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假膜性肠炎

假膜性肠炎又称难辨梭状厌氧胞杆菌性肠炎、手术后肠炎抗生素肠炎抗生素诱发的难辨梭状厌氧胞杆菌性肠炎等。假膜性肠炎常发生于大手术后及一起危重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特服洁霉素后。促使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厌氧胞杆菌异常繁殖,产生霉素而起肠道粘膜急性休克性炎症,在坏死的粘膜上成假膜。疾病称:假膜性肠炎(难辨梭状厌氧胞杆菌性肠炎,手术后肠炎,抗生素肠炎) 所属部位......
目录

名称

疾病称:假膜性肠炎(难辨梭状厌氧胞杆菌性肠炎,手术后肠炎,抗生素肠炎)

所属部位:

就诊科室:肛肠外科

症状体征:发热|腹泻|恶心呕吐|腹痛|脱水|混型酸碱平衡紊乱

简介

假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enteritis,PME)是一种急性肠道炎症,因在小肠结肠的坏死黏膜表面覆有一层假膜而得,本病易发生在大手术和应用广谱抗生素后,故又有人称之为手术后肠炎抗生素肠炎。多发生在50~60岁的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本病一般发生于肿、慢性消耗性疾病及大手术后应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大多数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发病时间最早的可在始用药后几小时,但也可在停药后3周左右,约有20%的患者在停抗生素后2~10天起病。临床表现有发热腹泻腹痛腹胀、毒血症休克

体征

本病发病急骤,一般发生在部大手术后并应用抗生素的患者。最早可出现在始用药后数小时至两天之。最晚可于停药后3周发病。一般在用药4~6天出现。发病时突感发烧不适、腹痛,有时腹痛很剧烈,似症,恶心腹胀腹泻腹泻可分两型:一为大量绿色水样便,可类似霍乱。每天在便量4000~5000ml,致使体液大量丢失,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再由细菌霉素和坏死组织霉素的吸收而致代谢性中毒。患者往往出现休克,此时可有少尿,甚至明功能不全的表现。另一型为黄绿色粘液便,每天3~4次,多至10余次,量少,部分有便。少数排出斑块状伪膜,即所谓“管型伪膜”或“结肠管型伪膜”。腹泻一般在停药后5~8天即停止 ,个可持续2~3周,甚至两个月。严重者有毒血症,由于细菌霉素的吸收导致发烧,甚至高烧、动过速、全身软弱。部分患者有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或嗜睡等。个病例可发生中毒休克,甚至产生中毒性巨结肠症、麻痹肠穿孔

中医把本现分为四型:

1、霉热炽盛型:因湿热较重,调治失宜,湿热蕴毒,以致湿霉热互结,壅滞中焦、清浊不分,泄泻无度,霉热入于分。症见高热、烦渴、衄、尿短赤、倾泻暴注、下痢色清或蛋稀便。甚则热,耗灼液,四肢逆冷、志昏糊,舌质红,弦数或细数。

2、热盛阴耗型:因患者素体阴亏,或于产后、术后两伤,湿霉热久羁,阴耗伤。又因大泻之后多亡阴,致使阴虚之体日衰,毒热之象日著,正虚而实,病情危笃。症见高热不良日晡潮热口干欲饮或不欲饮,颧红,五心烦热,尿短赤,便稀泄泻频作,舌质红,数。

3、脾虚湿盛型:因素体脾虚湿浊,运化失职,水趋大肠,不能分水谷,而成泻。再加湿浸淫,调治失宜,不但耗伤胃阴,而且损及脾阳,以致脾虚湿盛、清浊不分。症见面色苍白疲懒言,食少纳呆渴不欲饮,或见畏寒怕冷,浮肿,腹泻稀便频作,舌苔白,沉细。

