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为一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的自身免疫性脱髓鞘性疾病,是以病灶播、多发,病程常有缓解与复发为特征。起病常在成年早期,但近年来也有较多儿童病例的报告。由于脊髓存在着多灶的脱髓鞘斑块,临床上常表现为神经系统多部位的功能障碍。(一)发病原因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澄清,前较为公认的观点认为本病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自身反应T细胞被一种白质抗原致敏,这种自身反应T细胞进入......
目录

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澄清,前较为公认的观点认为本病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自身反应T细胞被一种白质抗原致敏,这种自身反应T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和非特异性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起导致鞘的破坏,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中也起着某些作用。

(二)发病机

典型表现是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着多灶的脱髓鞘斑,要见于视神经脑室周围白质及脊髓,斑块多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常围绕静分布。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多为20~40岁,10岁以下发病者占3%~5%。起病可急可缓,儿童患者起病多较急。首发症状有视力减退(单眼或双眼)、复视或眼外麻痹,单肢或多肢麻痹健康搜索,感觉异常,共济失调,尿便障碍,智能或情感改变等。儿童早期发病者症状常健康搜索不典型,可表现为弥漫性脑病膜反应、水肿惊厥发作及意识障碍。眼底检查多数正常,也可见视盘炎改变。小脑征、锥体束征和后索功能损害都较常见。共济失调构音障碍意向性震颤同时出现即所谓Charcot三联征,如能排除其他小脑疾患,则可认为系本病起。核间性麻痹及旋转性眼震颤罐网是高度提示本病的体征。多发性硬化发病常从某一局灶性症状始,随后或同时出现另外一个或数个与前一症状无明显系的症状,即标志着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多个病灶,从而表现为本病的临床特征。

本病的典型病程是缓解与复发交替发生。每一次复发均遗留新的、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典型的缓解与复发病人约占2/3;少部分病人表现为良性型,即发作次数少(1~2次)神经损害轻,恢复几乎完全;另有部分病例病情持续进展而无明显缓解,称为进展型;极少数病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常于发病数周或数月死亡称为急性型或恶性型。

并发病症

肢体麻痹,感觉异常,共济失调,尿便障碍,智能或情感改变,水肿惊厥发作,小脑征,锥体束征和后索功能损害都较常见,每一次复发均遗留新的,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多发性脓肿是本病严重而常见的并发症。

相关检查

实验室检查

至今尚无特异性诊断法,但液检查可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存在自身免疫抗体。

液检查:细胞数轻度升高或为正常,常为转化型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升高;70%~90%病例免疫球蛋白可增高;90%病例可见少克隆IgG带(琼脂凝电泳);于病情复发或恶化期可测出鞘碱性蛋白抗体阳性。

其它助检查

脑干诱发电位、CT或MRI,可发现一些尚无临床表现鵻的脱髓鞘病灶,有助于提高确诊率。

1.诱发电位 视觉、听觉、体感诱发电位可有助于发现相应传导通路中的临床下病灶,或可作为预测病情复发的指标。

2.CT或MRI 可显示脑室周围白质脱髓鞘病灶,MRI更为敏感一组对3~15岁儿童的观察发现。CT的阳性率为42%,MRI健康搜索的阳性率则为87%,且多能显示多灶性损害。

诊断鉴别

诊断

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标准是:

1.临床表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同时存在两处以上病灶。

2.缓解与复发交替发生的历史,二次发作间隔至少1个月,每次持续24h以上;或呈缓慢进展,病程超过半年。

3.起病年龄在10~50岁。

4.可排除其他病因

如上述条件均符则诊断“临床确诊的多发性硬化”。

如1,2两项中缺少一项则诊断“临床高度疑似多发性硬化”。

如仅有一个好发部位,首次发作,则只能作为“临床可能”或“临床可疑”的多发性硬化

随着检查法的改进,国外对该标准不断有所修改,如将诱发电位,CT或MRI所发现的临床下病灶亦作为一处病灶计算;而且如果液电泳有少克隆IgG带或有鞘成IgG增加,则诊断可向上升一级,例如,传统标准诊为“临床高度疑似”者,改为“实验支持诊断”。

