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病因
病因未明,多数学者认为与柯萨奇B病毒等感染有关。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由于远端回肠的淋巴引流十分丰富,回肠、大肠区淋巴结多。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后,病毒、细菌及其毒素沿血循环到达该区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病毒感染者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但培养为阴性。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同于病毒性淋巴结炎,细菌侵袭的淋巴结多表现为淋巴结内急性炎症反应、出血及坏死,淋巴结内可分离出沙门菌。
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有咽痛、倦怠不适,继之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约20%的患儿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腹痛是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因病变主要侵袭末端回肠的一组淋巴结,故以右下腹常见,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在两次疼痛间隙患儿感觉较好。最敏感的触痛部位可能每次体查不一样,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不似急性阑尾炎时固定,并且程度较急性阑尾性炎轻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偶可在右下腹部扪及具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有些患儿可能并发肠梗阻,应注意观察。年龄较小患儿在临床上出现与阑尾炎相似的症状,但病情较轻,而无腹肌紧张者,应考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当患儿在临床上出现发热、腹痛、呕吐且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发生于肠道炎症之后,无腹肌紧张者应考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本病的特点:
(1)大多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并发,临床有发热、腹痛、呕吐等表现。
(2)腹痛以右下腹痛常见,呈阵发性、痉挛性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少见。
(3)腹部压痛不固定,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
(5)诊断本病需与急性阑尾炎、肠蠕动亢进、肠蛔虫症等急腹症相鉴别。
(6)经抗炎、抗病毒治疗后预后好。根据我们的经验,患儿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出现高热、腹痛者应考虑到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及早行腹部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防止疾病的误诊,有助于正确处理病情,指导治疗,提高疗效。
检查
起病后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增高。病理表现为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但培养常为阴性。大、小便常规均正常。超声检查表现为腹腔肠系膜增厚,并可见肠系膜淋巴结多发肿大,大小不等,多位于右下腹,其外形光滑、完整,皮髓质分界清,呈低回声,其内回声均匀,腹腔可见少量液性暗区。
诊断
治疗
若已确诊,可先行保守治疗,予以休息、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针对发热、腹痛等症状给予对症处理。对于细菌感染导致的肠系膜淋巴结炎可以根据患者临床具体情况,选择有效的抗感染治疗。
在非手术治疗中应密切观察患儿体温、腹部症状体征和血象变化,若经保守治疗,症状不见好转者,或难与急性阑尾炎鉴别时,宜手术探查。
预后
该病预后良好,常在3~4天病情可好转。
预防
注意喂养,增强体质,避免受凉感冒。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小儿感冒
下一篇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