4、肾虚衰、阳虚型:因倾泻无度,必多亡阴,阴竭则阳无依附,致使阴绝。症见形体消瘦、四肢逆冷、畏寒倦卧、腹胀腹痛泄泻直下,肛门外翻,甚者倦囊缩,微欲绝。

病因

本病发生原因之一是应用四环素、土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氨苄青霉素、林可霉素等广谱抗生素以后。第二各原因是因机体的免疫抗病机能低下,如肠道缺肠道菌群失调或术后及肠梗阻病、糖尿病、慢性病的患者,抵抗力下降使细菌易于繁殖生长并产生霉素而致病。大手术后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时,可能使机体的免疫一抗病机能低下,肠道瘀血或缺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有利于难辨菌的繁殖而致病。

生理

1.发病机制肠道的细菌来自口腔,从外界进入消化道的细菌时大部分被酸杀死,仅有很少数未被杀灭的细菌进入十二指肠以及回肠的上段,十二指肠空肠幸存的细菌要是革兰阳性链球菌、乳酸杆菌、微粒球菌属和酵母菌,总数少于105/ml。在回肠的中下段细菌数始增加,含量估计为105~106/ml,在回肠末段以需氧性埃希杆菌属为。肠容物进入到大肠以后,细菌在缺氧环境中呈中性或弱碱性、容物移动又缓慢的条件下大量繁殖,其中要的是厌氧性机会菌丛。

厌氧菌的数在每毫升结肠容物中可多达1011个左右。正常人肠道中要为专性厌氧菌,兼性需氧菌仅占1%。消化道的正常菌群细菌定植有规律地分布,边繁殖边排泄出体外,终生不变。对健康人粪便菌群研究的结果与国外报道的菌值和顺序相近,提示肠菌群以厌氧菌为。9种常见菌的均数顺序为:类杆菌、双歧杆菌、真杆菌、肠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梭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正常人体肠道细菌的分裂周期为6~48h。除酸在维持空肠菌数起重要作用外,空肠黏膜也有在的与pH无的抑制特性。

酸缺乏或作部分切除患者的小肠中,可发现需氧和厌氧细菌数明显增加,近段小肠出现大肠杆菌和厌氧性革兰阴性杆菌,并且链球菌、乳酸杆菌和真菌数也增加。正常菌群促进机体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参与机体固醇、类固醇、脂肪、蛋白质、类脂、氨基酸以及某些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肠道菌群通过以下机制起到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①H2O2作用;

②细菌毒素作用;

③占位性保护作用;

④有机酸的作用;

⑤争夺养作用。

正常菌群还可产生多种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使免疫系统保持活跃状态防御多种感染。肠道的菌群紊乱,如细菌量减少将造成淋巴组织发育不良、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白细胞减少、丙种球蛋白含量降低等,淋巴因子的分泌能力减弱也将影响细胞免疫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建立。大肠杆菌要的生理作用之一是其免疫原性,大肠杆菌可和其他正常菌群一样产生微量的毒素,作为一种免疫原起对毒素的免疫作用。肠道菌群组成受到宿的肠蠕动、消化道pH、肠分泌的酶、黏液、抗体分泌和功能等生理因素的影响、随肠细菌的相互作用、食物、药物、候、年龄变化而改变。

正常肠蠕动是防止细菌在小肠过度生长要防御机制。小肠靠强有力的蠕动作用使肠腔细菌远远少于结肠,当肠蠕动减低时,小肠细菌将密集生长酸杀灭上段小肠细菌使该部位的菌群稀少,酸一旦减低,进入小肠中的需氧和厌氧菌数量就会明显增加,在近段小肠出现大肠杆菌和厌氧性革兰阳性细菌,同时真菌和链球菌的数量也相应增加。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的细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成一种细菌和人体之间自然的生态平衡。肠道存在的细菌在菌种和数量上基本上是平衡的,大肠中每克容物中含有细菌数为1010~1011,小肠也含有108。在正常的生态平衡状态下,这些细菌藉助于细菌本身和细菌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来抵抗致病菌的侵袭。细菌对人不构成危害而且还可成某些维生素。大量应用抗生素,特服用以致于改变了肠道细菌之间平衡系,将出现肠道细菌的菌群失调。

