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栾樨

栾樨 栾樨(拉丁:Pluchea indica (L.) Less.),为阔苞菊、格杂树、燕茜等,是菊科阔苞菊属灌木栾樨高达3米,幼被柔毛,后毛;下部卵形或宽倒卵形,稀头状花序径3-5毫米,在伞房花序排列;瘦果,有4棱,被疏毛;期全年。产于中国台湾和南部各省沿海一带及其一些岛屿,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等地,生于海滨沙地或近潮水的空旷地。鲜与米共磨烂,做成糍粑,......
目录

形态特征

植物图片灌木直立,高2-3米,径5-8毫米,分枝或上部多分枝。有明显细沟纹,幼被短柔毛,后毛。下部无柄或近无柄,倒卵形或阔倒卵形,稀,长5-7厘米,宽2.5-3厘米,基部渐狭成楔形端浑、钝或短尖,上面稍被粉状短柔毛或毛,下面无毛或沿中脉被疏毛,有时仅具状小突点,中脉两面明显,下面稍凸起,侧脉6-7对,网稍明显,中部和上部无柄,倒卵形或倒卵状长,长2.5-4.5厘米,宽1-2厘米,基部楔尖,端钝或浑,边缘有较密的细齿或锯齿,两面被卷短柔毛。头状花序径3-5毫米,在端作伞房花序排列;花序梗细弱,长3-5毫米,密被卷短柔毛;总苞卵形或钟状,长约6毫米;总苞5-6层,外层卵形或阔卵形,长3-4毫米,有缘毛,面通常被短柔毛,层狭,线形,长4-5毫米,端短尖,无毛或有时上半部疏被缘毛。雌花多层,花冠丝状,长约4毫米,檐部3-4齿裂。两性较少或数朵,花冠管状,长5-6毫米,檐部扩大,端5浅裂,裂三角状渐尖,面有状或乳头状突起。瘦果,有4棱,长1.2-1.8毫米,被疏毛。冠毛白色,宿存,约与花冠等长,两性冠毛常于下部联成阔带状期全年。

分布范围

要生于海滨沙地或近潮水的空旷地。

中国分布

分布于中国台湾和南部各省沿海一带及其一些岛屿。

国外分布

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等地。

主要价值

栾樨与米共磨烂,做成糍粑,称栾樨饼,有暖去积效能。

性味味甘;性微温

出自《岭南采药录》

各家论述

  1. 《岭南采药录》:治疬,取捣取自然汁,加入牛皮海带溶服之。
  2. 《广州植物志》:取捣烂后;和米粉及糖,制成栾犀饼,小孩食之有暖去积之效。
  3. 香港草药》:治湿骨痛痛;栾樨15g,水服。

药理作用:抗炎作用,栾樨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该提取物对角叉菜、组胺、5-羟色胺、透明脂酸酶、钠-尿酸等起的多种炎症幸免有抑制作用。该提取物对角叉菜和棉球肿生成松油诱发的关节肿胀诱发的关节炎均有作用。该提取物对渗出性、增生性、慢性炎症均有效。

化学成份

地上部分阔苞菊甙(plucheoside)A、B,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yl glucoside),丁香油酚葡萄糖甙(eugenylglucoside),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甙(4-allyl-2,6-dimethoxyphenyl glucoside),水杨酸葡萄糖甙(methylsalicylate glucosicde),苯甲基葡萄糖甙(benzyl glucoside),苯乙基葡萄糖甙(phenylethyl glucoside),(Z)-2-已烯基葡萄糖甙[(Z)-2-hexenyl glucoside]松脂酚单葡萄糖甙(pimresinol monoglycoside),丁香树脂酚单葡萄糖甙(syringaresinol monoglycosixde),苏式(threo)的和赤式(erythro)的1,2-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2-[2-甲氧基-4-(IE-丙烯-3-醇)-苯氧基]-1,3-丙二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