前缺氧及 糖尿病母亲的小儿。也可见于小年龄组无明显诱因者。
1.继发于肾病
小儿多见于单纯性 肾病复发后转为难治性者。
临床表现
新生儿及婴儿主要特点是腰部出现一外形光滑、侧面坚硬的肿物伴肉眼 血尿。可有发热、吐泻、脱水及 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呼吸增快、面色苍白、 休克。肿物出现前后白细胞数增加。常导致进行性肾功能衰竭、高渗状态及死亡。原发病症状较明显,多为高渗综合征,一般仅在腰部扪到肿物后才考虑本病。较大儿童及成人继发于 肾病者,可因血栓形成的急缓、堵塞血管的大小而异。急性主肾静脉大血栓常出现典型症状;而慢性肾静脉小血栓,尤其是侧支循环形成较好者常无症状。国内外经肾静脉造影确诊者大多无症状。典型症状有:
4.肾功能突然恶化,GFR下降, 急性肾功能衰竭,BUN及血肌酐升高,无尿或少尿及氮质血症者多为双侧受累。
诊断
在 肾病综合征有高凝状态的患儿突然出现腹痛或腰痛、 血尿、蛋白尿加重、肾功能恶化时应想到此病。上述情况下,如发现微血管内 溶血性贫血、血小板数增加或进行性降低、血清及尿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或进行性降低,血浆D-二聚体呈阳性时,应高度怀疑,再进一步做确诊检查。腹部平片、B型超声波检查可作为常规检查,如再有肾静脉肾盂造影或肾扫描显示无功能的肾可大致确诊。有条件时应做DSA或选择性肾静脉造影确诊。DSA可见到在主干血管管腔一侧充盈缺损;分支内血栓造成管腔完全阻塞者,该分支远端小分支不显影;急性时除病变有上述表现外,其余静脉分支淤血增粗,肾外形增大,慢性者有侧支循环。
治疗
1.一般疗法
应注意保温、给氧及控制感染。
2.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
应注意纠正 酸中毒,但要避免给钠和 水过多。
3.治疗尿毒症。
4.抗凝治疗
(1)肝素 为首选药。肝素为带阴电荷的酸性黏多糖,分子量3000~5000道尔顿。Cameron等多年来给肾病患者每天皮下注射肝素1~2次,预防静脉血栓,故此合并证发病率低。其抗凝作用为:抗凝血酶作用,在血浆中含量达5~10U/L即可使凝血酶灭活。抗Ⅹa、Ⅸa、Ⅺa、Ⅻa因子作用。使受损的内皮细胞负电荷恢复。抑制血小板向胶原黏附。促纤溶。减低血液的黏滞性。
因此,肝素结合到血管内皮表面可防止血栓形成,也可与AT-Ⅲ结合使其活化而抑制凝血酶及Ⅹ。肾病时AT-Ⅲ常减少,故应配合输AT-Ⅲ或新鲜血浆。
(2)蝮蛇抗栓酶 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凝聚、改善微循环。
(3)华法林 与肝素有同样的抗凝作用,长期应用可溶解纤维蛋白,增加AT-Ⅲ浓度,可用于需长期抗凝者。抗凝治疗用多久尚有争论。主要决定于肾病是否缓解或用至缓解后6个月。患过一次血栓的病儿应长期坚持抗凝治疗,或至少在肾病存在时应给予抗凝治疗。在已有本病又合并 肺栓塞者只有用抗凝方可解除。肾病时不需常规给法华林,但如血清白蛋白<20g/L及膜性肾病患者应予抗凝。应用肝素可用全血凝固时间监测(达正常的2倍)。用华法林可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约30s)监测。
(4)纤溶治疗 急性者可给纤溶酶原激活剂即尿激酶或链激酶治疗。可于起病后3天内静点或经肾血管插管直接给药,可溶血栓,改善肾功能,增加尿量。尿激酶用量2万~5万U溶于葡萄糖200ml中静脉持续输入,1次/d,14天为一疗程。链激酶作用不如尿激酶,且可有过敏反应,故少用。但有人报道在小儿肾病合并肺 动脉栓塞者用导管直接在局部输入获得良好效果,而无主要副作用。
(5)抗血小板凝聚药 双嘧达莫(潘生丁):为血栓素A2合成酶抑制剂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减少血栓形成。阿司匹林:为前列腺环氧化酶抑制剂,使前列腺环过氧化物转化为血栓素A2受阻而抑制血小板凝聚。手术治疗:20世纪50年代以前提倡一侧血栓时行紧急肾切除术,现主张用综合保守疗法。小儿急性期不宜手术,如2个月后肾功能仍不改善或出现恶性 高血压者方可手术,婴儿可等待4~6个月时做选择性肾切除。多数单侧病变经非手术治疗数天后血尿消失,肾肿减轻。但有时产生严重氮质血症、无尿或极少量尿,这并不表示不可恢复 性病变,应行肾静脉造影,如有栓塞应经腹腔入路,切开静脉取出血栓。肾静脉栓塞的急性期不宜做肾切除,应随访检查肾功能恢复情况,如3~6个月后该肾无功能并发生 高血压,则应行患侧肾切除。
预后
本病预后严重,在新生儿如治疗不及时,病死率可高达95%,现采用综合保守治疗病死率已下降至20%以下。但其对预后的影响为:
1.导致肾功能恶化
主要对基础肾脏疾病有所影响,急性 肾静脉血栓能导致肾功能恶化,蛋白尿加重,使原对激素敏感的单纯性肾病转化为难治性肾病。
2.栓塞并发症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