非致病的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因对抗生素敏感而被大量杀灭,抗药性相对较强的细菌,如金黄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某些荚膜孢杆菌及真菌等迅速生长繁殖,分泌外毒素起肠道病变。病人机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功能下降或某些疾病导致肠道缺、淤等均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发生假膜性肠炎。 发生假膜性肠炎必须具备肠道菌群紊乱、源性或外源性的顽固性难辨性梭状孢杆菌或金黄葡萄球菌存在及上述细菌产生毒素和易感的机体等。在婴幼儿难辨梭状孢杆菌是肠道正常菌群之一,由于新生儿和婴儿肠黏膜上的毒素受体可能尚未成熟,所以不至于造成疾病。

未满1个月婴儿的肠道难辨梭状孢杆菌可占细菌总量的50%以上,有30%~90%的1岁以的婴幼儿肠道中携带此菌,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至成年时期约占肠道细菌的3%。病人使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受到杀伤或抑制,导致正常菌群发生紊乱,尽管难辨梭状孢杆菌也被大量消灭,但在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减少的情况下仍易大量繁殖。如果患者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前不是带菌者,在接受抗生素后肠道的需氧菌和厌氧菌被清除,肠道定植阻力下降,致使原来由这些菌占据的肠黏膜细胞上的细菌受体最终被来自外界的难辨梭状孢杆菌附着定居。

除了抗生素的应用之外,未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其他疾病,如部分切除术或迷走神经切除加幽门成术、大部切除术空肠术后、十二指肠空肠憩室、手术性盲袢(端侧)、肠梗阻(狭窄、粘连、炎症、癌)肠短路和旷置影响,低酸和伴有运动功能紊乱。肠瘘、回盲部切除等以上原因均可造成肠运动功能变化,加之肠道环境的改变,如回盲部切除失去回盲瓣在调菌群正常分布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不能阻止结肠菌丛逆流入小肠,减弱了肠道对菌群过度增殖的抗菌防御能力等。其他如病、恶性肿或接受放疗、化疗、激素治疗以及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也能改变肠道正常菌群生态平衡,粪便中也可能分离到难辨梭状孢杆菌产毒菌株,发生假膜性肠炎

2.病理组织研究表明,典型的假膜性肠炎组织上特殊的层状病理改变,没有管炎的表现。病变早期,病灶与病灶之间存在正常黏膜。进展期黏膜完全坏死而仅有少量腺体存活,上面覆盖一层厚的炎性细胞碎、黏蛋白和纤维素。水肿和炎症继续发展,扩展到黏膜下层甚至超过黏膜下层则不易与其他肠道炎症相区。约60%的病变发生在小肠,15%生在大肠,25%大小肠都有。病理变化要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受累肠段可呈阶段性分布的黏膜坏死、伪膜成。黏膜病变表现为充水肿,局限性的坏死病灶可以相互融

(1)大体态:肉眼可见假膜性肠炎的肠腔扩张、积聚有大量稠厚黏液,黏膜被覆有从数毫米到数厘米在的斑点状或斑状的黄白色黄色棕色黄绿色假膜,严重者融使整个肠段完全被假膜所覆盖。假膜由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黏蛋白、细菌及坏死细胞凝固而成。假膜质地松软而脆,容易与黏膜分离,浮在肠液中并随大便排出体外。假膜落后裸出黏膜下层溃疡,浆膜充水肿、增厚,甚至坏死、穿孔。

(2)组织态:显微镜下,病变部位的黏膜充,黏液腺管扩张含多量稠厚的黏液,黏液排出后参与假膜的组成,病变重时绒毛和黏膜部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或消失。固有层中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腺体断裂坏死。黏膜下层毛细管扩张、充成,管壁坏死可导致黏膜缺坏死。病变一般仅限于黏膜层,但也可以向黏膜下层扩展累及全层,甚至导致大坏死。