诊断

本病应与急性播脊髓炎,神经脊髓炎及弥漫性硬化等疾病相鉴

治疗

治疗概述

就诊科室:神经

治疗式: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25%

常用药品:卡马西平 巴氯芬

治疗费用: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 —— 8000元)

(一)治疗

缺乏特效治疗,激素免疫抑制药或有一定疗效,可给予ACTH 80U/d,静注,1周后改为隔天1次,2周后改为每周2次维持3周,可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或可用泼尼松(强的松)服或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可长期服用硫唑嘌呤

应做好生活护理,恢复期可进体育疗法,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1.非手术治疗 既是治疗手段,又可作为术前准备,要包括:

(1)抗生素:联使用足量有效的广谱抗生素,如何选择抗生素是治疗的键,因为胆汁培养中最常见的细菌是大肠埃希杆菌,其次是肺炎杆菌和肠球菌,另外还有10%的患者有厌氧菌,松脆杆菌生长,所以应选择对肠道革兰阴性菌,肠球菌和厌氧菌等有效的抗生素,以往最常用的案是青霉素+氨基苷类抗生素,这个案对90%的病例有效,但是对厌氧菌感染无效,所以有者推荐此案中再加上克林霉素(氯林霉素)或甲硝唑,这个改良案对厌氧菌感染也有效,所有AC患者在培养结果出来后,再据其结果调整抗生素,若抗生素等有效地控制了AC的病情,则ERCP等结石的存在,并EST取石治疗。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3)恢复容量,改善和保组织器官灌流和氧供:包括纠正休克,使用上腺皮质激素,必要时使用管活性药物;改善通气功能,纠正低氧血症等,以改善和维持各要脏器功能,非手术时间一般应控制在6h,对于病情相对较轻者,过短期积极治疗后,如病情好转,则可观察下继续治疗,如病情严重或治疗后病情继续恶化者,应紧急手术治疗,对休克者,也应在抗休克的同时进手术治疗。

(4)对症治疗:包括降温,支持治疗,吸氧等。

2.非手术法置管减压流 常用法有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十二指肠括约术(EST)和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AD),如PTCD,EST或ENAD治疗,病情无改善,应手术治疗, 3.手术治疗 原则是紧急手术解除道梗阻并流,及早而有效地降低压力,临床实,不少危重病人手术中,当切总管排出大量脓性胆汁后,随着压降低,病人情况短期即有好转,压,搏渐趋平稳,说明只有解除管梗阻,才能控制管感染,制止病情进展。

手术首要的在于抢救病人生命,手术应力求简单有效,通常采用的是总管切减压,T管流,但要注意流通畅,因为有的管梗阻是多层面的,多发性脓肿是本病严重而常见的并发症,应注意发现和同时处理,胆囊术一般难以达到有效的流,不宜采用。

(二)预后

性加重病程预后差,而缓解-复发病程预后较好。

预防护理

预防

病因迄今尚未阐明,多认为本症属病毒感染有的T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遗传因素在本病易感中占重要地位,因此,应重视遗传因素和积极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

护理

1.饮食护理:由于大量使用激素治疗,易损伤消化道黏膜,每日饮3 ~ 4 次温热的鲜牛奶,避免粗纤维和热烫坚硬食物及刺激性食物。进食低脂、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及含钾高的饮食,鼓励少食多餐,防止呛咳。必要时饲管注入流质饮食,保养供给,增强抵抗力。

2.基础护理:①满足患儿的生活需求对活动受限、小脑共济失调的患儿应防止跌伤等意外; 感觉障碍用热水袋以防烫伤; 对情绪改变患儿加强看护,以防发生意外。②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鼓励患儿穿宽松、舒适的棉质衣,对长期卧床患儿,定时给予翻身、按摩突处,防止发生褥疮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假膜性肠炎

下一篇 栗叶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