一般可病变程度分成轻度、重度、严重3型:

①轻度病变:最初的损害是在黏膜的固有层中出现急性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成灶性坏死。在坏死的病灶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多核细胞聚集成特殊的极损害。

②重度病变:病变未侵犯到黏膜下层,黏膜腺体被破坏,假膜成。含有黏蛋白的急性炎性细胞的破坏和腺体被典型的假膜所覆盖,固有层中性多核细胞浸润,伴有典型样隆起坏死病变。

③严重病变:黏膜完全破坏,固有层深层受到侵犯,黏膜固有层被一层厚而相互融的假膜覆盖。

检查

㈠粪便检查:

粪便在显微镜下见脓细胞和白细胞增多,隐试验呈阳性。粪便涂作革兰氏染色,可发现阳性球菌大量增多,而阴性杆菌减少。必要时作重复涂检查以观察球、杆菌的比例变化。如有条件,可用双酶梭状胞杆菌抗霉素中和法测定粪便中有无难辨梭状胞杆菌霉素的存在。不含细胞的粪便滤液在组织培养中产生的细胞霉素作用可由抗霉素来中和,可用以帮助确定诊断。

液生化检查:

可见电解质紊乱,常有低钾、低钠及低蛋白血症清白蛋白要低于3%,白细胞计数可高达20×109/L以上,且以中性细胞为

组织检查:

粘膜上附着粘液、纤维素、坏死细胞及多核白细胞组成的伪膜。肠粘膜的炎症区有坏死,粘膜深层无破坏,但固有层中有多核白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管腔成。

㈣肛门镜、乙状结肠镜检查:

可见粘膜充水肿、糜烂、溃疡直肠乙状结肠有多发性隆起的斑或融为大灰绿褐色伪膜覆盖粘膜面,是本病的要征象。严重者互相混。伪膜邻近的粘膜可呈水肿、充,触及易出。也可见溃疡。伪膜性病要累及左侧结肠或全结肠,少数累及回盲部。

㈤X线检查:

部X线平无特殊发现,可显示麻痹或肠扩张,可见液平面,由于结肠水肿,可出现拇指样印迹。偶而可出现自发性巨结肠。钡X线,在早期或轻型患者无特殊改变,晚期和重病者,可见结肠蠕动增快,粘膜增厚,肠痉挛、扭、粘膜溃疡等。钡灌肠常可使病情加重,故一般不张施

鉴别诊断

临床上诊断假膜性肠炎,应注意与下列疾病相区

1.肠扭转肠套叠复位术后肠扭转或套叠造成肠管缺、缺氧,在环改善后,由于毒素吸收出现高热及腹泻,有时需和假膜性肠炎肠扭转肠套叠复位术后出现的腹泻来自于肠道积存的容物,腹泻的次数和量少于假膜性肠炎而且不会越来越多,容物中所含的有成分也多于假膜性肠炎,尽管可以有短暂的全身中毒症状但总的趋势呈逐渐缓解。大便不会出现典型的水样,更不可能有假膜,细菌涂或培养不以球菌为,也无难辨性梭状孢杆菌。

2.溃疡结肠溃疡结肠炎往往有长期腹泻史,严重者每天可有十多次水样便,少数急性起病者发病急骤,可有全身严重的毒血症状,广泛的结肠病变可有中毒性巨结肠表现,直至发生肠穿孔和弥漫性腹膜炎。溃疡结肠炎的病变以结肠直肠,缺少假膜性肠炎的致病原因,有反复发作的趋势,粪便检查没有假膜和相病原体,黏膜所见为多发性溃疡息肉,X线检查和结肠镜检有助于作出诊断。

3.克罗恩病(克隆病)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急性发病者有回肠水肿肠系膜增厚淋巴结肿大,可出现发热腹痛、肿块及穿孔。克罗恩病的病程较长,症状时轻时重呈间歇样发作,腹泻不严重,大便常为不成稀便无假膜成,与使用抗生素药物无。最后确诊需要钡餐和钡灌肠、结肠镜检查和组织活检。

4.出性坏死性肠炎性坏死性肠炎与肠黏膜缺损伤、细菌感染有,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男性高于女性,病变以小肠,肠黏膜阶段性充水肿、出、坏死,可伴肠系膜及所属淋巴结炎症。可有急性绞痛、腹泻便血和毒血症,粪便有特殊的腥臭味。发病1~2天出现全身衰竭寒战发热、白细胞升高与核左移、出现中毒颗粒等毒血症表现。轻型出性坏死性肠炎只出现腹泻和仅含有少量水样便时不易和假膜性肠炎

并发症

中毒休克中毒性巨结肠麻痹、肠壁出坏死甚至肠穿孔

治疗

㈠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极为重要。一旦确诊,应立即停用原抗生素

㈡支持疗法:注意休息。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纠正低蛋白血症。近年来,发现对外霉素所致的水泻,可通过葡萄糖盐水来补充氯化钠的丢失,同时纠正酸中毒

㈢扶植肠道正常菌群抑制难辨(育)梭状胞杆菌生长:通常用正常人粪便5~10g,用200ml生理盐水混匀,过滤后保留灌肠,每日1~2次,连续3~5天。亦可用含乳酸杆菌的牛乳灌肠或维生素C与维生素B族、叶酸乳酶生谷氨酸等。

㈣药物治疗:万古霉素和不吸收的磺胺类药物,能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实验的田伪膜性肠炎和人为的伪膜性肠炎,可使粪中难辨(育)梭状胞及其霉素迅速消失。因此,万古霉素列为首选抗菌药物。服每次250~500mg,每日4次。磺胺类药物如SG和PST,服,每次1g,每日4支。灭滴灵也能有效地治疗伪膜性肠炎,成人量每日1.5g,10~15日为1疗程。灭滴灵虽然在上消化道迅速被吸收,但服后仍能有效地对抗难辨(育)梭状胞杆菌,在临床上有使用价值。

近来有者采用性坏梭状胞杆菌多价抗霉素治疗难辨(育)梭状胞感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法:用50000U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ml中静滴,1日2次。另外,还有采用高压氧治疗本病。

㈤其他治疗法:试用解痉。个报告对重症患者试用激素,必要时可应用上腺皮质激素。有的张试用消胺(cholestyramine)。在肠道发挥离子交换作用与梭状胞杆菌结后排出,并可促进回肠末端对盐的吸收,以改善腹泻服4g,每6小时1次,连服5天。如有顽固性腹泻伴有低蛋白血症和电解质紊乱或出现中毒结肠扩张,必要时进手术减压,并结肠术。忌用止泻,以免诱发中毒结肠扩张。对手术后严重养不良者,可给予静养滴注治疗。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

1、霉热炽盛型:治宜清热解毒,分清浊,常用金银连翘蒲公英草、黄芩黄连栀子地丁、大青紫雪安宫牛黄等。活化瘀和,常用赤芍皮、茜草清热利湿、分利清浊,常用薏苡、车前子、滑石、生甘草。养阴清热、生津护液,常用元参、天花粉麦冬等。

2、热盛阴耗型:治宜养阴益清热解毒以分利清浊。养阴用元参、麦冬、鲜生地、石斛、天花粉鳖甲、白芍、熟地、白茅西洋参清热解毒作用金银连翘蒲公英、败麦冬五味子等。

3、脾虚湿盛型:治宜健脾湿、升清降浊。常用健脾湿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猪苓扁豆山药泽泻。温里升阳药如葛根吴茱萸炮姜、官桂、肉豆蔻等。滋阴药如熟地、麦冬黄芩栀子等。

4、肾虚衰、阴虚型:治宜回阳救逆、温补脾。常用温里回阳药如附子干姜肉桂。温中健脾药如光参、白术茯苓肉豆蔻吴茱萸葛根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栗壳

下一篇 小儿多发性硬化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